做一名有灵魂的教师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今天,我又拿起《中国教师报》,当翻到第444期的“楷模·信仰”教师节特刊时,眼球再一次被吸引住,新时代的劳模范妹锁、最美丽的教师张丽莉等人的事迹让我感怀至深。
这些模范教师都拥有着一颗博爱的心,对于他们来说,教育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不断的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生活的本质。
因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们甘受清贫、疾病而无怨无悔。
他们都是平凡人,他们也有妻儿,有各种生活琐碎的牵绊,当然还有现实生活中各种条件的诱惑产生的内心挣扎。
可是当他们对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他们毅然地选择坚守自己的岗位。
这样的坚持并非只是一两年,而是选择一辈子。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他们正在用自己的行为撰写着另一种传奇。
在他们身上,现代版的师德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使自己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做好我们教师工作的重要基本功,也是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注意、不懈努力的自觉追求。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满腔的热忱去爱学生
人们常说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全国劳动模范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
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这种爱是神圣的。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
现在教育家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受到广泛认同,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需要尊重和帮助的个体,各有其独立的特点。
它和不尊重学生人格、讽刺挖苦、体罚学生相对立,它是点点滴滴渗透到学生心田的关爱。
它要求教育者以自己健全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把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为最终目的。
确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是教师满腔热忱去爱学生的先决条件与思想基础。
教师,应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灵。
没有爱心的教师哪怕他具有极好
的业务素质,也是一名庸师。
教育往往在有“情”的前提下,才能赢得信赖,才会收到效果。
优秀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学生喜欢他。
喜欢他上的课,喜欢他的为人,喜欢他一切的一切,哪怕是他身上的缺点。
所以,当教师先要学会做人,做学生喜爱的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这样,学生才会领他的情,理解他的爱,教育才有真正的效果。
二、以广博的知识充实自己,用科学精神武装自己
一个真正具有道德魅力的教师也必定具有知识的魅力。
21世纪被称为知识信息的世纪,教师的道德应该是具有深刻知识内涵和文化气质的道德。
在教育界,学富五车的鸿儒,才高八斗的泰斗,驰名中外的巨匠,锐意进取的新锐,他们的知识魅力为他们道德魅力的展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科学视野的教师是不可能有道德的影响力的,仅仅依靠说教的道德教育也必定是苍白的。
同时,要想法让学生理解教师的一片爱心,要对学生负责,要使教育出现奇效,就要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的规律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研究当代学生的要求和需要,学习教育的语言艺术。
这样的教育才有针对性和实效。
因此,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现代科学精神武装的头脑,才可能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真正高尚的道德修养。
一个受学生敬重的教师,应该是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带头人。
三、造就独立的现代人格,展露独有的师德魅力
优秀杰出的教师不仅在于他们有着生动、幽默、丰富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人格魅力。
他们在学生面前一站,就是教育。
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人格,师德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显现出来,教师最重要的是造就自己的独立人格。
徐匡迪认为,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他还指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
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真正成为现代化的国家。
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倘若教师本身不具备现代人格,那么他培养出来的下一代便可想而知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关系到千百
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今天,在改革开放、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造就独立的现代人格,铸就高尚的师魂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四、摒弃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树立献身教育的崇高理想。
一个好教师,应该把他的全部身心献给教育事业。
有了这种奉献精神,就不会受名利场上的诱惑和影响,就能摆脱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
好教师应该有一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
我们铸造师魂、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就要炼就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
“铸就师魂”,教师必须有献身教育并且决心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的职业理想。
献身教育事业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种鄙薄教师工作以为微不足道的思想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做教师,生活可能清苦些,但却可以享受到其它行业所享受不到的乐趣。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决不应该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带有任何的雇佣思想,而应把它作为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
具有这种升华了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位优秀教师的先决条件,也是教师素质的首位条件,才能真正铸就高尚的师魂。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
新的世纪呼唤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呼唤具有良好师德和人格魅力的教师;呼唤充满爱心,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我们要面向新世纪,努力提高师德修养,注重德能统一,持之以恒,铸就一代高尚的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