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质谱分析技术胡水旺文稿演示

生物质谱分析技术胡水旺文稿演示


控制整个质谱仪
数据处理系统
离子检测器 离子转换成电信号
棒状峰
高斯状峰
蛋白质
质谱工作流程
进样系统
离子源
质量分析器
检测器
1.气体扩散 2.直接进样 3.气相色谱
1.电子轰击 2.化学电离 3.场致电离 4.激光 5.快原子轰击
1.单聚焦 2.双聚焦 3.飞行时间 4.四极杆
质谱的构造
进样系统:按电离方式的需要,将样品送入 离子源的适当部位,分为加热进样和直接进样。
生物质谱分析技术胡水旺文稿演示
对生命的认识
1.生命是神造的、上帝造的等; 2.生命是活力; 3.生命是机器; 4.生命是信息。
系统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 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 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的 相互关系的学科 。
系统生物学不同于以往的实验生物学—— 仅关心个别的基因和蛋白质,它要研究 所有的基因、所有的蛋白质、组分间的 所有相互关系。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是通过大规 模研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翻译后修饰、 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获取蛋白 质水平上疾病变化、细胞进程及蛋白质网络相 互作用的整体综合信息的科学研究。
疾病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用于研究疾 病发病机制便发展为疾病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的机遇和挑战:
Reductionism vs Synthesis
传统生物学与还原论 (reductionism) 的 观点
还原论假设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分割为许多 不会互相干扰的子系统,因此只要将子系统 研究清楚,就能了解复杂系统的行为。
系统生物学与整合(synthesis)的观点
面对子系统不独立的可能性,而希望寻找新 的方法来解决子系统间交互作用的问题。
40年代: 用于同位素测定和无机元素分 析
50年代: 开始有机物分析(分析石油) 60年代: 研究GC-MS联用技术 70年代: 计算机引入
生物质谱的发展
80年代:快原子轰击电离,基质辅助激 光解吸电离,电喷雾电离,大气压化学 电离
质谱仪的示意图
离子源
质量分析器
产生气相离子
按离子的质量与 电荷比分离离子
பைடு நூலகம்第二部分
蛋白质组学的兴起
解析疾病机制手段的改进:DNA Protein
蛋白质研究的复杂性
转录水平调控
蛋白质表达调控 翻译水平调控
翻译后水平调控 蛋白质存在复杂的翻译后修饰,作为生命功能 的行使者,它比基因更能直接地反映生理过程及其 变化。 蛋白质相互作用及空间构向等问题是生命现象 复杂性的真实体现。
质谱仪提供的是分子的质量与电荷比(m/z or m/e).
质谱法是一强有力的分析技术。它可用于未知化合物 的鉴定、定量分析、分子结构及化学特性的确定等方 面;
所需化合物的量非常低:10-12g, 或10-15 mole; 应用范围广: (1) 有机质谱法:生物、医药、聚合物、
法医和环境等方面;(2) 无机质谱法: 地球化学,地 质矿产和无机元素分析鉴定等方面。
研究基因终产物及生命活动直接功能执 行者蛋白质的科学-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应运而生。
蛋白质组最早是由澳大利亚Macquarie 大 学的Wilkins和 Williams在1994年的意大利举办 的双向电泳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
Proteome一词由“蛋白质(PROTEin)” 与“基因组(genOME)”杂合而成,对于 “基因组学(Genomics)”,“蛋白质组学”定 义为一个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由 Proteome进一步派生出Proteomics。
1).电子轰击(Electron impact, EI)电离
M + e-
M+. + 2e-
Fi+ , i=1, 2, 3, ………. 电子束
气体分子
离子束
2). 化学电离(chemical ionization, CI)
正离子模式:GH+ + M 负离子模式:[G-H]- + M
[M + H]+ [M - H]-
质谱分析原理
质谱分析法是通过对被测样品离子的质荷 比的测定来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被分析 的样品首先要离子化,然后利用不同离子在电 场或磁场的运动行为的不同,把离子按质荷比 (m/z)分开而得到质量图谱,通过样品的质 量图谱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样品的定性定量 结果。
质谱发展史
1911年: 世界第一台质谱装置 (J.J. Thomson)
机遇:基因组计划的快速进行,大量基 因序列和EST的确定为蛋白质的快速鉴 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挑战:从单一蛋白质的研究转变到细胞 和组织的整体蛋白质研究,在理论和技 术上提出了挑战。
蛋白质研究技术的革命: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组学常用的两大技术平台
第三部分
生物质谱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质谱技术特点
质谱仪是一个用来测量单个分子质量的仪器,实际上
+G +G
G: 离子化的试剂气体分子, CH4, NH3 等 M: 被分析物
离子束
电子束 试剂分子 气体分子
3). 快原子轰击(Fast atom bombardment, FAB)离子 化技术-可分析分子量达数千的多肽, 极性分子.
4). 电喷雾离子化(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技术
蛋白质研究的复杂性
细胞周期信号转导图
传统的蛋白质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生命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的,必然涉及到 多个蛋白质。
2.多个蛋白质的参与是交织成网络的,或平行发 生,或呈级联因果。
3.在执行生理功能时蛋白质的表现是多样的、动 态的,并不像基因组那样基本固定不变。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重点由结构基因组 到功能基因组的转移,生命科学开始进入后 基因组时代。
离子源:用来使样品分子电离生成离子 质量分析器:利用电磁场的作用将来自离子源
的离子束中不同质荷比的离子按空间位置,时 间先后或运动轨道稳定与否等形式进行分离 检测器:用来接受、检测和记录被分离后的离 子信号
进样系统
气体进样 液体进样 固体进样
离子源
电子轰击电离(EI) 化学电离(CI) 快原子轰击(FAB) 电喷雾电离(ESI)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SELDI)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