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法课件1章

国际法课件1章



1873年,日本人箕作麟祥将万国公法改译为 “国际法”,之后传入中国,被中国法学界广 泛采用。
第一节 国际法的性质
二、国际法的定义和特征: (一)国际法的定义 国际法是在国际关系中形成的,调整国际法 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以国际习惯和 国际条约为其表现形式的,具有法律拘束力 的原则和规范的总体。 (二)国际法的特征 案例:英伊石油公司案

案例:英伊石油公司案

1933年4月,伊朗政府(当时称波斯)与英国 一家私有公司——英伊石油公司签订一项协 定,授予后者在伊朗境内开采石油的特许权。 1951年3月至5月间,伊朗议会颁布若干法 律,宣布对其境内的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的 原则,并规定了有关程序。这些法律的实施 引起了伊朗政府与英伊石油公司间的争端。 英国政府支持该英国公司的主张,并以行使 外交保护权的名义,于1951年5月26日以 单方申请的形式在国际法院对伊朗提起诉讼。

当事国要求国际法院指明应适用的国际法原则和 规则,并承诺将按照国际法指明的原则规则来协 商划界。 国际示院将两案的诉讼结合起业,虽 然从表面上看两案保持独立,但由于结论相同, 所以法院对两案只作出一个单一的判决。1969 年2月20日,法院以11票对6票判定,西德没 有义务在划分大陆架时接受等距离原则。划界应 考虑到一切有关情况,依照公平原则,通过协议 来划定,使构成当事国陆地领土海底自然延伸部 分的大陆架归其所有。与此同时,法院也未接受 西德的论点。

第二节 国际法的渊源和编纂





3、国际习惯与国际条约 习惯法可以转化为条约法,条约法也可以发展、 确认习惯法。 (1)一方面,国际条约通过国际习惯这个媒 介起作用。 (2)另一方面,条约规定成为国际习惯 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的判决中也肯定这种条 约产生国际习惯的过程
第二节 国际法的渊源和编纂
第二节 国际法的渊源和编纂




《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 “一、法院对于陈诉各项争端,应依国际法裁判之, 裁判时应适用: (子)不论普通或特别国际协约,确立诉讼当事国明 白承认之规条者; (丑)国际习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 (寅)一般法律原则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 (卯)在第59条规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 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者。 二、前项规定不妨碍法院经当事国同意本‘公允及善 良’原则裁判案件之权。”

第四节 国际国 2、美国 4、德国 5、日本
3、法国 6、前苏联
第四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三、国际法在我国国内的适用问题 1、民商事范围内中国缔结的条约与国内法有不同规定 的部分在国内可以直接适用该条约,但保留条款除外。 2、民商事以外的条约能否在中国国内直接适用需要根 据与该条约相关的法律规定,结合条约本身的情况进行 具体考察才能作出恰当的结论。 3、排除WTO协议文件在中国法院的直接适用,WTO 协议在国内的实施方面我国倾向于主要采取转化的方式。 4、民商事范围内条约与国内法冲突时,条约可以优先 适用。 5、宪法未规定国际习惯在国内法中的地位。
第二节 国际法的渊源和编纂



(四)确定法律原则的辅助方法 1、司法判例 国际法院的判例 2、权威最高的公法学家学说、著作 格劳秀斯的著作 3、国际组织的决定和决议 联合国
思考:


1、司法判例的范围? 国际审判机关(国际法院、联合国海洋法 法庭、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卢旺达国际刑 事法庭) 2、接受司法判例作为辅助渊源是否意味国 际法是判例法?
第二节 国际法的渊源和编纂
1、国际习惯与国际惯例的区别 国际习惯专指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惯例。 是各国重复采用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不成文的法 律规范 国际惯例,即作为不具有法律拘束力的通例。 是尚未具有完全法律效力的惯常行为 2、国际习惯由两个要素构成 : 物质因素(客观因素)-- 各国重复的类似行为 心理因素(主观因素) --各国认为具有法律拘束 力
第三节 国际法的主体



四、争取独立的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1. 民族自决原则------法律基础 。 2. 一定范围内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和直接 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 3. 争取独立的民族参加国际关系的范围是有 限的,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也是有限的。 五、关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资格问题
案例:“北海大陆架案”


因为,西德认为,在习惯国际法中没有等距离原则,而 且用这种方法划分北海大陆架疆界对西德来说是极不公 平的。由于西德的海岸是凹形的,其海岸线向内弯曲很 大,如果按照等距离原则来划分大陆架对它很不利,只 能给予它较为狭窄的大陆架区域,面积仅占北海海床的 5%,而丹麦和荷是同则分别占10%、 11%。西德 声称,等距离原则只有在直线海岸线的情况下才符合这 种要求,否则,便属于特殊情况。 而丹麦和荷兰则坚持适用等距离原则。1966年三国进 行了进一步的谈判而未能使问题获得解决。1967年2 月20日,西德分别同丹麦、荷兰签订特别协定,将划 分北海大陆架的争端提交国际法院解决。
第二节 国际法的渊源和编纂




三、国际法的编纂 (一)依编纂形式分为: 全面法典化、个别法典化; (二)依编纂者分: 官方编纂 非官方编纂:边沁首倡 (三)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与国际法的编纂 《联合国宪章》第13条第1款规定:“大会 应发动研究并作成建议,以………提倡国际 法的逐渐发展与编纂。” 国际法委员会
第二节 国际法的渊源和编纂

二、国际法的具体渊源 (一)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的分类 缔约国数量 双边条约 多边条约
性质
契约性条约
造法性条约
第二节 国际法的渊源和编纂



(二)国际习惯 国际习惯是各国在其实践中通过重复类似的行为 而形成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行为规则。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公海自由原则 海战习惯 :假旗问题;封锁权 ;攻击敌舰权; 纳降的义务;救生的义务
第一节

国际法的概念及特征


(二)国际法的国际性 社会基础的国际性; 调整对象的国际性; 形成方式的国际性。 国际正义; 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国际法治 国际法是国际社会所共同创立的,是反映国 际社会共同利益和意志的法律。
第二节 国际法的渊源和编纂



一、国际法渊源的概念 法的渊源,指的是效力意义上的渊源,即 法的效力通过何种形式表现出来。 国际法的渊源是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规 章、制度第一次出现的地方或最初的表现 形式 。
第三节 国际法的主体

引言:“台湾参与联合国”等提案连遭挫败 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 (一)定义 国际法主体指能够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具有 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的 义务的能力,并具有独立进行国际求偿能力 者。
第三节 国际法的主体

(二)条件 国际法主体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 2. 具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的能力。 3、具有直接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
第一节 国际法的性质


(二)国际法的特征
1、调整对象----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 2、主体----主要是国家。 3、各国通过协议共同制订的 4、实施主要依靠国际法主体自身的行为。
第一节 国际法的性质



三、国际法的性质 (一)国际法的法律性质 1、国际法作为法律得到所有国家承认。 2、在国际社会的绝大多数场合,国际法的规则 被很好地遵守。 3、国际法的法律性也突出表现在对违法行为的 处罚上。 4、在国际社会,确实有一些违背国际法的行为 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追究,这种情况是当前国 际社会本身的性质造成的。

英国政府主张国际法院对该争端有管辖权的 主要依据是英、伊双方曾发表的接受法院强 制管辖权的声明和属于声明范围的伊朗与第 三国及与英国缔结的若干协定。伊朗政府对 国际法院对该争端的管辖权提出反对意见, 其主要理由是,根据伊朗接受法院强制管辖 权声明的文本,法院的管辖权限于有关在该 声明发表后伊朗缔结的条约的争端。
第四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 (一)一元论 1、国内法优于国际法 2、国际法优于国内法 (二)二元论:国际法国内法平行说 (三)联系论 1、在制定上,国际法的制定者和国内法 的制定者都与国家有关。 2、在内容上,两者有联系 3、在执行上,两者需要配合
第三节 国际法的主体


二、国家是国际法的主要主体 1、国家具有主权。 2、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 3、国际法主要是国家间的法律。 三、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1. 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得到了许多国 际条约和其他国际文件的确认 。 2. 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地位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它们的权利和义务是有一定范围和局限


第一节 国际法的性质


1650年牛津大学教授苏支→ “国家间的法” 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正式使 用“国际法”这一概念。
第一节 国际法的性质

清末,国际法被介绍到中国,仍使用万国法的 概念。 1864年丁韪良 将美国国际法学家惠顿 的国际法名著《国际法原理》译为中文,称 《万国公法》。

际 法
主 编:程晓霞 余民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导 论



国际法的性质 国际法的渊源和编纂 国际法的主体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重点:国际法的性质 国际法的主体 难点:国际法的性质
国际法的渊源
第一节


国际法的性质
一、国际法的名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