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过敏原控制程序

食品过敏原控制程序

食品过敏原控制程序
过敏原控制计划
1、目的
制定本规定以规范致敏物的管理,避免食品过敏原的交叉污染,降低致敏物造成的风险,对
公司员工和消费者进行保护。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原辅料的采购、产品的实现、物资的储存和产品的发货等。

3、职责
3.1供应部:要求对采购的原辅料有无过敏原成分进行识别。

3.2仓库管理员:负责来料和发货车辆有无过敏原污染的检查。

3.3品管部:负责核查每个产品的成分,监督仓库和车间过敏原控制情况。

3.4生产车间:负责对人为带入车间的含有过敏原的物质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交叉污染。

3.5办公室:负责对员工过敏原相关知识和本规定的要求进行培训
3.6销售部:负责客户投诉处理,信息沟通和产品召回。

4、工作程序
4.1过敏原的识别
根据“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过敏原种类的划分如下:
1、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斯佩耳特小麦或它们的
杂交品系);
2、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如虾、龙虾、蟹等);
3、鱼类及其制品;
4、蛋类及其制品;
、花生及其制品; 5
6、大豆及其制品;
7、乳及乳制品(包括乳糖);
8、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

4.2过敏原的评估
4.2.1生产所用的原辅料必须经过过敏原的评估,确认无风险后方可采购。

4.2.2应对原料供应商的生产现场生产和搬运活动中潜在的过敏原交叉污染进行评估 4.2.3过敏原评估应作为HACCP计划设计的一部分。

4.2.4当产品原料变更时、当顾客要求或者进口国的过敏源标准发生变更时、当顾客投诉产
品可能含有过敏原时,需重新对过敏原进行评估。

4.2.5过敏原一般指牛奶、鸡蛋、鱼类、甲克类水产、树坚果、花生、小麦、黄豆、芝麻、
亚硫酸盐和芥菜子,以及含有这些成分的食品。

4.3过敏原的控制措施
4.3.1供应部在采购原辅料时,应要求供应商对原辅料过敏原成分进行检查,杜绝含有过敏
原成分的原辅料进入。

4.3.2仓库在接受原辅料时,应对运输车辆进行检查,确认原辅料是否受到过敏性物质的污
染,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辅料入库验收单中。

4.3.3车间对过敏原物质进行挂牌标识,严禁将含有过敏原成分的物质带入车间。

4.3.4生产车间门岗对进入车间人员进行检查,是否将含有过敏源成分的物质带入车间 4.3.5 产品在发货时应对运输车辆进行检查,确认车辆干净卫生,无过敏原交叉污染。

4.4人员培训
对所有人员进行过敏原知识培训。

4.5预防纠正措施
4.5.1品管部对原辅料的验收、储存、领用、产品包装标识、生产过程等环节过敏源的控制
情况进行监管,如果发现存在过敏原交叉污染,应立即通报公司领导,并停止生产,
由品管部组织人员进行纠偏和评估。

4.6.2如发现出货的食品中怀疑受到过敏源污染,必须立即实施《产品回收程序》 4.6.3如果发现车间生产时被误带入过敏源,应对产品及时隔离评估,对可能受过污染的原
辅材料及产品作不合格处理。

4.6.4每年应对过敏原控制程序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有效性。

6、相关文件:
6.1产品回收程序
6.2过敏原清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