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荷塘月色》PPT课件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荷塘月色》PPT课件


壹 基础知识
课文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 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 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 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 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 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文章的结构如何?
叁 整体感知
一(1—3) 夜赏缘起 “心里颇不宁静”
二(4—6) 漫步荷塘 “另有一番样子”
三(7—10) 回到现实
“到底惦着江南”
叁 整体感知
月色下的荷塘 水墨荷叶图
荷塘上的月色 光影素淡图
荷塘月色图
荷塘四周月色 蝉唱蛙鼓图
叁 整体感知
月色下的荷塘——水墨荷叶图
荷叶:舞女的裙
“洗”字写出了雾之薄及雾在月色下的状态。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突 出了影之美,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落下来的,反衬 出月光轻盈荡漾。
肆 内容赏析
“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在这一片 叶子和花上”。用“泻”字写月光, 好不好?能将“泻”用为“照”或 “淌”吗?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 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照” 字无此效果。 “淌”虽有下流之 意,但一般是表示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 下来,而月光无依附任何事物。
荷香:飘渺的歌声
荷花:明珠,星星
荷波:凝碧的波痕
叁 整体感知
荷塘上的月色——光影素淡图
月光
如流水泻在叶子上
流动之美
素淡朦胧
月影
像画在荷叶上
倩影之美
Hale Waihona Puke 参差斑驳叁 整体感知
树 一团烟雾
小路灯 没精打采
荷塘四周月色 蝉唱蛙鼓图
远山 隐隐约约
蝉声蛙声 热热闹闹
叁 整体感知
文章内外 结构之美

内 容 赏 析

字 词 理 解
贰 字词理解
1 .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 霎时
点缀
踱步
弥望 和谐
斑驳
渺茫
琐屑 煤屑
脉脉
独处
袅娜 倩影 参差
2.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幽辟 倩影
艳歌 参差
丰姿
袅娜 弥望 消受
凝碧 风致 脉脉 田田 敛裾 蓊蓊郁郁

整 体 感 知
叁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 根据课文题目,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肆 内容赏析
练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 突然写到歌声了?
肆 内容赏析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在这里打了比方,那么“酣眠”在 文中指什么?“小睡”又是指什么?
本句用“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 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写出 了月色的轻淡朦胧柔和,这很符合作者 此时的心境。
肆 内容赏析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 感,用语 言平实自然。
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静态与动态的结合
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
“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
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
的美。
虚实的结合
写出了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
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
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
特点的描绘就是“实”
谢谢观赏 人指 教导 版老 必师 修: 二 语 文 课 件
xxxxx PPT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 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 “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肆 内容赏析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 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
作者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嗅觉中感到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香味换成从听觉 中细柔飘思婉转渺茫的歌声去感受、品味,将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 定的特点形象丰富地表现出来,表现了作者此刻沉醉于荷塘月色的情景。
肆 内容赏析
练一练 继续赏析第五段出现
的动词“浮”、 “洗”、“画”字
“浮”这个动词把水汽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 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
荷月 塘

人指
教导
版老
必师
修:



xxxxx PPT
课 件
目录
壹贰叁 肆

















基 础 知 识
壹 基础知识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 是 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 《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 名的散文家。1928年8月病逝于 北京。
THANKS! 感谢您的下载!
T
肆 内容赏析
思考:以下两个句子有何特点?(提示:从感觉入手。)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
肆 内容赏析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 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联)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