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

心,象征作者心中向往的和谐宁静 的境界。 二、作者行踪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 三、情感变化 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四、理清脉络 【提示】
出家门 不宁静
暗线:情感 (内结构)
赏 四 周
失 宁 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寻 宁 静
踱 小 路
明线:游踪 (外结构)
得宁静 观荷塘
带门 出去
【提示】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
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
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
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
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 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3.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提示】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
荷 塘 朱 自 月 清 色
荷花以其高洁的形象为人喜爱,
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千古名
作。请同学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名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 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 池塘一种幽。”(文征明)
性环境时则是紫色。更令人称奇的是②

比如有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 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 内pH值发生了变化,③ 的变化。 ,从而形成花的颜色
答案(示例): ①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 ②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 ③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朱自清的民族气概
【标注字音】
xiè
煤屑路 sè 羞涩

幽僻
duó
踱着
wěnɡ
蓊郁

弥望
niǎo nuó
袅 娜
qiàn
倩影
yuàn
媛女
zhào

liǎn jū
敛 裾
fàn
梵婀玲
zhuì
点缀
shāo
树梢

空隙
hān
酣眠
wǎn
宛然
一、理解题目
“荷塘”,指清华大学近春园
里的大荷花池,表明地点;“月色”
点明了时间。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
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 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 特。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 文《荷塘月色》。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 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
的写作手法;(重点)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
美动人的语言。(难点)
②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
通感等修辞手法。
(1)比喻
本体 叶子 白花 喻体 亭亭的舞女的裙 一粒粒的明珠
相似点
圆形、舒展 晶莹剔透
碧天里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 清香 渺茫的歌声
忽隐忽现
纤尘不染 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2)拟人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 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 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月光 塘
上 月 色 影

浮 洗 乐 曲 ( 通 感 )

青雾 叶和花 参差 斑驳 弯弯 稀疏
线 条 的 刚 美
柔 节 对 奏 照
的 美
1.本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写雾气用
“浮”不用“漂”,其好处是什么?
【提示】这里“泻”是承上面比喻
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 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 就没有这样的审美效果。 “浮”能突出雾气的静态美,并可 与后面的“笼”字对照。“漂”突出的 是动态美,不能与“笼”对照。
与宁静又在一片蛙声中失去了,说明作者内心的忧
愁并没有解除。
5.最后一段中:“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提示】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
此句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 旧的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人 世间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洁映荷当皓月
怎一个“清”字了得!
开篇点题 想起荷塘(心情不宁静)1
因情设景 小路漫步(幽僻冷寂) 独处感受(暂得解脱) 情景交融 月下荷塘(摇曳多姿) 塘上月色(素淡朦胧) 荷塘四周(沉浸陶醉) 2 3 4 5 6
【知识储备】 炼 字
“炼字”又称“炼词”,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
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
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炼字的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
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据说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初作
“到”,又改为“过”“入”“满”
等十余字,最后才定稿。古人作诗, 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
“袅娜”“羞涩”本来都是
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这里
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
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
发读者的想象。
(3)通感 把人的五种不同的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 官用比喻的形式沟通 起来的修辞方式叫作 通感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
嗅觉
听觉
二、第5段写了哪些内容?
【提示】
【走进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
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
以自称“我是扬州人”。中国现代诗 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毕业后曾在杭州第一师范、扬
朱 自 清
州第八中学等处任教,同时从事写
作,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7~结尾)
写景中人——作者 触景生情,由眼前 景物联想到江南采 莲风俗,表现作者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写小径漫
步,勾勒
描写荷塘
月色,是
荷塘轮廓, 全文重点 抒发月下 所在。 独处的感 受。
探究一: 赏析画面美, 理解情景交融的艺 术手法
一、第4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①月下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 波、流水。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
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
2.作者为什么要联想到《采莲赋》这支曲子?
【提示】
采莲赋
采莲旧俗 采莲名曲
自由
Hale Waihona Puke 快乐作者憎恶现实 向往美好
探究二:
名句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提示】不加掩饰直抒情怀,
显示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 烦乱。
这也正是夜深人静
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
排遣苦闷之情。
2.“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 不是有点矛盾?
触景生情 联想往昔(抨击现实)
7~结尾
(2016·全国卷I)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
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 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 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① :在酸
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
“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背景介绍】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 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 实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 之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 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 法”。可他毕竟是一个文弱书生,面对黑暗现实,无 能为力,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 正是作者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 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 续,2、3段便浑然一体了。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
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 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 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 现实的心态。
4.第六段最后一句:“但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
没有。”
【提示】 作者在幽美的荷塘月色中刚刚获得的自由
走在 路上
淡淡 喜悦 淡淡 哀愁 淡淡 喜悦
月下 荷塘
颇不 现实 宁静
幽雅 宁静 朦胧
惦记 江南
淡淡 塘上 哀愁 月色 无限 慨叹
无法 回避 推门 进来
塘的 四周
江南 旧俗
五、划分层次
【提示】
第一部分 (1 ) 点明颇不 宁静的心 境,交代 时间、地 点和缘由。 第二部分 (2 、3 ) 第三部分 (4 ~6 ) 第四部分
(1898—1948)
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诗》月
刊,后加入湖畔诗社。主要著作有散
文集《背影》《荷塘月色》等。
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这样回忆朱自清名字的 来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 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 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 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 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
朱自清的清廉爱国,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 评价。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 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 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 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