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荷塘月色》优秀课件
(2)塘搪
河塘 搪塞
糖 糖果
嬉 嬉戏 嘻 嘻嘻哈哈 (4)熹 熹微 禧 福禧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荷塘
月色
主要写了作者的一段经历: 到荷塘去,受到荷塘景物 的感染,产生了一段联想。
整体感知
一(1—3) 夜赏缘起 “心里颇不宁静”
二(4—6) 漫步荷塘 “另有一番样子”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
听朗诵
语言识记
1.字音识记
(1)单音字
①蓊.蓊郁郁( wěnɡ ) ④敛裾.( jū ) ⑦酣.眠( hān )
②梵婀.玲( ē ) ⑤煤屑.( xiè )
⑧峭楞.楞( lénɡ )
③鹢.首( yì ) ⑥霎.时( shà )
(2)多音字
①荷枯 荷.荷 枪.听 实弹 雨
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 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 的新鲜作风” ;
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
宁饿死也不领 美国的救济粮。
“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 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 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 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而叶子却更见 风致了。
月色下的荷塘
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自上而下
荷叶: 田田(多) 舞女的裙:亭亭(美、高)
(洁白、繁多)
静态美
荷花:零星点缀 如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
荷香: 缕缕
飘渺的歌声(若隐若现) 动态美
荷波: 像闪电(快) 凝碧(色) 流水: 脉脉
动态美 静态美
赏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朱自清 (1898—1948)
原名朱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 自称“我是扬州人”。中国 现代诗人、学者、散文家、 民主战士。
(
清嗅
香
觉 )
相通
(
歌听
声
觉 )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艺术表现手法
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 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 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薄,本义:草木丛生处
• [ báo ]
• 1.厚度小的:~片。~饼。 2.冷淡,不热情:~待。
• 3.味道淡:~酒。
4.土地不肥沃:地~。
• [ bó ]
• 1.义同(一),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厚薄”,“浅薄”, “尖嘴薄舌”等。
• 2.轻微,少:~礼。~产。~命。~寒。~酬。菲~。
• 3.虚假刻薄,不厚道:~夫。~幸(负心)。~情。轻~。刻~。
• 荷枪实弹:荷:扛。 扛着枪,上了子弹。 形容全副武装,准备投入战斗。
• 处之泰然: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 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 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 颤栗:同“战栗”。形容竭力克制因过分激 动而引起的颤抖或因恐惧、寒冷而颤抖,发 抖、哆嗦。
•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探究一:课文第4段写了哪些景色,构成
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举例说明。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 的裙。
有袅娜地开着 的,有羞涩地 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 天里的星星
又 如 刚 出 浴 的 美 人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叶子底下是脉 脉的流水,遮 住了,不能见 一些颜色
hé hè
③悄悄 静.然 悄.悄 无声qiqāioǎo
⑤颤颤 颤. .抖 栗cz hhàànn
②处处 于.无 之声 泰然 处.cchhǔù 厚此薄.彼 bó
④薄薄.饼 báo 薄.荷 bò
⑥脉一 脉.脉 脉.相 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承mmàòi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 改用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 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 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 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 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 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 弦以自急”,意为董安于觉得自己性格过于 宽缓,经常佩着绷紧的弦,提醒自己紧张起 来。
荷塘月色图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月色
三(7—10) 回到现实 “到底惦着江南”
课文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 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 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 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 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 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 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 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 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 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 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陷入了不 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 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 诗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 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 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成了著名的散文家。代表性的作品有《背影》 《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等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 4.轻视:鄙~。厚今~古。 5.不充实,不坚强:~弱。
• 6.迫近:~近。~暮(傍晚)。日~西山。
• 7.古同“箔”,帘子。
8.[土地]贫瘠。~田。
• 10.姓
2.辨形组词
(1)惦掂
惦记 掂量
踮 踮脚
缀 辍
点缀 辍学
(3)啜 啜泣
惙忧 心 惙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