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最大的变化
2001年11月20日,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尔·穆尔致函世贸组织成员,宣布中国政府已于2001年11月11日接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该议定书在12月11日生效,中国也在同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前所长张燕生在对话网易财经表示,中国加入WTO是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的一个战略部署,并在十年期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这十年来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5.3%下降至9.8%。
同时,中国对世界开放了100多个服务贸易的部门,中国也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清理法律法规的工作,涉及3000多个法律法规同时数据显示,在中国入世10年来,中国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两倍多,人均GDP由当初的800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000多美元。
此前,10年前中国对外投资不到10亿美元,而2010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已将近600亿美元。
入世令中国经济爆发出巨大能量,中国不再是一个新兴市场,而是一个蕴含诸多发展机遇的成长市场,这对于每一个外企都具有不可抵挡的魅力。
入世之后,中国的营商环境更加透明化、合理化,这对于任何一个外商都具吸引力,所以我们要更积极地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收获更大的商机,同时也为中国市场带来前沿的技术和产品,支持中国的产业发展。
中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入世10年来,我国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中国已从入世初期的世界第九大经济体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国。
2002~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57287.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85187.8亿美元,进口总额72099.9亿美元,分别是1978~2001年(改革开放至入世间的24年)的3.8倍、4倍、3.6倍。
10年间,我国贸易规模相继超越英国、法国、日本和德国。
2010年,我国贸易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特别是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已经由2001年的469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147亿美元。
我国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比例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18∶1,上升至2010年的不到2∶1。
我国也成为全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引进来方面,目前,在华外商投资企业达到34.7万个,大批跨国公司将全球或亚太区总部迁到中国。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经超过1400家。
在外企研发中心中,从事先导技术研究的接近50%。
在走出去方面,入世之初,中国的年对外投资规模不过几十亿美元,而到了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88亿美元,居全球第五位。
与此同时,获得成长与发展的中国也在影响和惠及世界。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1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我国的石油和化工行业同样大变样。
中国石化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3.66万家,从业人员约690万人,实现总产值8.88万亿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其中,化学工业产值达5.23万亿元,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2010年,全行业有20多种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其中,氮肥、磷肥、纯碱、烧碱、硫酸、电石、农药、染料、轮胎、甲醇、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排名世界第一。
到2010年,石油和化
工行业主营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家增至7家;全国形成了20个千万吨级以上炼油基地,约占全国原油加工总能力的50%;形成5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约占乙烯总能力的1/3。
同时,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在全行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11.2%大幅提高至22.5%。
化工行业进出口额更是变化惊人。
2000年化工行业进出口总额为851.4亿美元,出口额为288.6亿美元。
到2010年,全行业进出口总额达到4587.81亿美元,是2000年的5倍多。
其中,进口3244.61亿美元;出口1343.2亿美元,是2000年的近5倍。
不仅如此,国内石油和化工企业更是跻身世界顶级俱乐部。
2010年底,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已经超过60家,而10年前这个数字是15家。
在2011年度世界化工10亿美元俱乐部最新排名中,又新增了11家中国化工企业,使得入选该榜单的中国化工企业总数达到了14家,上榜比例超过一成,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纪录。
而在10年前的2001年,中国进入该榜单的化工企业仅有中国石化和台湾地区的台塑集团2家。
就如硬币有正反面,入世在给中国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压力,贸易纠纷就是其中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入世的前6年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纠纷诉诸WTO 争端解决的不过3例。
但2007年,中国入世过渡期结束第一年,就成为中国WTO争端解决案件爆发性增长的一年。
此后,我国面临的国外贸易壁垒逐年增加。
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至今10年间,中国作为争端方参与了世贸组织30起案件,涉21项争端。
欧盟REACH法规(全称为《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被认为是中国入世以来面临的最大贸易壁垒。
该法规于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
它涉及欧盟市场上约3万种化工产品,影响中欧之间90%以上的贸易额。
这是一种比反倾销等措施更为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REACH法规要求的注册等工作才刚刚开始,高昂的注册费用、繁琐的注册过程、高企的注册门槛,都是摆在中国化工企业面前的一个个拦路虎。
2011年7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又作出裁定,称中国限制包括焦炭在内的主要原材料出口的做法“违规”。
这一裁定恰逢中国入世十周年,突出地说明中国入世时被强加的某些不平等条件的副作用正逐渐显现,而中国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水平也尚待提高。
入世十年给中国带来的不仅是经贸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理念的改变。
知识产权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入世后,中国的知识产权意识在快速提升,专利申请量增长势头强劲。
资料显示,过去十年间,来自中国和全球147个国家在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超过22%,是同期全球平均增长率的5倍多。
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力,带来了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意识的“崛起”。
入世十年来,许多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步观看好莱坞大片、买到越来越便宜的汽车,享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品牌的服务,不出国门就能感受世界的脉搏。
和物质生活的丰厚相比,精神层面的影响显得更为深远。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看来,所谓世界贸易组织的精神归纳起来就是两条:一是规则,二是开放。
“双赢”、“透明度”、“国民待遇”等词汇,伴随着中国的入世大量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深入人心。
这些理念是中国从入世中得到的最宝贵财富,是最大、最长久的“入世红利”。
世贸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