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语文教育名言录(转载)
2011年4月7日
·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
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能够身体力行的。
·我们确实要有点文化积淀。
我们的语文内容丰富复杂,它的家属成员很多,它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字词句篇,读写听说,并且跟很多学科都有关系。
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作出哲学思考。
·你有了底子就能辨别这是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是真正反映规律的,还是三流化妆。
三流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化妆是精神的化妆;我们要的是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我就是语文,我和语文是融为一体的,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教学中,不要涂脂抹粉,满足于三流化妆。
·品味语言确实是很有意思的。
但它是双刃剑,弄不好就掉进了语言的陷阱。
为什么这么说?言过其实,就是语言的陷阱;我们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也被消解了,一直被词句拖着走,文没有了,被肢解了。
·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它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
·事情是干出来的,绝对不是吹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
捧不出优秀教师,也捧不出领军人物。
一定要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哪些做对了,哪些错了,用流行的话讲,就是反思。
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
·我们听了很多课,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丝丝入扣,分秒不差。
对怎么教考虑得很多,但对角什么考虑得显然不够。
·我们太需要全国性的出类拔萃的语文教师。
可是没有个性就根本没有可能领军,不可能出类拔萃。
出类拔萃需要智慧。
我们的课堂是时间和空间的聚焦点,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包括时代精神的交汇点,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一个场所。
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智慧。
智慧的起点就是思考。
·模仿只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它不可能有创新。
因此我就想,如果我们总是跟在人家后面走,那是永远不能超越的。
什么叫超越?要赶上人家,超越人家,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做法。
·语文是陪伴人的终生的,没有一个人一辈子不跟语言文字打交道。
传统不是“统”,传统就是把我们最精彩的传给我们的年轻人,在他们身上开花结果。
——摘自《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此文原刊载《语文学习》(2010年第1期)“特稿”栏目。
文尾编者注:文章为于漪老师在“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上的讲话,《语文学习》记者根据录音整理,并经作者审订。
【附录】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
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
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
于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教育界谈于漪教育思想和师德风范
文章作者:佚名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10-30 18:46:53
81岁高龄的于漪老师成了“星”,一颗教书育人的明星。
这些天,星光耀眼,于老师从教60年的经验、精神和奋斗经历被后来者传颂、体味和发扬。
于老师始终把教育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把当好教师当成一辈的追求,把教学当作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辈子学做教师”,做出了令人尊敬、尊重和景仰的成绩,成为一代师者的楷模。
为了让“星”光照耀更多教师的教书育人之路,本报特约请部分于老师的学生和教育界人士深情回忆于老师的师德风范,畅谈于漪教育思想。
将生命与母校精神融为一体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
于漪老师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从那以后,她在中学语文教师岗位上耕耘了近60年,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成为全国教育界的一面旗帜。
我们为有于漪这样优秀的校友感到光荣。
复旦大学党委已经作出决定,号召全校师生向于漪校友学习。
凡是接触过于漪老师的人,都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她对学生的挚爱。
一个教师,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一个好教师,可能影响一批学生;一位优秀教师,可能影响几十年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教育在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好教师对学生都具有人格魅力的吸引力。
我们学习于漪老师,不仅是在学习一种思想、一套方法,也是在学习一个人,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
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为了培养出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
教在今天想在明天
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特级教师陈军
于漪风骨,一是心明。
于漪老师总是讲“教在今天,想在明天”。
她为什么高度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什么特别倡导在学科教学中自觉为理想、信念奠基?我想,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培养一个心里亮堂堂的人。
一个人心中一定要有火炬,因为这是自觉前进的动能。
二是坚韧。
坚韧,坚实而富弹性,不易折断。
我认为,这是于漪的生命特征。
于漪不是一个只有成功、胜利而没有挫折、失望的生命符号,而是一个成功与挫折彼此消长、期待与失望相互对垒的生命旋律,最终呈现的是一个从挫折中走向成功、从失望中唤起期望的生命搏击过程。
三是“精进”。
于漪的精进主要表现为思维、思想、思考都是不断更新前进
的。
她有坚守不变的一面,也有与时俱进的一面。
于漪用传统奠基了创新,又用创新光大了传统。
我眼中的于漪是有个性的思想者,有风格的教育家,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所以我用“风骨”一词来表达我对于老师的深深敬意。
教在今天,想在明天。
讨论于漪风骨,已超出了赞美于漪本身,而是对中国特色师魂的吁求。
我的恩师于漪
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厥轩
我做于老师的学生,已整整46年了。
老师给予我深刻的影响,对我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乃至整个心灵和人生态度,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许多热爱老师的校长、教师,常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你的心目中,老师是怎样一个人?我想了想,说:老师是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又极具独立的人格。
对事业,她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追求;她学识渊博,蕴藉修养,又为人低调,是谦谦君子;她一生光明磊落,为他人想得很多,却唯独对自己想得很少。
唯有兼具如此品格的人,才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老师与我,是亦师、亦母,是同志,也是战友。
兼具这样关系的师生,真的少之又少。
人生道路上的“灯塔”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荣华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于老师对我具有“灯塔”般的意义。
2005年以前,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及人格、精神一直在引导着我。
2005年以后,我经常在她的指导下备课、上课、评课,在她的指导下读书、写文章,在她的指导下指导实训基地学员实训,所得非常之巨。
于老师是一位知识真谛的探究者。
求学年代自不必说,工作后她一直跋涉在探究之路上——探求历史教育的真知,探求语文教育的真知,探求教育管理的真知,探求整个中国基础教育的真知……这样的探究,使她摆脱了急功近利,摆脱了浮躁心态,始终处在教育真知的美丽、诗意的想象与求证中,从而不断地破解教育难题,不断地收获,成长为教育大家。
大道至简的生命底色
上海市复旦中学特级教师孙宗良
于漪老师一辈子只有一个称呼——教师,一辈子只有一个愿望——教好书育好人,一辈子只有一个追求——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
可以说,于老师把一生的心血分成了两半,一半给了她的学生,一半给了无数的中青年教师。
几十年来,于漪老师始终投身教学第一线,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2008年的原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师生恳谈会上,一个年轻女孩向于老师提出一个要求:“于老师,我没有别的问题,你能抱一抱我吗?”于老师走下讲台紧紧拥抱了她。
女孩深情地说:“于老师,您是我妈妈的老师,我从小听妈妈讲于老师,今天好不容易有了机会,我一定要于老师抱一抱我。
”一股温暖油然在于老师内心升起,她问女孩妈妈的姓名,于老师很诧异竟然没有印象,于老师对学生姓名是记得很牢的。
女孩解释道,原来于老师只给她妈妈上过一节课,是代课。
“于老师当然无法记得我妈妈,可我妈妈却永远记住了于老师!”面对此情此景,于漪老师能不感到由衷的快乐和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