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导读谈艺明道
道术合一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导读
上海建平实验中学
李百艳
【推荐理由】
按常理,“语文是什么”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然而,诚如王尚文先生所言:“自清末民初废科举、办学堂以来,基础教育的课程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图画(或称‘美术”)等等,教什么、学什么,界限都十分明确,几乎从来没有过什么大的争议。
唯独‘语文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页)这个“原点”问题不仅造成了语文“名”与“义”的歧义,更导致了语文教学常常陷于“歧路亡羊”的窘境。
语文课程标准虽然试图为语文“定性”,但是,“实用而多彩的”语文,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其实,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语文教学的“道”与“术”的问题。
道不明,则术不良。
“明道”就是要在“明灭可见”之间察语文之学科性质、明语文之育人价值、究语文之教育规律、探语文之教学方略。
“明道”是一个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求教学艺术以行道、悟道的过程。
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不仅是一个实践者,同时也应是一个思想者、一个“知行合一”的求道者。
而新近出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一书就充分展现了于漪老师作为一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在数十年的教学中“明语文之道、优教学之术”的实践与思考,为扫除语文教师的“道术之惑”、解决“难教之苦”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例。
在书中,于漪老师首先直面“给语文定性”的难题,迎难而上,力避高深玄妙的说辞,积自己60余年的教学探索,就一直困扰语文教师的“原点”问题,正本清源,给出了一个“语文教师”的回答。
接下来,从原点出发,深入开掘,纵横捭阖,就语文课程的功能、课堂教学的境界、教学目标、学习兴趣、语感培养、思维训练、教学节奏、朗读、积累、写作、教师自我教育等内容一一进行阐述。
既有高屋建瓴的“论道”,也有异彩纷呈的“例证”;既有对“文”的精辟分析,也有对“人”的深刻洞察;既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也彰显了教学的艺术性。
书中有言:“不认真教学,永远不可能总结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不认真求知,也永远不可能体验到求知的艰辛与欢乐。
”正因为她的认真,她对教学了然于心,发现的问题方均能切中要害。
她提出“课要上得立体化,发挥综合效应”,主张“教课要一清如水,最忌糊成一片”,“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贝”……唯其认真,唯其求真,方能缘道求艺,深思明辨,道术合一,返璞归真。
练艺之苦、求道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文也。
一位“认真”的语文教师,写了一本“认真”的书,期待着向那些“认真”阅读的会心人开启。
【原著导读】
全书共十二章。
前两章谈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三至十一章围绕课堂教学实践展开论述。
其中第三章,着重阐述了课堂教学的理念、原则、方法。
四至八章着重阐述了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训练语言与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精心安排教学节奏等问题,这一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多,也是于漪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集中呈现。
九至十一章分别谈了朗读、积累、写作三个话题,每一个话题均独立成章。
最后一章题为“教海无涯学为舟”,从自我教育的角度谈教师专业发展。
全书按照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学实践到专业发展的逻辑展开,而在谈论教学实践部分,
又是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来编排的。
本书章与章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
一方面,全书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全方位反映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风貌;另一方面,每一章讨论一个话题,每一节阐明一个主张,章和节都有着相当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鉴于上述特点以及全书的内容,笔者对本书的阅读方法提几点建议。
一、顺序阅读
沿着本书的编排顺序,依次阅读,平心静气,从容不迫,以期获得对于漪老师教学思想与艺术,即对“道”与“术”的全面学习与借鉴。
相信读完全书,也同时完成了对自身、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次全面的观照与反思。
二、自助式阅读
本书每一章、每一节都可以作为一篇独立的文章来阅读,读者可以在目录部分对照标题选择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入阅读。
如第一章“语文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课程”,第三章第一节“树立‘体’的观念”,第四节“每名学生应成为学习的‘发光体’”……可以说,每一章节读起来都有令人爱不释手之感。
此种阅读的好处在于容易引起共鸣,引发思考。
三、联想式阅读
于漪老师对每个话题的阐述基本上都是有破有立,以立为主。
对于“破”的部分虽然着墨不多,似有简笔带过之感,然而,所谈的问题却常常是语文教师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问题。
可以说越是这样的问题,问题越严重。
对于“立”的部分,于漪老师大都结合她个人的经典课例,作了详尽论述。
希望读者不要一带而过,而是要多多联想自己教学中的得失,相互比照,以便长善救失。
四、补充式阅读
本书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1997年7月第1版面世,2012年5月修订新版再次与读者见面,因此,书中所引的课例一部分是现行教材中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是老教材中的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在当前的教材中,却基本上是今天的语文教师学生时代学过的文章,如《海燕》、《荔枝蜜》等等,这些课例特色鲜明,堪称经典。
读者切莫因现行教材没有这些内容就忽略不计,而应该设法找到原文,进行补充阅读,这将有利于举一反三,悟得于漪老师教学思想与艺术之精髓。
最后,特别建议读者读一读于漪老师朴实无华、一吐衷肠的后记。
教育家吕型伟为了激励于漪老师写出此书,对她说:“于漪,你不死就要把书写出来!”这是一种怎样的激将法,又是怎样的一种重托!我们拿到的这本书是一代语文人用使命书写的“谈艺录”,更是用生命书写的“教学史”。
生命是一条活水的江河,源远流长。
每一代语文人、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是一条或大或小的支流,每一位语文教育工都应有一本自己的“谈艺录”,或厚或薄,涓滴融汇,终成洪流,终至大海。
【相关链接】
于漪老师新世纪以来出版的著作:
1.《中学作文教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2.《于漪文集》(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3.《于漪教育文丛》(四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4.《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5.《岁月如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版
6.《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7.《于漪老师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8.《于漪教育视点丛书》,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1年10月版
主持人语
新学年伊始,“开卷”栏目特为广大读者奉上于漪老师的专著——《语文教学谈艺录》。
本书初版于上世纪90年代,现在又补充新的内容,适时推出了修订本。
遥想35年前,1977年金秋。
上海电视台第一次向全市直播中学教师的教学实况,当时,于漪的《海燕》公开课在整个上海刮起了“于漪旋风”,万人空巷看《海燕》成为当时的佳话,连高教界以及看到电视的江浙一带的教师也在纷纷谈论于漪与她的《海燕》。
从那时起,于漪老师便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界一个显著的标志。
以于漪老师为代表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名师课例给许多读者,包括26年前刚刚走上讲台的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反思。
有读者这样感叹:为什么几十年前于漪们的实践与思考甚至比今天的新课标还要新课标?
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笔者不敢擅做结论。
但内心却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于漪的意义不仅在于她的教学艺术,更在于她以自己的整个人生诠释了教育,或者说,她将自己的生命与语文、与教育融为了一体。
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于漪对语文教育的影响,类似于化学反应而非物理反应,于漪对语文所产生的影响绝不限于一招一式的技艺层面,而是深入到语文教育分子原子内部的质的改变。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教育的普及,世界各国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变对教师“质”的急需,社会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中国教育也不例外。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漪先生的意义就越发凸显出来,于漪先生作为教师发展的标杆与范式,将对整个教师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此,新学年伊始,让我们沉下心来,静静地摊开《语文教学谈艺录》,与于漪先生作一番自由的对话。
特约主持
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