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特点及发展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特点及发展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特点及发展 王育红 国际经济合作,1999年11月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中国的跨国经营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已在全世界14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0多家境外企业,中方投资总额逾60亿美元,涉及贸易、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等行业。

据不完全统计,盈利或微利的境外投资企业占80%以上。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更要快马加鞭向世界市场迈进。

依据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所走过的道路,本文试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色及其改进和发展,探讨实现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色道路。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初期的特点与问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始于我国的对外援助事业。

这就使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必然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与问题:第一,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基本上是从经营政府部门的对外援助项目开始的。

以建设项目在外,决策管理在内的模式运行。

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是代表国家做事,国家信用就是企业信用,在海外市场上,国家是企业的代言人。

企业本应有的经营利润效益观念被国家的政治信用观念所取代。

为了保证国家的信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内要遵守国家办事的程序;对外要应付市场的运作规律。

为了保证项目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工,有的企业不得不提前计划报批,或者不得不将援助的资金拿到国际市场上去进行采购。

企业海外经营的亏损,全部由国家包赔包办。

这些形成了我国企业早期跨国经营的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这一特点显示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对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的制约性。

企业本身没有树立完善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风险的意识。

加之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的资金数额相对较小,比较分散,在国际市场上,企业的市场运作形象就不突出。

第二,中国企业早期的跨国经营难以摆脱两难境地。

一是窗口式企业与政府计划的关系;二是窗口式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的关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海外业务的部门大部分是由国家授予海外经营权的窗口式企业。

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下,具有海外经营权的企业对经营海外业务具有明显的垄断地位。

其它的企业要想获得海外经营的机会都要借用窗口式企业的海外经营权利为途径。

因此,利用这一优势,窗口式外贸企业曾经以上亿美元的收益成为国家重要的创汇企业。

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实际上,很多成绩是由其它的公司作出的。

因而,窗口式企业自身的资产往往规模狭小,企业组织形式松散,企业没有实业的根基,实力不足。

在政府部门统一控制海外需求信息的情况下,信息的利用相对集中于政府管辖的窗口式企业,这使企业外部竞争力变得极小,信息优势突出。

企业按国家计划建设、生产和分配产品,企业本身无需过多考虑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状况。

经营项目协议由政府商签,企业只要严格照章办事即可。

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下,窗口式企业不必过多关心国内外市场的情况,只需要忙于应付政府保障下各种海外市场信息,企业只需要重视内部的管理,重视海外建设给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所带来的影响,至于市场运行规律根本不会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由此造成企业的对外经营与国际市场运行规律相距甚远,风险意识不强,往往经营项目建成之后,才发现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并不充足,资金方面酿成巨大浪费。

初期的跨国经营利用政府的保护,在没有国内实业根基的情况下,从多种商品贸易的窗口式经营起步,首先在国外建立实业。

这与跨国经营的传统模式——从内向外的逐步扩张——恰恰形成相反的发展道路。

这势必会造成难以集中精力走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道路。

迫使企业在跨国经营初期就要面对多种复杂的海外经营环境,互不相关的产业,多类非系列产品,多种技术门类和繁杂的经营方式,造成摊子铺得过大,人手不足,一时难以招架。

这种局面严重制约着企业的深入发展。

从“窗口”式跨国经营企业与生产企业的关系看,基本上是产销脱节。

“窗口”式的海外经营使非生产企业具有产品经销海外市场的垄断权,即建立单纯的外销产品部门、经营部门,不与生产企业相结合。

这不仅使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没有国内实业的根基,而且使生产企业的特点无法发展,企业发展需求、规模意识、竞争海外市场等方面意识受到抑制,形成我国跨国经营的“两段式”,或“两块式”。

生产企业只能依据“窗口”式企业对生产企业的间接式要求,完成海外需求的一定数量和质量上的产品,形成外贸公司包购包销国内生产企业的部分产品。

生产企业不直接以国际市场需求变化鉴定生产成本、价格、效益、数量、质量、工艺和包装。

自然,生产企业的效益只能通过窗口式外贸企业规定的产品价格和收益,将其控制在国内市场的收益水平上。

生产企业不必利用产品的“影子价格”分析企业产品的成本与收益,设计产品的系列特色与包装,确定产品的行销市场,实施企业产权的运作和战略规划;也就不可能充分实现生产企业产品所应该获得的实际利润;甚至造成生产企业只支出,不收入的现象也可能发生。

据统计材料显示,我国有5000多家海外企业,其中生产企业不足50%。

生产企业与外销企业的不同步运行,使得生产企业不必考虑市场和效益问题,使外贸企业成为没有实业根基的虚壳。

第三,我国企业的早期跨国经营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借贷式经营,没有企业独立经营决策权,且不承担风险。

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基本上是以政府贷款的方式开展业务的,没有自有资金。

窗口式企业没有独立支配资金的权利,自然没有独立经营投资的决策权。

由此,市场经济体制下借贷式经营本应具有的优势不可能发挥出来。

这一方面显示出我国企业借贷经营的历史是由来已久的,但有着它的特殊性,即企业不可能从中获得利益;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不具有经营决策权,企业在利用自有资金决策投资项目,建立一整套决策程序,以及为达到企业运作目的而需要发挥的创造力等方面都必然要受到严重制约。

一般情况下,中国的企业跨国经营是依据政府对外关系的需求,接受外援项目或续后在外经营,实行政府计划管理下的国外运行。

造成国内管理者不能依据国外市场变化决策,国外经营者被动实施脱离实际的决策,企业自身的灵活性难以体现。

有的企业在资金待批的过程中,为了不贻误工期和市场机会,提前将材料和设备运往国外,其结果工期和市场机会没有错过,而材料和设备却因提前计划的不准确而造成堆积和浪费。

在管理方面,跨国经营企业基本实行异地化经营。

即经营项目在国外,管理机构和人员在国内,只派遣与经营项目有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去国外经营。

即使创立了合资合营部门,多数合作伙伴也都是港澳华商。

多数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不熟悉市场运作规律,反馈信息甚少,难以打开当地市场。

企业不能及时依照市场需求改进、翻新自己的产品;难以发现和挖掘新市场的创新机会。

在经济改革中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变化(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渡我国参与跨国经营的企业从原有的窗口式企业,发展到两类企业并驾齐驱;一类是国有的在原有窗口式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规模的集团化企业;另一类是民营的、规模相对较小的大型企业集团。

这两类企业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踏上了跨国经营的路途,成为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生力军。

在体制改革中,国有跨国经营企业首先从体制上把原有的驻外办事处全部改为效益经营型的企业,改变了以往的行政办公管理模式,建立了以利润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模式,以保证海外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

在企业的分配机制方面,很多企业在探讨和实践建立内部职工持股的管理体制,将原有的国营企业改造成现代化的股份制企业。

与此同时,依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国家允许越来越多的私营、民营企业在条件具备的基础上获得外贸出口经营权,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61个私营企业获准自营出口权。

这些为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确立了灵活运营的企业机制和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特别是促进了生产性企业参与跨国经营的发展趋势。

加之我国许多跨国经营集团公司依托着对外援助过程中所建立的国家和企业的良好信誉,或在对外援助工程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与其它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使我国目前的跨国经营业务已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二)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及其发展是不平衡的从企业的发展规模和结构来看,有的企业已经经历了初创、开拓、调整和提高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展开了多地区、多结构、并具备一定规模和效益型的海外经营,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名誉,达到了企业决策投资国外创办实业的水平;有的企业依然处于项目在外,仅仅以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的间接经营方式发展;还有一些只是处在从事小规模的商品贸易阶段,规模小,结构单一。

在企业化发展道路上,有的已经建立了现代化企业制度,经过改组形成上市的股分制企业集团,在国内外具有自己的实业;有的企业利用本身的优势,已在国外建立实体,而国内没有实体;有的企业正在从贸易经营转向投资经营;还有的原来的窗口式贸易企业依然等待着国家的扶持和政策的倾斜。

我们应该看到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必然局面。

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条件看,能够参与跨国经营的企业所具有的资金实力大小不一,企业的生产要素秉赋不一,企业的管理体制不一,人才的素质与知识水平不一。

从客观条件看,政府的倾斜政策偏废不一,行业产品的市场弹性不一,部门的经济适用性不一。

因而企业参与跨国经营的程度有的步伐大,有的步伐小。

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私营企业在经营体制上的灵活性,促使私营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原有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速度。

加强私营企业与世界上的著名跨国公司合作,既是私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客观要求,也是跨国公司扩大市场,寻求丰厚回报的现实途径。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跨国经营的发展其决定性的因素是企业的人才素质,它决定着企业市场机遇的发展。

企业具备善于捕捉市场机遇,并能够顺利地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管理人才,必然使企业走在市场的前面;企业的技术力量雄厚或集中必然使企业的跨国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

(三)从窗口式经营向产业一体化经营方向发展自国家放开企业涉外经营权以后,原有的具备对外经营权的企业开始受到市场竞争机制的制约,其对外经营的垄断优势越来越小,需要以自身规模的发展去争取市场,扩大经营;原有的窗口式经营企业通过兼并和收购的途径改变本企业无实业根基的状态,在国内外市场上同时发展实业投资与建设,向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成为大型集团化企业。

生产企业改制后,逐步放弃了对窗口式企业的依赖,而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向多元化发展,依据生产销售需要,为营销企业产品,建立国外分公司;为规模发展、合理配置资源、生产分工、及咨询服务建立国外子公司。

企业产供销的一体化经营显示出跨国经营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规模扩张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的优势,取决于企业对自身生产的成本与效益核算的优势,取决于企业对自身产权结构合理化管理的调整优势,取决于企业捕捉利润增长点避免经营管理风险意识的优势。

这使我国的跨国经营逐步形成一种科学的发展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