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如何创造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来源:更新时间:2008-8-20 点击数:182内容提要:根据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详细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缺乏竞争优势的成因,提出了构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跨国经营,竞争优势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各国跨国公司的竞争。
但是,作为中国经济主体的500强企业,绝大部分处于产品出口阶段,进行海外投资的极少,能够利用全球性资源跨国经营、进行全球性生产销售、具备全球性发展战略和组织管理的企业更少,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要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就必须积极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
研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对培育中国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跨国经营与竞争优势跨国经营和国际化经营是两个不同的企业经营学概念,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企业跨越国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一现象。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母国企业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为基础所展开的跨国界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全球化的环境中,一个仅在国内配置生产要素的企业,面对许多在全球范围内调配生产要素的竞争企业,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跨国经营已成为企业成长的一般方式。
企业面临的已经不是能否跨国经营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赢得优势的问题。
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首要战略问题就是:如何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即凭借什么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由于跨国经营比之于国内经营有更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更多的额外成本,因此,跨国经营企业必须通过各种优势的发挥,克服国际市场的分割性和不完全性,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
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是指跨国公司(跨国经营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相对于本国国内企业、东道国和第三国企业所具有的生产、营销、组织、技术(研究开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跨国经营优势必定有一个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一家原来没有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经营学习和积累国际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优势。
而原来具有某些经营优势的企业,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其经营优势也会发生变迁。
跨国经营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也是企业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寻求优势的活动。
获得国外有利的经营条件从而增加自己的优势,实际上是各种类型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普遍存在的动因。
中国企业不仅要关注获得跨国经营的条件,更要关注如何通过跨国经营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尝试性起步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跨国经营已初具规模。
到2002年6月底,我国在境外投资设立非金融类经营机构6758家,协议投资总额13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有着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完全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背景和特点。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其他国家企业相比,是在两个特殊条件下层开的:1.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属于后发展型的,在竞争优势等方面与传统跨国公司明显不同(1)加入WTO使中国企业按照WTO的规则普遍享有各成员国提供的最惠国待遇,增加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
许多国家对原有的国家垄断行业陆续放松管制,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2)国际贸易壁垒的重点正向技术壁垒转移。
发展中国家因其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检验能力较低,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技术壁垒正以一种超乎关税壁垒的力量,阻挡着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弱势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3)加入WTO后,我国有关国际投资的政策性壁垒将逐步拆除,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必然被不同国家企业间的竞争所代替,国内企业将无法独享本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投资环境等方面的优势都将由国内外企业分享,尤其是激烈的人才竞争。
竞争环境更为公平,我国企业的资源优势将受到影响,竞争更为激烈。
(4)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走出去”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结构性的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
如纺织品的生产能力已高出市场需求40%,彩电生产能力高出 60%,1996年空调生产厂家的开工率只有30%,洗衣机厂的开工率只有43.4%:电子产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已由 1995年的18.3%下降到1996年的15%,供不应求的产品已由14.4%下降到10%,供大于求的产品已由66.3%上升到75%。
一批企业开始眼睛向外,到国际市场寻求出路。
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等各有关部门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来推动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
根据外经贸部的统计,到1999年底,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投资项目共有151个。
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集中在轻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行业。
2.中国是一种过渡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逐渐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1)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普遍具有为国内经济成长服务的倾向,这同我国跨国经营的主体?***** 兄破笠涤泄亍9 易魑 笠底什 乃 姓撸 豢赡懿挥米约旱睦 孀非罄从跋炱笠档木霾撸 绕涫且恍┐笮推笠岛推笠导 牛 涠酝馔蹲驶疃 苯拥毓岢购吞逑至斯 叶酝饩 梅⒄沟恼铰砸馔肌R虼耍 幼芴迳峡矗 夜 笠档亩酝馔蹲屎涂绻 ⒉唤鼋鱿抻谀鼻笃笠当旧淼母霰鹩攀疲 悄鼻笪夜 梅⒄购筒斡牍 史止さ淖酆嫌攀啤?/FONT>(2)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
相当一部分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到2002年,520户国家重点企业改制面达到83.7%,一批国有大型企业相继在海外上市,得到国际资本市场和战略投资者的认可。
但是,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远未得到根本解决,大部分企业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营的主体,政企不能从根本上分开,行政干预因素较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产权界定不清晰,国有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尚未健全,使跨国经营的国有企业机制僵化,难以适应变化莫测的国际经营环境。
(3)国家政策导向不明,缺乏统一的管理。
虽然原则上鼓励企业跨国经营,但是尚无对外投资的整体战略和明确的倾斜政策。
《对外投资法》尚未出台。
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缺乏一个权威机构来统一协调,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繁琐,多部门、多层次,限制很多,时间过长,通常一个项目审批需要4~6个月时间。
有关部门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其他资料显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只是处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投资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且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如服装和纺织、简单食品加工等,缺少名牌产品,较少的广告费用支出,并且大多数采用合资经营的形式等等,尚处于跨国经营后起者地位。
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问题及其成因虽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有着广阔的空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却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在:1.投资规模小,海外企业效益差目前我国企业所进行的海外投资规模较小,近90%的海外投资项目在300万美元以下,技术水平及设备要求不高,基本上是投资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集中在家用电器、机械、轻工和纺织服装等几个行业。
现阶段尚不具备进行大规模海外投资的能力。
大多数海外企业仅?***** 谠谕獾拇翱诤徒哟 荆 滴窈苣颜箍 >莶煌耆 臣疲 M馄笠抵杏 恼?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盈亏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以生产性企业居多。
从上海市的情况看,到1999年底,上海获正式批准的境外投资项目达545家,投资总额为4.27亿美元。
但其整体效益为,大约2/3的海外企业步履维艰,甚至亏损。
在国际市场上难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
境外企业的效益不理想,这一方面由于在跨国经营的初期阶段,跨国经营时间短,缺少经验,企业内部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与我国政府的海外投资管制和外汇管理制度有直接关系。
使得不少企业化整为零,采取先生存后发展的策略。
2.研发水平低、缺乏技术优势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2%,即使是2002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平均也只占到3.8%。
而“全球500强”美方上榜企业是5%~20%。
现在,约有2/3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没有建立研发机构,新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平均只有8%。
这表明一个基本的事实:国内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直接结果就是,我国的对外投资多数为贸易加工型,产品也大多进入低端市场。
由于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技术和制度创新能力的作用急剧增大,导致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减弱。
3.许多跨国经营成功的企业尚未建立起持久的竞争优势来源我国大多数企业缺少跨国经营的经验,管理手段落后,高层次的跨国经营人才匮乏,受技术和资金的局限,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品牌优势。
加之信息不灵和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使许多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步履维艰。
此外,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制度化的管理系统平台。
如许多企业领导人都有自己的远景,但是这些个人远景却没有转化为大家共同的远景进入组织的血液。
四、构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对策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可以发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企业可进行跨国经营的优势已经多元化,除技术和资金优势外,销售能力、区位因素、低成本生产、综合经营能力等价值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均可以成为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来源。
比如我国的海尔和海信,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创造企业的全球价值网,其现实的选择就是根据企业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一两个关键环节,集中资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
海尔选择的关键环节,即市场销售和服务环节。
而海信则将关键环节选在辅助活动的技术开发环节和基本活动的生产经营环节,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生产出性能价格比极优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当务之急是加快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改造,建立健全公司治理、财务管理和内部监控,这是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前提条件。
1.建立母国的体制优势:尽快确定国家的对外投资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实现仅靠企业本身是无法完成的。
竞争优势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它还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它反映一个国家政治体制优势对经济运行规律的适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母国优势对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制定政策,帮助本国企业提高跨国经营的竞争能力;(2)与东道国谈判,为本国企业跨国经营争取比较好的待遇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