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共首次合作时期报刊

国共首次合作时期报刊

国共首次合作时期报刊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和一次合作实现后,革命和进步报刊再次蓬勃发展。

首先,统一战线性质的报刊空前活跃,到北伐前夕,分布全国14个省市的国民党报刊计有66家(北京和广东未计入),其中相当一批是用国民党机关报名义出版实际由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人主持编务。

主要有: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机关报《政治周报》(广州),毛泽东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身份负责筹办和主编;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出版的武汉《楚光日报》和《汉口民国日报》,从经理、总编辑至编辑工作人员全系共产党人;上海《新建设》,恽代英主编;上海《民国日报》副刊部有不少共产党人参与工作。

其次,工、农、学、兵、妇各界群众团体纷纷出版的报刊有:《中国工人》等工报刊10余种;《中国农民》等农民报刊30余种;《中国学生》等学生报刊50余种;《中国妇女》等妇女报刊18种。

此外,还出有进步文化刊物,如北京的《语丝》、《莽原》、《猛进》和上海的《洪水》等。

总计至少150种以上。

这些报刊在五卅运动、省港罢工、北伐战争中,在宣传上结成广泛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为推进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作出了贡献。

(张之华)《创造》中国文学团体创造社出版的毓机关刊物。

1922年5月1日创刊于上海,初名《创造季刊》,创造社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等主办,泰东书局出版发行。

以刊发文学创作和译著为主,亦发表文艺评论。

1924年2月出版第三卷2期后停刊,共出6期。

1923年5月13日出版综合性文化刊物《创造周报》,刊登政论、文艺评论、散文、杂感和文学作品,主持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1924年5月中旬出版52期后停刊。

该刊初期发行3000份,很快增至6000份,并一再增印,深受欢迎。

1923年7月21日在上海《中华新报》上出版文学副刊《创造日》,共出100期。

郭沫若执笔写《〈创造日〉停刊布告》称:"凤凰虽已化成灰,凤凰不曾死。

秋菊虽已凋残尽,花已成种子",坚信创造的精神永在。

1927年3月创造社将这百期编为《创造日汇刊》,由光华书局出版发行。

1926年3月16日出版《创造月刊》,大32开本杂志,郭沫若等联名发表《创造周报复活宣言》,1929年1月10日出版第二卷6期后停刊,共出18期。

(张之华)《努力周报》中国现代政治评论刊物。

1922年5月7日创刊于北京。

由胡适等自由派知识分子发起创办。

胡适任主编,高一涵曾任代主编。

主要撰稿人有丁文江、陶孟和、罗家伦、张慰慈等。

胡适在创刊号和第4号撰写的《努力歌》、《后努力歌》,为刊物定下了鼓吹"好政府主义"的改良基调。

胡适牵头由16位学者名流联名签署发表的《我们的政治主张》是自由派的纲领,倡导建立"好人政府",实行西方的民主、议会制度。

胡适写的《国际的中国》(载第22号)一文,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殖民政策辩护。

该刊的政治主张公开与中国共产党"二大"制度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相对立,受到《向导》等革命报刊的批驳。

该刊对军阀的专制统治有一定揭露。

后期逐渐加重学术思想研究内容,曾开展"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1923年10月停刊,共出75期。

努力周报社另出版有《读书杂志》增刊,为综合性月刊,提倡整理国故,作者有梁启超、吴虞、顾颉刚等。

1922年9月创刊,1924年2月终刊,共出18期。

(张之华)《洪水》中国进步社团创造社主办的刊物,是刊载政论与文艺作品的综合性杂志。

1924年8月20日创刊于上海,周全平、郁达夫先后负责编辑。

初为周刊,仅出一期停刊。

1925年9月复刊,改出半月刊。

1926年12月出版一册《洪水周年增刊》。

1927年12月终刊,共出36期。

编撰人大部分是创造社成员,主要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蒋光慈、冯乃超等。

郭沫若发表了《资本主义与盲肠炎》、《文艺家的觉悟》、《新国家的创造》、《社会革命的时机》等多篇文章。

郁达夫撰写有《在方向转换的途中》等文。

该刊反映创造社成员文学思想和政治立场的发展变化,影响众多青年突破文艺的圈子走向革命道路。

(张之华)《醒狮周报》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即"国家主义派",又称"醒狮派")的主要机关报。

1924年10月10日创刊于上海。

曾琦、左舜生、陈启天等主办。

四开张政治时事评论性周报。

设有《时评》、《论说》、《纪事》、《演讲》、《评述》、《笔枪墨剑》等专栏,以发表政治评论为主,也刊登一些散文、小说、诗歌。

鼓吹"国家主义",以对马克思主义,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受到《向导》、《中国青年》等革命报刊的批驳。

1927年11月由于和国民党发生矛盾,被上海治安当局查禁,一度短暂停刊。

1930年9月出至221期后终刊。

(张之华)《语丝》中国现代综合性文艺刊物,以批评社会和文化思想为主旨。

1924年11月17日创刊于北京。

初为16开本周刊,从81期起改为20开本,157期起改为半月刊。

孙伏园发起筹组,在鲁迅支持下创办。

在北京期间主要由周作人主持编务。

1927年10月被奉系军阀查禁。

同年12月迁上海出版。

从第四卷1期(总157期)起,由鲁迅接手主编。

第五卷1期起由柔石接编。

第五卷26期至终刊,李小峰编辑。

初期应邀的撰稿人有16人,固定作者有鲁讯、周作人、钱玄同、江绍原、刘半农、林语堂、冯文炳、顾颉刚等。

主要刊登杂感、散文,也有少量诗歌、小说、译文。

鲁迅先后撰发作品一百三四十篇,代表了该刊的特色;"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鲁讯:《我和〈语丝〉的始终》)。

创刊号仅印2000份,因读者争购,增印7次,共计1.5万份,发行全国,成为鲁讯在北京期间抨击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批驳"甲寅派"和"现代评论派"的重要阵地。

在上海出版初期曾受国民党当局的警告,被浙江省党部查禁。

1928年12月,鲁迅和语丝社主持人在办刊思想上发生分歧,编辑责权受到干扰,愤而辞去主编职务。

1930年3月,出版第五卷52期后终刊,累计共出260期。

(张之华)《现代评论》中国现代政治、学术性周刊。

1924年12月13日创刊于北京。

主编陈源(西滢)。

主要编撰人有胡适、王世杰、高一涵、徐志摩、唐有壬等。

曾得到段祺瑞资助。

该刊以发表政论为主,同时刊登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提倡白话文。

标榜自由研究,实际上政治倾向明显,先是依附北洋政府,在对待国民会议问题上,在1925年北京女师大风潮、"五卅"运动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一贯劫持当局。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转向投靠国民党政权。

由于它代表了与进步文化运动相对立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思想倾向,被称为"现代评论派"。

鲁迅曾在《莽原》、《语丝》周刊和《京报副刊》上给以严厉的批判。

1927年7月第六卷138期起,迁到上海出版,1928年12月出至第九卷209期终刊。

(张之华)《世界日报》中国现代民营报纸。

1925年2月10日创刊于北京。

实际是与先后问世的《世界晚报》(1924年4月16日创刊)、《世界画报》(1925年10月1日创刊)第3报的总称。

创办人成舍我自任社长。

历任总编辑有龚德柏、张恨水、黄少谷、张友鸾等。

创刊初期日出一大张,4月起改为两大张。

以军事政治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

重视言论,大多数社评由成舍我撰写。

出有多种副刊和专刊。

日报创刊时的副刊《明珠》和晚报副刊《夜光》为姊妹刊,由张恨水主编。

曾连载他的几部长篇小说《金粉世家》等。

第五版为《世界日报副刊》,内容以讲科学与趣味并重,刘半农、张友鸾相继主编。

报纸由初期的四五千份很快增至两三万份。

言论主张在开创时曾同情支持反封建军阀斗争。

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报道谴责段祺瑞政府镇压民众的罪行。

同年8月成舍我被军阀张宗昌逮捕,经保释后报纸转向沉默保守。

1931年"九〃一八"后,宣传抗日,聘任张友渔为主笔、总主笔,主持撰写社论。

1937年8月9日,由于日军侵占北平而停刊。

1945年11月20日与晚报同时复刊,拥护南京国民政府,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

1949年2月5日停刊。

1945年5月1日至1949年7月25日,出版重庆版《世界日报》,成舍我、陈云阁先后任社长。

(张之华)《中国军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刊。

1925年2月20日在广州黄埔军校创刊,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支持出版。

主编王一飞,主要撰稿人蒋先云、周逸群、李富春等,都是共产党员。

该刊宗旨是:"鼓吹革命精神,团结革命军人,唤醒全国军人,促起全国军人的觉悟"。

初为半月刊,第6期起不定期出刊。

每期刊登10多篇文章,通俗易懂,配有插图。

经常结合实际总是组织读者讨论,如我们为什么当兵?当兵的与工人农民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解放自己?通过生动活泼的讨论,提高军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觉悟。

除在军校学生中发行外,还寄发各军,最高销数达2万多份。

1926年3月出版9期后停刊。

(张之华)《生活周刊》中国现代有影响的青年刊物。

1925年10月11日创刊于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王志莘主编。

以宣传职业教育为宗旨。

1926年10月从第二卷起,由邹韬奋主编,不断改革内容和形式,使刊物在青年中的影响和销路大增。

韬奋在办刊初期提出的方针是:"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

主张刊物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选材注重"有趣味有价值",编排力求新颖,提倡"明显畅快"的文风。

1929年第五卷起,转为以时事政治为中心,讨论社会问题,揭露黑暗现象。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抨击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发起为东北抗昌部队捐款的活动。

1932年韬奋在《我们最近的思想和态度》--文中提出:"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终必崩溃","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终必成立",大量发表宣传社会主义和介绍苏联民政部的文章。

销售量从初办的2000余份,增加到15万余份,打破了当时中国杂志发行的最高纪录。

该刊重视评论和读者来信,辟有《小言论》、《读者信箱》等栏目。

国民党当局曾多次对该刊进行威胁,下令禁止邮寄。

1932年7月该刊在书报代办部的基础上成立生活书店,1933年7月8日脱离中华职业教育社。

同年7月14日韬奋被迫出国流亡,编辑工作由胡愈之、艾寒松接替。

同年12月16日,该刊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连增刊、特刊在内,共出版8卷418期。

(卫元理)《政治周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政治时事周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