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有三部分:第一,是中共确定国共合作方针的过程;第二,是国共合作的实现;第三,是黄埔军校的建立。

一、“中国共产党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两个问题: 1.国共合作方针确定的背景。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混战的加剧,20世纪20年代初,欧美列强在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远东又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掠夺。

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进一步为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

中国人民都感受到来自列强的巨大压力,反帝情绪普遍高涨。

在列强操纵下,军阀割据、混战现象愈演愈烈,卷入内战的军队愈来愈多,1924年达到345万人。

军队激增,人民负担难以承受,生命财产没有保障。

一场改变现状的大革命,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第二,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的庞大,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认识到,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比较少,要想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望,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包括最可靠的同盟军——广大的农民,还有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建立起革命的统一战线。

1922年6月,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即《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文中分析了中国的政治情况,认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提出了“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共召开“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但没有解决同国民党合作的形式问题。

8月,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来中国,带来共产国际的意见,要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民主联合阵线。

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国共合作问题。

开始,多数反对加入国民党。

张国焘认为那样会混淆阶级阵线,影响中国共产党的独立。

陈独秀则表示,如果这是共产国际不可改变的决定,可以服从,但必须向国民党提出一定的条件,如根据民主主义的原则改组国民党等,中共党员才能加入国民党。

经过激烈的争论和马林的说服,会议最后同意了共产国际的意见,并采纳了陈独秀提出的基本原则。

会后,陈独秀、李大钊和马林一起拜访孙中山,磋商合作的具体问题。

第三,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这个问题可概括为两点:一,理论方针上的指导。

1920年召开的共产国际“二”确认了列宁提出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点是: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要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盟,同时要“绝对”保持无产阶级“运动的独立性”。

这一理论成为民族殖民地国家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此后,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发出了一系列指示,具体地指导了国共合作的进程。

二,实践上的帮助。

在国共实现合作的过程中,马林起了重要作用。

马林是荷兰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民族殖民地委员会书记,共产国际“二大”后被委任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

他有着丰富的殖民地工作经验。

马林来到中国后,为促成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一是考察了中国革命形势,认定只有国民党才是可以联合的革命政党;二是积极同国民党接触,曾亲往桂林同孙中山会晤,建议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同共产党实行合作;三是说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接受“党内合作”的方式,直到最终促成国共合作。

第四,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与孙中山的转变。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几经挫折后,虽然成分复杂,没有多少实力,但这个党在当时还是革命的民主派。

而且,由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创立了民国;而后孙中山又不屈不挠地同列强支持的军阀作斗争,因此这个党在中国还是有威信的。

同时,这个党已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一块革命根据地,并拥有一支几万人的军队。

所以,共产党要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首先要考虑同国民党合作。

更重要的是孙中山在这时有了转变。

孙中山转变的外因是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接连失败,特别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由于广东军阀陈炯明受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收买,发动叛变,使孙中山的一切努力前功尽弃,这是他一生中最惨重的失败,给了他极大的刺激。

孙中山完全没有想到:“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陈炯明是他一直信任的部属,竟要置他于死地。

这使他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革命不会成功。

正在这时,他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苏联的积极帮助,实现了其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这种转变的内因,是孙中山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责任感。

因此,他才能够从国家前途和民众利益出发,接受马林提出的建议。

2.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国共密切接触,酝酿国民党改组和两党合作。

中共“三大”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召开的。

教材对中共“三大”的介绍可概括为两点:第一,会议的主要内容。

会议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具体地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

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规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改组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第二,对会议的评价。

教材首先肯定中共“三大”的决定有巨大的历史功绩。

从理论上讲,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的策略原理,结合中国的国情,正确地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实践上讲,中共“三大”的决议指导全党工作,促进了国共合作的迅速实现。

教材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三大”的不足,即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为后来陈独秀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多少种下了祸根。

教材小字部分介绍了会上争论的情况。

张国焘仍坚持他在杭州西湖会议上的主张,这种“左”倾观点当然是不切实际的,但他的意见没给党的决策带来影响。

而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意见对党的影响很大,马林在研究中国国情的时候一直对国民党估计过高,对共产党估计过低。

陈、马二人认为中国革命目前的任务只是进行国民革命,而国民党是代表国民革命运动的党,因此应当“一切工作归国民党”。

按这种意见.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就会处于从属地位,丧失领导权。

由此可以看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这是共产党人从深刻的历史教训中得出的结论。

二、“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 1.国民党改组问题的确定。

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从1923年10月起,国民党的各项改组工作开始大张旗鼓地进行。

10月,孙中山委派廖仲恺等召开国民党特别会议,要求对国民党改组一事“详为审议,悉心擘画,务期党基巩固,以达吾人之宗旨目的。

”廖仲恺主持了会议,李大钊应邀参加会议。

会议起草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等文件,宣布了改组的宗旨和目标。

这样,就为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准备了条件。

2.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教材主要写了三点:第一,大会的召开。

大会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广东高等师范礼堂召开。

出席的大会代表共计156人,其中有23名中共党员。

他们当中李大钊、谭平山等是孙中山亲自指定的,李大钊还被指定为“一大”五个执行主席之一,参与大会的领导工作。

会上成立了四个委员会,李大钊担任了其中三个委员会的委员,是大会负责人中兼职最多的。

第二,本会的中心议题和主要成果。

大会中心议题是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大会的主要成果是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宣言由鲍罗廷起草,由瞿秋白译成中文,廖仲恺、瞿秋白参加修改定稿。

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如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国家统一和民主,因而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虽然此事已酝酿准备多时,但正式写入国民党章程时还是遇到了很大阻力,教材用小字作了一些介绍。

国民党中央顶住了来自右派的激烈反对,这一方面说明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实行合作的诚意,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国共合作的前景中有令人忧虑的因素。

第三,大会的意义。

大会胜利地完成了国民党改组的任务,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从此,中国革命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3.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

关于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教材归纳成一个表,并引用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一段论述。

《新民主主义论》中专有一个论题“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指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

”强调“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的分析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

关于民族主义,旧的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主要是反对满清统治。

新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对外反对帝国主义,求得中华民族自身的解放;对内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关于民权主义,旧的民权主义以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国民政府为目标,只提出了国民一律“平等”的空口号。

辛亥革命成功地实现了建立国民政府的目标,但“民权”却成了泡影。

新的民权主义强调普遍的、平等的民权,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关于民生主义,旧的民生主义只空洞地提出“平均地权”,新的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项原则为最要,并具体地提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的生活”;“农民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后来,孙中山进一步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这样,民生主义就和扶助农工的政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关于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做比较,指出:“两个主义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上的基本政纲……基本上是相同的。

由于这些相同,并由于三民主义见之实行,就有两个主义两个党的统一战线。

忽视这一方面,是错误的。

”关于不同点,也就是两者的区别,毛泽东列了四点,其中“(一)民主革命阶段上一部分纲领的不相同。

共产主义的全部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部分。

”“(二)有无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不同。

共产主义于民主革命阶段之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纲领。

三民主义则只有民主革命阶段……”。

(三)宇宙观的不同。

(四)革命彻底性的不同。

教材只概要写了(一)(二)两点主要的原则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