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优选资料p

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优选资料p

5. 按表1中给出的浓缩胶配置方法制备浓缩胶。

注意一旦加入TEMED,马上开始聚合,故应快速操作。

6. 在聚合的分离胶上直接灌注浓缩胶,立即在浓缩胶溶液中插入干净梳子。

7. 在等待浓缩胶聚合时,可对样品进行处理,在样品中按1:1体积比加入样品处理液,在100℃加热5min以使蛋白质变性。

8. 浓缩胶聚合完全后(30-60 min),小心移出梳子。

将凝胶固定于电泳装置上,上下槽各加入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

二、上样电泳
1. 按预定顺序加样,加样量通常为10~25μL。

电泳检测样品至少包括:蛋白Marker、上样液(原液)、上样后的穿透液、10mM 咪唑冲洗液、50mM咪唑冲洗液、100mM咪唑冲洗液、250mM咪唑冲洗液。

2. 将电泳装置与电源相接,凝胶上所加电压为8V/ cm。

当染料前沿进入分离胶后,把电压提高到15 V/ cm,继续电泳直至溴酚蓝到达分离胶底部上方约1 cm,然后关闭电源。

3. 从电泳装置上卸下玻璃板,用刮勺撬开玻璃板。

紧靠最左边一孔凝胶下部切去一角以标注凝胶的方位。

三、用考马斯亮蓝对SDS聚丙稀酰胺凝胶进行染色和脱色
染色时间:现温度下不少于2h。

脱色需3~10小时,期间应多次更换脱色液直至背景清楚。

为了永久性记录,应尽快对凝胶进行拍照。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1、质粒的提取、酶切电泳图谱
1 2 M
图1-1 第四组电泳图谱图1-2 第三组电泳图谱
1:酶切后的质粒2:质粒M :Marker 1、2:质粒4、5:酶切后质粒
观察结果:通过对比第三组和第四组电泳图谱,可以发现酶切后的质粒条带在原质粒条带的前面,并且质粒泳道条带比较多;电泳条带模糊,呈凹凸形状,拖尾现象比较严重,不能很明显地观察结果。

原因分析:
1:破菌后的原液 2:50mM 咪唑冲洗液 3:100mM 咪唑冲洗液
4:250mM 咪唑冲洗液 我们以第三组的穿柱液作为标本
2)我们从图谱中可以看出目标蛋白在50mM 咪唑洗脱液和100mM 咪唑洗脱液中被洗脱下的量是比较多的,因此我们可以在50-10mM 之间寻找最适咪唑液的浓度。

3)图3-2是未加IPTG 诱导目标蛋白产生的对照,通过与图3-1对比,可以发现在33kD-45kD 之间没有蛋白条带的产生,而加IPTG 的组有明显的蛋白质条带,因此可知在诱导外源基因表达时诱导剂是必不可少的。

五、实验总结 1)通过本次试验,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实验技术,也锻炼了一下以前学过的方法,更从实验中的小细节领悟到许多知识,总体来说收获很大。

2)在实验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忽略任何小细节,加强时间观念,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良操作规范,不懂得东西要及时请教他人。

3)最后,感谢三位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第四组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感谢所有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对我们的帮助。

图3-2 对照组,未加IPTG 诱导 结果分析: 1)通过SDS-PAGE 鉴定图谱3-1我们可以看出,通过IPTG 的诱导,我们成功得
到了目标蛋白。

通过与Marker 标准蛋白对比,可以看到目标蛋白分子量在33kD-45kD 之间;原液中含有大量的目标蛋白,穿柱液中没有,说明目标蛋白被吸附到了层析柱中。

通过第三组和第四组结果的比对,可以看到第四组在不同浓度咪唑洗脱液得到的
目标蛋白的量比第三组多,有可能是因为第四组加样量多于第三组,或者是50mM 没
有完全洗脱便开始100mM 咪唑进行洗脱。

1:原液 2:穿透液 3:50mM 咪唑洗脱液
4、100mM 咪唑洗脱液
5、250mM 咪唑洗脱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