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统一技术措施(本规定应结合设计指引实施,为指引在施工图阶段的细化规定)本规定由设计单位在正式施工图实施前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填写,在施工图阶段应严格执行一、总信息控制:1、本工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场地类别为II 类,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35s ,性能控制目标为普通;2、基本风压取值:强度计算时,为w o= 1.1*0.50kN/m2 (n=50年*1.1),位移比等总信息计算时,为w o= 0.50kN/m2 (n=50年),地面粗糙度 B 类,体形系数 1.30(矩形平面长宽比超过2的,应根据高规附录重新计算,包括两栋及两栋以上建筑并排形成长宽比大于2的情况;如果是两栋并排的情况,尚应按实际情况设定遮挡面,扣除变形缝两侧的风荷载)。
3、基础形式为天然基础及人工挖孔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按实KN,(桩端支撑在强/中风化花岗岩岩层上,持力层岩心天然抗压强度为Mpa或桩端承载力特征值为1800/6000 kPa),天然基础持力层为硬塑粘土、强风化花岗岩,取值为250/500 kPa,采用地基处理的方式,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kPa;4、抗震等级为:墙-2/3 级,柱-2/3 级,(低于<含>27层住宅的剪力墙为三级,框架柱按框-剪结构取为二级;高于27层住宅的剪力墙及框架柱均为二级;多层小商业框架柱为3级);地下室墙柱等级:相关范围内,地下一层同上部结构;相关范围外的纯地下室部分抗震等级为四级。
5、墙柱轴压比限制控制(按省高规控制),柱为0.85(低于<含>27层住宅)、0.90(高于27层住宅),墙为0.60 。
加强区短肢剪力墙在墙基础上控严0.50(二级)0.55(三级),加强区一字型短肢剪力墙,则再控严0.05,取0.45(二级)0.50(三级),加强区以上部位出现短肢剪力墙及一字型短肢剪力墙时,则均相应放宽0.05。
二、具体荷载及墙柱混凝土等级取值:混凝土容重计算模型中统一按25 kN/m3考虑2.1.1、住宅常用活荷载及附加恒载(单位:kN/m2)注:1、大地下室考虑施工堆载(不与平时使用荷载及消防车荷载同时考虑)。
2、楼梯加压风机放置于机房顶时,按10kN/台,荷载均摊(基础另算)。
3、机房吊钩荷载取活荷载30kN。
2.1.2、墙体线荷载(砌体按容重9KN/M3考虑):(每米高的线荷载为:200厚外墙线荷载3.0 kN /m,200厚内墙线荷载2.6 kN /m,120厚内墙线荷载1.9 kN /m,按其容重要求推出100厚内墙取1.7 kN /m。
)1)外墙线荷载,外圈梁高度统一为700高(不包括建筑结构完成面高差),层高3000时,3*(3.0-0.70)=6.9 kN /m,内墙200厚时,2.6*(3.0-0.5)=6.5 kN /m,内墙100厚时,1.7*(3.0-0.5)=4.3 kN /m。
板上隔墙荷载分摊时,注意高度为层高减板厚,为2.6(1.7)*(层高-板厚)*墙长/板面积。
如果隔墙位于楼板靠中部位置,应注意考虑集中效应适当增大。
2)门窗墙体折减时,应按实际墙体面积和门窗面积(住宅门窗容重取0.5 kN /m3)均摊。
3)大屋面女儿墙线荷载在方案阶段可取9.0 kN/m,施工图阶段按实际大样计算;机房顶及楼梯间顶女儿墙线荷载取3.0 kN/m;阳台线荷载取3.0 kN/m(阳台栏杆为玻璃栏杆,含混凝土反槛)注:架空层的飘窗线等大样高度与其他层不同,应按上原则计算。
4)飘窗台及空调板:飘窗段按实计算为qk=12.5kN /m(如梁为1200的反梁时,取值9.5),根据飘窗段所占比例折算(或者按实际输墙荷载再另加飘板)2.2.1墙柱及梁板混凝土等级选用:2.2.2墙柱及梁板钢筋等级选用:1)梁箍筋:计算及设计皆统一采用三级钢;2)柱箍筋:计算及设计皆统一采用三级钢;3)墙箍筋:计算及设计皆统一采用三级钢;4)墙纵筋:计算及设计皆统一采用三级钢,构造选配时需选用直径10的竖向筋和直径8的水平筋;5)墙暗柱纵筋:计算及设计皆统一采用三级钢,角筋选用12或以上直径,其余钢筋可选用10或以上直径;6)板筋:计算及设计皆统一采用三级钢,支座面筋必须选用8或以上的直径,底筋选用6或以上直径,地下室底、顶板、屋面、商铺露台、配电房等有覆土的设备房楼板皆按双层双向通长布置+支座面筋形式;其余采用分离式配筋;所有钢筋间距接以10mm为递差进行配筋设计;2.2.3外圈梁高统一原则:1)具体高度应根据建筑定,外圈梁统一高度为700mm,厅出阳台位置高度600mm,阳台封边梁850mm(相对结构楼面上翻150mm)。
2.2.4本工程特殊考虑:(塔楼首层根据广东省高规要求)1)塔楼首层板采用150mm厚,采用10@200双层双向通长布置,支座另附加面筋形式配筋。
2)首层平面布置要重新利用楼板厚度,减少次梁;此外,中间降板卫生间采用100mm。
三、计算参数统一做法:3.1、盈建科/PKPM中计算信息(未说明者按默认参数执行):3.1.1总信息:1)水平力与整体坐标交角输0,但注意自动计算最不利角度地震作用需勾选,存在斜交抗侧力构件的,还需在斜交抗侧力构件处方向角度处输入其角度;2)嵌固层号与地下室层数的对应关系注意,PKPM和盈建科对应方式不一致,需区别对待;同时,无地下室的建筑但建了首层模型的,需将首层设定为地下室,并相应取首层楼面为嵌固层;3)模拟荷载取施工模拟3,所在地区选用全国。
3.1.2控制信息1)中梁刚度放大系数按程序自动计算,放大系数上限设定为2;2)连梁刚度地震时折减0.7,风荷载计算时折减0.8(PKPM无细分,当结构为风控时,应注意重新选定折减系数)3)刚性楼板假定,内力计算时不选取,指标计算时选取(对应盈建科应点选第三项)4)多塔划分采用手动方式;5)模型计算后,应查核刚重比数据,若超,则在应点选P-Δ效应;6)梁柱重叠考虑刚域,并扣除重叠部分自重3.1.3风荷载:1)按第一项中总信息控制要求选取,注意周期采用计算周期回代;2)住宅考虑横风向、顺风向风振以及扭转风振(以总体信息中的扭转周期回代)。
3.1.4地震信息:1)第一项中总信息控制要求选取;2)考虑偶然偏心,双向地震作用需做区分(对于位移比小于等于1.2,则不需考虑;对于位移比大于1.2,则需考虑),本工程建筑体系规整,结构设计须严格控制位移比小于1.2,不做双向地震作用计算;3)计算阵型个数注意为3的倍数,多塔楼计算时不得小于塔楼数*9,并满足质量参与不小于90%;4)剪力墙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取0.85;框架结构取0.70。
3.1.5设计信息1)考虑剪重比调整;2)动位移比例系数按需选填,对于本项目高层,可以统一取1.0;(注:当底部剪力不满足规范规定时,判断结构的主要平动周期位于反应谱的哪一段,如果位于加速度控制段(<Tg ),则各层的剪力放大系数相同,此时动位移比例填0;如果基本周期位于位移控制段(>5Tg),各层位移比调整的幅度一致,此时动位移比例填1;如果基本周期在Tg和5Tg之间,是速度控制段,取两种调整方式的平均值,此时可填0.5。
程序中的强轴指的是短周期的方向,弱轴指的是长周期的方向)3)薄弱层及转换层判定,本工程不点选;(注:局部转换托墙托柱者,不得将本层定义为转换层或薄弱层,对于住宅的局部托墙、柱转换梁,仅对该转换构件进行转换定义及抗震等级调整,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对周边楼板进行加强)4)梁端负弯矩调整系数统一取0.85;梁扭转折减系数取0.4。
3.1.6活荷载信息:1)方案阶段墙柱计算活荷载不考虑折减,施工图阶段墙柱计算及基础计算活荷载均应折减;2)楼面活荷载应进行折减,住宅超过25m2,公建及商业超过50m2;3)住宅不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其余建筑仅当大面积的楼面活荷载超过4kN/m2时,才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
3.1.7构件设计信息:1)柱配筋原则按双偏压计算(注意按单偏压复核,两者相差不大的前提下,直接采用双拼压结果配筋,如果相差较大时,先分析原因再定取值原则);2)注意不勾选“构造边缘构件设计执行高规7.2.16-4条”选项。
3.1.7配筋信息:墙体水平筋间距取100;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取0.25%。
3.1.8、地下室无梁楼盖部分计算时,须采用弹性板6假定,而对于与之相邻的非无梁楼盖的普通梁,应注意虚梁对导荷的影响。
3.1.9、注意层数较多时,位移比较大,需要通过加强上下部飘窗台处边梁,该梁做成1200高(不含建筑面层)的反梁。
3.2其他计算信息:3.2.1、地下室外墙设计:1)注意计算模型假定的正确与否,底板厚度与配筋是否与外墙厚度与配筋相匹配,只有匹配时,底部固接的计算模型才成立;2)顶部计算模型中的铰接与固接的界定方法同底板,本项目统一铰接;3)土压力计算方法:考虑地下室刚度大,外墙的变形小,采用静止土压力计算,土体按等效内摩擦角35计算,粘聚力为0考虑,回填土的性质为粘性土,故采用水土合算的计算方法,对于裂缝的控制,根据水头定,如果考虑的水头不是常水头(即按室外地面高度取),裂缝控制降至0.3,否则按0.2,保护层厚度取40mm 计算,土压力分项系数取1.2,水压力分项系数为1.0(水头高度选取时须按实际的最大水位高度);4)室外堆载按实考虑(有消防车道时为15kN/m2),但不小于10kN/m2。
3.2.2、首层板厚:1)有地下室部分,塔楼内部采用梁板式结构,板厚150mm,塔楼外部采用预应力厚板(如在人防区,所有板厚不得小于200mm,且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
2)无地下室部分,考虑兼作防水板用,板厚不小于120mm,并按天面要求加设面温度钢筋网。
四、构造、加强措施:4.1、核心筒内板厚为150mm,配筋双层双向G8,核心筒周圈与各户之间的连接板,考虑管线比较密,板厚取150mm,配筋双层双向G8,不满足计算时,按计算配筋。
4.2、对于剪力墙结构,端部拐角剪力墙内角加5 Ø8(三级钢)抗裂放射钢筋(按总说明要求标识图例)。
4.3、底部加强区高度,取全高的1/10(墙高自地下室顶板算起),并延伸至嵌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的高度为底部加强区并上延一层。
4.4、短肢墙配筋:墙肢长度在6倍墙厚以内时,整体配筋;墙肢长度超过6倍墙厚时,分暗柱和墙体配筋。
构造配筋率上,二级时,底部加强部位按1.2%,非加强部位按1.0%;三级时,底部加强部位按1.0%,非加强部位按0.8%。
短肢墙暗柱和墙体分开配的,仅控暗柱配筋率,并注意满足计算要求。
(广东新高规要求)4.5、约束边缘构件,配筋率上,二、三级均不小于1.0%,并分别不小于6Ø16和6Ø14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