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翻模施工墩台身作业指导书1 目的贯彻执行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公司桥涵工程施工过程受控,使工程质量满足顾客的要求及持续改进的要求。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悬索桥、斜拉桥的塔身施工、薄壁空心墩和T构及连续梁桥的墩身和台身等适合采用大块翻模施工的场合。
3职责3.1公司工程管理部负责本作业指导书的制定、修改、解释和归口管理。
3.2各项目经理部负责指导、督促现场实施。
3.3项目经理部(以下简称项目部)工程部门负责按本作业指导书的具体要求实施。
4 工作程序4.1 生产准备过程4.1.1 项目部根据设计文件和顾客的要求,按照有关的规范、规程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工程师和公司审批。
项目部按照经报批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组织管理和实施。
4.1.2 分项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部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交分项工程开工报告。
4.1.3 原材料的准备4.1.3.1项目部机材部门负责在合格的分承包方采购生产所需的原材料。
4.1.3.2进入工地现场的材料,工地试验室应按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抽样试验。
4.1.3.3 进入工地的材料应附有厂家提供的产品质量证明书,由专人负责验收。
未经试验或检验结果未出来前,该材料不得混入合格材料中。
进场的材料必须严格按品种、规格、等级进行堆放并作好标识。
4.1.4施工设备准备项目机料部门根据工程部门提供的机具设备使用计划,准备相应的施工机具设备。
施工设备的选用,一般可根据墩台身的现场地形条件、墩台身施工高度和模板的起吊重量、自有的施工机械设备及综合的经济指标进行考虑。
(1)当墩台身的施工高度在20米以下时,宜采用吊车配合施工;(2)当墩台身的施工高度在80米以下时,宜采用井架提升系统或塔吊配合大块翻模施工;(3)当墩台身的施工高度在80米以上时,宜采用塔吊配合施工,必要时设置施工电梯。
为保证高空施工安全,模板宜采用架体式爬模施工系统,封闭施工。
墩身混凝土的施工一般都采用泵送工艺。
对于高度在180米以上的高塔施工,可根据现场条件采用二级泵送工艺。
4.1.5施工现场准备4.1.5.1在分项施工开工前,进行合理规划,对现场进行平整,对进场的道路进行完善。
施工现场必须满足材料进场、堆放的要求,施工现场做到整齐、有序,作好文明施工。
4.1.5.2对拌和站进行合理的规划,陆上拌和站的设置可结合全桥的多个墩位进行综合考虑,尽量集中统一拌和。
对水中墩身施工,则采用水上拌和站或在离岸很近的建立陆上拌和站。
4.2生产过程4.2.1大块翻模的制作4.2.1.1大块翻模的单块重量根据提升设备的起吊能力确定,模板的高度应与钢筋和墩台身采用的劲性骨架节段高度相适应。
4.2.1.2模板的加工由工程部门按照经审核的模板加工图安排实施。
4.2.1.3 模板制作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程》规定容许偏差进行。
4.2.1.4加工时严格按照制定的工艺流程进行。
按照校正→接长焊接→下料→单件加工→上胎模组合压紧→施焊→冷却→取出校平→试拼装检验→打磨→油漆的施工程序进行加工。
4.2.1.5模板加工控制(1)面板选择5~8 mm厚优质A3钢板,要求平整光洁顺直。
(2)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以保证施工过程中模板不会发生变形。
(3)模板制作时面板对接焊缝应对接平整,防止折角。
对接焊缝要认真砂平抛光,靠板尺检查。
(4)型钢对接应等强施焊。
对接顺直、焊缝不影响面板贴合;(5)加工平台应确保平整度(平整度小于1mm),定位压紧后的侧模应待大量施焊工作完成并冷却后,才能卸下。
(6)焊接时应尽可能对称施焊,避免集中受热,引起不均匀变形;(7)背肋同骨架应确保焊缝强度,骨架与面板,隔板用倒退、间断、跳跃焊法施焊;(8)螺栓孔位,孔距应保证精度,当背肋或隔板影响螺栓孔时,应作调整,首先保证孔的位置精度;(9)成品模板应检查其装配精度,有变形的应采用反力架或加热予以校正。
(10)为了减少横向的模板接缝,确保模板的整体精度,确保施工线形,在现场吊装能力满足的情况下,整块模板应尽量作到横向、竖向无拼缝。
4.2.1.6模板加工完成由质检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用于墩台身的施工。
4.2.2钢筋进场、制作和安装4.2.2.1进场的钢筋按照型号、规格分开堆码,每一批进场的钢筋,试验室都应按照规范规定的要求及频率进行检验,未经检验和检验不合格的钢筋,不能用于工程施工。
4.2.2.2钢筋在加工车间制作好,制作好的钢筋按照施工图规定的型号和规格分开堆码,并挂牌标记。
施工组根据施工图的数量领用并登记,以核定钢筋使用数量。
钢筋的损耗率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4.2.2.3钢筋现场安装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和规范要求进行。
4.2.2.4钢筋安装完成,由质检部门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并报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4.2.3翻模的安装4.2.3.1紧固于墩台身的支承模板,依靠自身抱箍于墩台身的较大磨擦面产生的磨擦力支承其上的模板重量和其他施工荷载。
墩台身模板通过对拉螺杆和上下两段模板间的螺栓连接以及劲性骨架固定,抵抗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侧压力和振捣力。
4.2.3.2模板安装前,应完善现场施工环境,完善施工平台体系。
4.2.3.3模板安装前,由测量组进行精确放样,测量和复核分别由不同的人完成。
测量的数据交工程部门审核后,交施工组实施。
4.2.3.4现场技术员负责对模板安装质量进行控制。
(1)重复使用的模板应始终保证其表面平整、形状准确,不漏浆,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校正;(2)模板安装前,应进行表面打磨并均匀涂刷脱模济或脱模漆(对外观质量有较高要求时,采用脱模漆,可在模板表面形成一层均匀光洁的保护膜,在模板面板和混凝土之间起到隔离作用);(3)安装模板时,应防止模板移位和凸出。
安装好的模板应保证无错逢,接缝严密;(4)采用大块翻模施工时,锚固段模板上口应与已浇筑混凝土可靠锚固,以防止上下段混凝土出现错台和窜浆;(5)浇筑在混凝土中的拉杆,应按拉杆拔出和不拔出的要求,采用相应的措施。
不予拔出的拉杆,应尽量采用锚固螺栓进行锚固;(6)模板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抗倾覆措施;(7)模板不应与脚手架连接(模板与脚手架整体设计时除外),避免引起模板变形。
4.2.3.5模板安装完成后,测量组对模板尺寸及墩台身结构尺寸进行复测。
质检部门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检验。
4.2.3.6墩台身高度较大时,一般利用全站仪,采用“三角法”对模板的桥轴线、墩轴线和四角高程进行控制测量,为模板的调整提供依据。
4.2.4翻模的提升和拆除4.2.4.1每个墩塔柱一般配备3套模板,先安装两套模板浇筑第一节段混凝土;安装第三套模板,并拆除首套模板安装于第三套之上,浇筑下一节段混凝土。
按照以上顺序,依次翻升模板完成墩台身混凝土施工。
在正常施工过程中,始终有一套模板紧固于已浇混凝土上,其余两套模板则处于待浇混凝土状态。
4.2.4.2一般翻模板安拆采用塔吊、井架提升系统等起吊设备进行。
起吊设备的额定起重能力应能满足模板提升的要求。
采用的配套起重设备应与额定起重量相匹配。
4.2.4.3用于施工的起吊设备如塔吊、井架提升系统应与墩台身可靠附着,附着应严格按照厂家提供的位置和要求施工。
采用井架系统提升时,应对其附着(或抗风绳)进行专门设计。
4.2.4.4模板提升的吊环应采用I级钢筋,严禁使用冷加工钢筋,吊环计算拉应力不应大于50Mpa。
4.2.4.5采用架体式爬模系统时,架体和模板互为翻升。
(1)架体系统:从高度方向上分为上部的工作架及接长架和下部的附墙架和悬挂脚手架四部分组成。
工作架高用于施工操作平台和堆放施工用材。
接长架位于工作架顶部,是施工中主要承重架体。
附墙固定架一般可采用锥形螺母将附墙固定架紧固在塔肢混凝土上。
悬挂脚手架用作拆除锥形螺母和修补螺孔;(2)模板系统:外模一般采用大块整体钢模;(3)提升系统:索塔外模与架体互为支承,相互爬升,爬升动力可采用液压爬升千斤顶和电动或手拉葫芦;(4)导向系统:导向系统包括导向滑轮、双向限位轮、伸缩脚轮。
导向滑轮和双向限位轮是使架体按既定方向运动的机构,保证架体交替提升过程中不偏位,使架体保持动态平衡。
伸缩脚轮,爬架提升时,脚轮可旋出,以保证混凝土不受损坏并能变滑动为滚动,减少提升阻力。
4.2.4.6模板在拆除时,应设置保险绳,并具有防止模板突然下坠的措施。
4.2.4.7墩台身混凝土施工完成后,拆除模板。
对模板进行表面清理和修整,并进行必要的防护,选择合适的场地进行堆码。
4.2.4.8墩台身模板安装及拆除过程中,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防护,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2.5混凝土的拌和4.2.5.1试验室根据墩台身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坍落度要求开具经审核的施工配合比,经技术人员复核后送拌和站。
4.2.5.2试验人员对输入的配合比进行检查复核,准确无误后进行配料生产。
4.2.5.3拌和站操作人员在上料前应仔细检查上料系统的设备运转是否正常。
用于称量的设备,应定期在试验室计量人员的指导下对称量系统按《产品测量和监视装置的控制程序》进行检校,并定期请国家权威部门进行检校。
各种材料计量误差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预拌混凝土》的规定。
4.2.5.4试验室应每班检测一次骨料的含水率,及时根据含水率对施工配合比进行调整,并作好混凝土施工记录。
4.2.5.5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预拌混凝土》的有关规定,当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或粉状减水剂时,搅拌时间应延长30秒。
4.2.5.6出料时,拌和站操作人员应目测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流动度。
试验室应每班对每一个配合比不少于2次检测坍落度,并制作混凝土试件。
当出料的混凝土坍落度小于或大于控制限度时,试验室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调整后,仍不合格,该混凝土作降级和报废处理。
4.2.6混凝土前场施工管理4.2.6.1前场工长或现场技术员负责现场混凝土的质量管理,并将现场的施工情况作好施工记录。
4.2.6.2在首次泵送前先泵送水湿润泵管内壁,再泵送适量砂浆,最后泵送砼,以减少管壁对砼的摩阻力。
气温较高时对砼管用湿麻袋覆盖或冲水降温。
4.2.6.3每次在浇筑上一段砼(即接缝处)时,预先用清水充分润湿下一段砼表面。
施工接缝处四边,用砂轮打磨成水平线。
4.2.6.4当泵送砼过程中由于其他原因需要较长间歇时间时,砼泵间隔10min应泵一两个行程,使砼不至于在管内干硬,造成堵管,砼浇筑间隔时间不宜超过1h。
4.2.6.5砼浇筑均为分层浇筑、振捣,分层厚度30~40cm,振捣按插入式振捣器作用半径均匀分布。
4.2.6.6砼的在气温较低时养护采用覆盖麻袋保湿保温养护,并采取升温措施以控制内外温差。
气温较高时,未脱模部分砼表面洒水养护。
已脱模表面洒水或涂养生剂进行养护。
4.2.6.7混凝土冬季施工,应满足规范对混凝土冬季施工的规定,项目部工程部门应制定冬季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