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年级政治试卷分析

高三年级政治试卷分析

高三年级政治试卷分析本次考试的命题意图有四:一是检测高三一轮复习效果,尤其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关相似知识区分情况,二是考查教师和学生对当前形势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关注情况,三是检测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整体来看,前段老师们的教学还是比较扎实的,从成绩可以看出来,A卷总平均分58.68分。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具体的试题得失分析可以更加明确地看出来。

一.选择题得分情况及分析(一)选择题得分情况1.高三年级期中考试A卷客观题选项统计分析表(总人数:14738人)1.审题不认真。

例如:第8题,此题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计算题,但是有26.10%的考生错选C项,题干表格中明确此理财产品的期限是36天,但不少考生错误地按照360天结算而得出5200元。

第13题,错选①和④选项的占将近一半。

题干要求的是“人大与政协”的“作用”,①和④明显不是作用。

第20题,②中“从实践经验出发”的说法明显错误,但是二分之一以上的考生错选此项。

以上几道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认真造成的,若考生能够细心一点这几个错误完全可以避免。

2.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不准确。

例如:第1题,错选①的考生超过一半,“价值决定价格”是教材的基本原理,而①中“产品的性能”对应的是“使用价值”,所以“产品性能决定价格”的说法明显错误。

第18题,错选①和③的考生有将近一半。

①选项中“成员国根本利益一致”的说法错误,考生错选的原因是没有弄清楚“国家利益”与“国家间的根本利益”两个概念的区别。

③选项中“产物”的说法有误,考生没有弄清楚“金砖国家合作”是时代主题的“体现”,而不是“产物。

第9题,有不少考生错选②。

漫画中的“最低工资”属于初次分配,不是“再分配”。

3.知识的迁移能力不足。

例如:第3题,第二课第二框“价格变化对生活消费的影响”中关于供给曲线、需求曲线、雪球弹性、替代品、互补品的问题,对于教材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把教材的内容变成函数图像的形式出现,学生就弄不清楚了。

此题有一多半的考生错选②③。

图1中价格的变化对需求的影响大,即其需求弹性大,所以是敢当耐用品;同理,图2是生活必需品,所以可以明显排除②选项,而入选④。

题干中明确指出,“某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所以可以得出该商品的价值降低,价格也跟着降低,从而导致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增加,所以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减少,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增加,所以可以排除③,而入选①。

4.从材料中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足。

例如,第17题,有将近一半的考生错选④。

材料中“在南海岛礁建设灯塔”与南海的“和平与稳定”没有直接联系,而且“确保”的说法太绝对。

第4题,部分考生错选③选项,材料中的《建议》并没有提到取消市场准入门槛,而且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对于市场准入门槛一般说“降低”,而不是“取消”。

5.基础不牢,背书不准确。

例如:第4题,部分考生错选④选项,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主导”,共有制经济是“主体”。

二.主观题得分情况及分析(一)主观题得分情况(二)A卷主观题答题情况分析1.第25(1)题本题实际上有两个小问题。

第一小问重点在于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第二小问是原因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设问进行分析的能力。

从得分情况看,此题满分12分,平均分不到7分。

卷面答题情况如下:第一小问“概况材料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优点:多数考生都能从“经济增速、能源消耗、消费和科技对GDP的贡献率”方面,比较准确地概况出材料反映的经济信息。

存在问题:多数考生不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答不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等。

第二小问“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双创’兴起热潮的原因。

”优点:多数考生都具备结合材料的意识,能够从材料中总结答案。

存在问题:(1)审题不清。

此题要求的是“结合材料,分析‘双创’兴起的原因”,不是让考生回答“双创”兴起的意义。

有不少考生是从“双创”兴起的意义的角度组织答案的。

例如,“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等等。

(2)一味照搬照抄材料,缺乏一定的理论分析。

2.第25(2)题“结合材料二,说明政府是如何履行经济建设职能来激发‘双创’热情的。

”此题难度应该说不大,但是得分率并不高。

优点:不明显。

存在问题:(1)背书不细。

表现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关键词写不出来。

(2)按照旧教材作答,把“宏观调控”写成“经济调节”。

(3)审题不清,教材知识体系把握不准,答一些无用的知识。

例如,不少考生从国家性质、政府的性质、宗旨等角度组织答案。

3.第26(1)题“结合材料,运用‘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知识,谈谈我国如何贯彻开放发展理念。

”此题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开放发展”的理念问背景,主要还是考查学生背书的情况。

优点:不明显。

存在问题:(1)层次不清楚。

部分考生把答案“②”的两个答案要点合并成一个,这样答题容易失分。

教师应引导学生,尽量分开作答,不要把两个甚至三个要点合并成一个。

(2)照搬照抄材料,没有教材理论。

(3)审题不认真,范围界定不清楚。

例如,部分考生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角度组织答案。

(4)背书不准确,语言不规范。

例如,把“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写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死记硬背,缺少灵活性。

例如,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独立自主”,但有部分考生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写进答案。

4.第26(2)题“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中是如何实现党的领导的。

”优点:不明显。

存在问题:(1)语言不规范。

例如,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写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或者“科学性、民主性”。

(2)不结合材料,只是简单罗列教材知识。

(3)审题不认真。

设问是“‘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中是如何..实现党的领导的”,不少考生把党的性质、宗旨作为答案要点,如“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等等。

5.第26(3)题“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分析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优点:不明显。

存在问题:(1)不能把握主干知识。

两个答案要点的第一句话都是教材的黑标题(一个是框题、一个是目题),尤其是第二个要点,不少考生直接从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的两个表现角度答题”,“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句话就没有答出来。

(2)死记硬背,缺少灵活性,没有结合“五大发展”理念作答。

(3)审题不认真,没弄清范围,做无用功。

例如,有考生从“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等角度组织答案。

(4)背书不准确。

例如,把“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写成“哲学是时代的概况和总结”等。

三、教学建议1.重基础、抓落实。

这里所说的基础,主要是指背书。

这次考试当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失分的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书没背会或者背的不准确。

无论是一轮复习还是二轮复习,绝不能忽视教材基础知识。

2.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三级知识体系:模块知识体系、单元知识体系和核心考点知识体系。

例如第26(3)题“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分析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不少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对教材知识体系的把握不到位。

还有,对于开放性试题的回答,不少考生总是感觉无论自己写多少答案,但总是会有漏掉的知识点。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熟练把握基本概念和原理,构建三级知识体系,脑子里要时刻有“知识体系图”,做到点线面结合,在综合测试中才可能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做题的技巧能力以及审题能力。

此次考试中,不少考生失分的原因都是审题不认真造成的,或者不会审题造成的。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审题的强化训练,要加强指导,纠正学生不加思考,拿来就做的坏习惯,精写而非乱写。

通过精编材料,精选试题,精练题目等,使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要求,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效率。

4.在试题评讲中,要注重对答案的生成性分析及规范答题意识的培养。

即,要重点向学生讲解某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这个答案,为什么要这样组织答案,而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强化学生用教材原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背标准答案,更不是简单罗列教材知识。

同时,必须让学生知道,书写答案不仅要字迹清楚,而且要分层分点,还要考虑答案内在的逻辑性。

6.要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关注时政热点的习惯。

高考试题,不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相当一部分都是以时政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的。

本次一练试题的两个主观题,一个是以“双创”为背景材料,一个以“十八届五中全会”为背景材料,这些都是当前时政生活的热点。

所以,教师必须把时政热点问题融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