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墨子兼爱思想

浅议墨子兼爱思想

论墨子“兼爱”思想【摘要】墨子名翟,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

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

本文将从“兼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实现途径以及现代价值简要介绍“兼爱”思想。

【关键字】墨子“兼爱”一、“兼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年,随着铁器的发明和应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改变,波及到了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体系。

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实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对于欧洲产业革命,整个社会的生产状况、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等等无不发生变化。

自公元前549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确认私田的合法性和所有权以来,就进一步破坏了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到春秋晚期,中原各国都已采用对田地按亩征税的制度”,奴隶制经济基础日益瓦解,社会出现了极大的变革。

自周平王东迁,公室势弱,诸侯乱礼,相继称王,各国卿大夫也专擅国权,僭越之事,比比皆是。

公元前562 年,鲁国的三桓“作三军,三分公室”。

其后,三家又进一步瓜分国君的权力,“四分公室”,鲁昭公、鲁哀公亦相继被逐走。

其他各国情况也基本相同,田氏代齐,韩、赵、魏三家擅晋。

其间,战争蜂起,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为了自己的一己权势,混战不已。

这一时期,政治舞台风云变幻,生产力遭到大力的破坏,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到处呈现一片乱世景象。

乱世之像,从孔子那时就已出现。

孔子之道,以“爱人”的“仁”为核心,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专以己度人。

而从孔子周游列国却“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的一再受挫看来,孔子的救世主张在实践上当时也很难被执政者采用而达到应用的效果,这就需要另寻一条救世之道。

墨子便在此背景下针对社会这种纷争不断的局面从平民的立场提出了他的救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作为一种治天下之乱并用于社会改造和社会批判而提出的。

1二、“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何谓“兼爱”?我认为,墨子的“兼爱”是无差等的博爱,是所有的人之间互相平等,超越阶级的爱。

而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有等差的爱,这种仁爱的实质目的是在强调礼纲,即封建专制下的一个统治秩序。

比如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等, 这样的爱有着鲜明的阶级性。

墨子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法, 强调爱无差别等级, 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

墨子的“兼爱”是爱别人如爱自己,不分你我,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人,这才是真正的爱。

如墨子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它有着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兼爱”是爱天下百姓,是对全人类的爱,爱1刘源,曹雅娟,《兼爱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借鉴意义》,《社科纵横》,2011 年3 月总第26 卷人类整体。

也就是说要广博的爱所有的人,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爱人。

另一方面,“兼爱”更进一步的含义是广爱天下一切具有生命本质的事物及至整个天空宇宙,包括自然界所有一切具有生命内涵的事物,墨子认为,“兼爱”不是由个人意志决定的,它来源于天的意向。

既然一切事物都出自于天,那么这些事物在上天面前也必定是平等存在的。

也就是说,天下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任何人或事物都无权剥夺别人的存在价值。

所以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上天赐予的,都应该加以尊重。

即人人等而同之,主张平等地博爱所有的人,并把这种爱从空间和时间上推广到极大限度,墨子兼爱思想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利人、利天下、利己。

三、实现“兼爱”的途径既然兼爱是正确的,那么如何让人们去兼爱呢?墨子为实现兼爱的理想,设定了三条途径:“交相利”、宗教权威和国家制裁。

2(一)兼爱要以“交相利”为基础墨子认为,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

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

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

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别人,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

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与子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慈爱、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

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

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

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

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

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

所以仁者称赞它。

因此,墨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对全天下人有利,那么,全天下人也会对每个人有利,反之,亦然。

这样说来,“爱别人就成了一种长期投资,它是会得到偿还的。

可是绝大多数人都很近视,看不到这种长期投资的价值,也还有一些实例,说明这样的投资的不到偿还。

”(二)宗教权威为了诱导人们实行兼爱,墨子引入了宗教的权威。

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

天的意志就是要人们普遍平等相爱。

天享用所有的祭祀物品,一定兼爱天下之民。

所以,顺从天意,就是兼爱,就会得到赏赐;违反天意,就是别,就会受到惩罚。

从前三代的圣王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兼爱天下,从而造福人民,改移百2梁国斌,《墨子兼爱思想浅析》,《商业文化》,2010年第4期姓的心意,率领他们敬奉上帝、山川、鬼神。

上天因为他们爱自己所爱的人,利自己所利的人,于是加重他们的赏赐,使他们居于上位,立为天子,(后世)以为表率,称之为圣人,从就是赏善的证据。

从前三代的暴君,如桀、纣、幽王、厉王等,对天下人全都憎恶,残害他们,改移百姓的心意,率领他们侮慢上帝、山川、鬼神,天因为他们不跟从自己的所爱,反而憎恶他们,不跟从自己的所利,反而残害他们,于是对他们加以惩罚,使他们父子离散,国家灭亡,丧失社稷,忧及本身。

而天下的百姓也都非毁他们,到了子孙万世以后,仍然受人们的唾骂,称他们为暴君,这就是罚暴的明证了。

除了天之外,还有很多鬼神,保护实行兼爱的人,惩罚那些交相“别”的人。

墨子认为,古代的圣王都认为鬼神是神明的,能带来祸福,主张“因人的义与不义而得福得祸”的观点,因此政治清明,国家安宁。

自从桀、纣以来,都认为鬼神不神明,不能带来祸福,主张“人的不义得不了祸”,因此政治混乱,国家一个个灭亡了。

这就是鬼神对不善的惩罚,又是对从善的奖赏。

墨子还认为,一个人得病有多种原因,鬼神的惩罚是一个人有病的充足理由,而不是必要条件,所以,圣人有疾与鬼神有知并不矛盾。

(三)国家制裁墨子认为,人们要实行兼爱,除了宗教权威外,还需要国家制裁。

在《墨子尚同》篇中,做了详细的论述。

墨子首先论述了国家的起源,古时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候,人们用言语表达的意见,也因人而异。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意见对而别人的意见错,因而相互攻击。

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弟常因意见不同而相互怨恨,使得家人离散而不能和睦相处。

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残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有余财者宁愿让它腐烂,也不分给别人;有好的道理也自己隐藏起来,不肯教给别人,以致天下混乱,有如禽兽一般。

明白了天下大乱的原因,如此说来,国君是由人民选择的,为了把人民从无秩序的状态中解救出来。

其次,墨子论述了人们必须绝对服从国君的权威。

既然上天根据人们的意愿选举国君作为“政长”,那么,人们就必须服从他的权威。

综上所述,墨子希望人们以交相利为基础,结合宗教权威、国家制裁实现兼爱之道。

四、墨子“兼爱”思想的现代意义墨子的“兼爱”思想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其自身不可替代的意义3。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兼爱”思想是对个体的道德诉求,有利于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假使所有人都有“兼爱”的情操,有一种博爱的精神,那么世界将会是无限美好。

当然,要使所以人都有这种博大的情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对这种理想境界报以无限美好的追求,这样才能离理想境界越来越近,只有更接近,才会有提升。

因此,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还是应以“兼爱”的情怀来对人们自身的道德品质加以完善,加强个人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其次,兼爱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

除了提升个人的修养,“兼爱”理论还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他主张人人关系爱护别人,交往时要相互尊重,爱人如己。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在享受物质繁荣3杨扬,胡激,《浅析墨家兼爱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商业文化》,2009年第12期的同时,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人际危机。

表现在:贫富差距、城乡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群体性对抗事件不断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缺失、诚信失落等问题导致人际关系日益冷淡和疏远。

而墨子主张的“兼爱”思想,一切为了百姓着想,爱人如己、互利共赢,这对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都有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最后,“非攻”的思想,倡导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友好,互不侵犯,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国与国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对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为了达到全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爱,这个范围已经超越了民族、种族的本身,而是把这种“大爱”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如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就不仅仅只是关心自己身边的一个小的团体,还应在能力所及时,同样关爱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

墨子“兼爱”思想特别是“非攻”思想,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墨子的“兼爱”思想包含着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与国之间平等发展的思想,为消弭各种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和有效的解决路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