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墨子兼爱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局限性

论墨子兼爱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局限性

中华书局,《墨子》,李小龙,2007年3月北京第一版墨子认为,当时的整个社会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害、家与家之间的相互掠夺、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攻伐,乃至君臣之间的不忠诚、父子间的不慈孝、兄弟间的不和睦……其最为核心的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没有一种无差等的爱,如果人们能够做到兼爱,那么就会“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从而达到天下的大治。

而如果世人都兼爱了,就会互利互惠,并因此而达到非攻;因兼爱天下百姓而讲节用、节葬和非乐,并用天志说来限制人的浪费;以明鬼为推行兼爱的手段,并打破天命论对于兼爱的阻碍。

虽然,也许我们会觉得这种理论空想的成分过多,但是却也不得不承认,爱,永远是人类烟水苍茫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烁的粼粼波光。

中国国家广播出版社,《国学大讲堂——墨子导读》,水渭松,2008年1月北京第一版“兼爱”是墨子学说的核心,是墨子的代表性观点。

兼爱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每一个人都应该爱人如己;二、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亲相爱。

很明显,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墨子提出兼爱说,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为了使贫苦的人民和弱小的诸侯国家能够摆脱灭亡的厄运。

墨子说:“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屡至。

”人民已经被逼上了没有生的希望,只有死的威胁的绝路;弱小的诸侯国家已经是强大的诸侯国家的口中之物。

墨子倡说兼爱的根本出发点,正是为了阻止“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敖贱,诈欺愚”的暴虐行径,所以是正义的人道的主张。

第二,墨子倡说兼爱是着眼于实利,不是停留在空翻的道德的说教上。

对穷苦的人民实行兼爱,就是要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就是要做到“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贫众寡,安危治乱”。

对弱小国家实行兼爱,就不仅不可侵略吞并他,而且要竭力帮助它:“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乏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供之。

”在墨子看来,爱与利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爱而必利,不利无以见爱。

第三,兼爱说是对儒家仁爱说的突破。

孔子的学说虽然也提倡“泛爱众”,但是又强调亲亲为本。

人有亲疏之别,因此爱有厚薄之分。

这表明儒家的爱是突出亲亲这个中心的。

爱小民百姓,目的无非是为着便于统治而已,可见这种改并不是平等的。

墨子正是看出了儒家之爱局限于亲属本位,局限于等级差别而将人民置于被奴役驱使的地位,所以他要把它做彻底改造:把这种受制于宗族亲缘和等级差别的爱人,变为无亲疏、无等级差别的完全平等的爱人。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他要把人民从原来作为爱的陪衬角色,确立为爱的主体对象,甚至要君主也做到“爱民谨忠,利民谨厚”。

这就大大突破了儒家仁爱的保守性和狭隘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孙中山先生有鉴于此,所以称赞手:“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了。

”《墨子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胡子宗,李权兴,2007年3月第一版墨子在当时那种等级分明的时代大胆的提出所有的阶级、阶层之间的互爱互助,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也是当时普通人的心理上的一种盼望。

所以墨子的弟子用“爱无差等”来表述这一思想,即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远近,不分身份高低、贵贱,都应是相互无差别的爱。

兼爱,反映的是小生产者想改变自己社会政治的地位的要求,反映出的是劳动人民之间相爱相助的道德观念。

墨子的兼爱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春秋战国之际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墨子把道德问题视为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及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关健。

他所主张的“兼爱”是一种不分亲疏、不论贵贱、爱人如己、一视同仁的无差别的爱。

墨子的“兼爱”说以其对人类在精神上平等的认识,完成了人类对自身及对相互关来认识上的一次新的精神觉醒在先秦诸多思想流派中墨家能够独树一帜,成为与儒家并称的“显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墨家打出了一面新的旗帜,“兼爱”论。

这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梁启超以为“兼爱”理论体现了墨家的全部精神。

事实的确如此。

在墨子那里,“兼爱”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而且是一种作为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与基础的政治哲学。

墨子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入手,来分析社会动乱的根源,把君臣、父子、兄弟、诸侯大夫等各种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和斗争的原因统统归结为“不相爱”。

墨子是把道德问题视为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同时也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关键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爱”?所谓“兼爱”,关键在于一个“兼”字。

“兼”字从古文形体上看原是一手持二禾,本义是同时进行几件事或获得几样东西。

墨子“兼爱”的“兼”是这一意义的引申,他所说的“兼爱”,从主体上讲是同时爱所有的人,从客观上讲是一切人都相爱。

他认为与“兼”相反的是“别”,就是不爱别人,也不与其他人“交相爱”。

在墨子看来,“兼之所生”是“天下之大利”,而“别之所生”则是“天下之大害’。

墨子认为“兼”与“别”的区别就体现在对其他人的态度上,即爱与不爱。

墨子提出“兼以易别”实际上是主张以“兼爱”这一新的道德理想取代宗法贵族的旧道德。

这种新的道德理想不但否定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界限及贵贱的差别,而且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一种不附加任何条件或限制,不分国别、家别、人我亲疏的无差别的爱,提倡这种无差别的爱实际上是肯定了一个前提,即整个人类在精神上应该是完全平等的。

侯外庐先生等论者说墨子的阶级立场体现了“国民自我觉醒”“兼而易别”的主张“客观上显示出古代国民阶级的平等理想”,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对思想家的基本立场进行阶级分析是必要的,而且任何一位思想家都会在其思想学说中自觉不自觉地表达出某个社会阶级或集团的要求。

墨子提出“兼爱”思想,是试图从个人因素中寻找产生社会问题的根源。

他希望以伦理道德的武器来消除社会矛盾,安定社会民生,所以他的“兼爱”学说富有强烈的空想色彩。

真正全人类的“兼相爱”无论是在墨子的时代,还是在整个阶级社会,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但确实不应该因为缺乏现实基础而否定这一学说的思想意义,人类社会不正是应该把“兼相爱”作为处理相互关系的最高道德原则吗?墨子的兼爱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内涵是“兼相爱,交相利”,提倡爱无差等,要求人们先去爱别人,而且是不分亲疏远近的去爱,然后被爱之人也以同样的爱去回报施爱之人。

兼爱思想试图去改变战乱纷争、人与人之间“不相爱”的局面。

由于当时社会不平等的等级关系,这种思想始终未被统治者采纳。

但是兼爱思想所蕴含的可贵精神是值得我们挖掘和弘扬的。

一、墨子兼爱思想简介墨子的兼爱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手工业迅猛发展,商业也日趋发达。

同时,各诸侯国进行着大大小小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带来了的巨大的灾难,人们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墨子的兼爱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

墨子(前468-前376),姓墨名翟,鲁国人,是个体小生产者利益的代表。

他以救世为己任,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曾与强大的儒家学派分庭抗礼,并称“显学”。

墨子的核心思想就是兼爱,他提出治理整个社会的关键在于能否实施兼爱。

“兼爱”的宗旨,就是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改变复杂混乱的社会局面,维护生产关系和政治秩序的稳定。

那么墨子为什么要提出兼爱思想呢?从墨子所处时代及其自身的社会阶层来看,墨子所代表的手工业者也是流动性极强的小商人,正是因为他们的职业特点导致其需要很大的流动性,而如果他们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当地的人们只是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身边的人,而对刚刚从外地迁徙过来的人不能一样的去对待,那么这些小商人将很难在当地立足。

而墨子的兼爱思想则要求“无等差”的去爱别人,不分远近亲疏,这样就会对这些流动性很强的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有利。

墨子的兼爱思想便由此产生。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评价墨子的兼爱思想自产生以后,在社会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尤其在底层劳动人民中间反响甚大,在当时有“非儒即墨”的说法,可见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

但是,这种思想始终未被统治者所接纳,也不可能被统治者所接纳。

在当时的社会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只有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而绝不会有什么“兼相爱,交相利”的关系。

这种不平的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由人们各自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决定的。

它并不是某个人主观上所能左右的。

因此,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也绝不是善良的“兼爱”说所能消除的。

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墨子所提出的兼爱思想具有伟大的意义,在当时的社会这种思想的提出也实属难能可贵。

在我所所翻阅的相关书籍及论文资料中,发现很多对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认为其是怀着一种功利心所提出的。

我认为,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驱动力,如果没有一点功利心,这种思想也难以产生。

因此,即使真如一些学者所说的墨子的兼爱思想怀有功利心,也不能否定其思想本身的存在价值。

而且,“兼相爱,交相利”并非是为自己得到利益才去爱人,而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首先把“爱人”作为一种义务,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去自觉遵从,至于能否得到利益并不是最终目的。

这就是墨子“兼爱”思想的本质。

另外,墨家所提倡的无差等的“兼相爱”也不是说毫无原则的去爱任何人。

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或受恩甚多而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一点也没有回报之心,则不是墨子所要说的要去爱的对象。

从这一点上说,“交相利”恰恰限定了爱人的范围,即别人对你有所爱,那么你就应当对别人也有所回报,否则你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爱。

而对那些有罪之人,即小到杀人放火,大到发动战争、窃取别人国家的人,更是不能列为“兼相爱”的对象。

这些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教育作用。

三、“兼爱”思想的当代价值诚然,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不同于墨子生活的时代,但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墨子所提倡的是爱人若己、先己爱人、爱无差等的先进思想,可见,墨子是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来处理人际关系的,而这也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

我们知道,人与社会是矛盾统一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

人究其一生,需要承担多种社会角色,协调各种社会关系。

处理这些关系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人际关系。

建立人与他人的和睦相处的关系,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二)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建立整个社会的和谐状态,始终是人类最终梦想。

我们所向往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民主道德、依法治国、公平正义、生机勃勃、安宁稳定、综合发展的。

而这,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

就目前的中国来看,人与人之间并不缺少各种各样的自爱和爱她之心,但真正缺少的,应该是兼爱或博爱之情。

兼爱反应的是人类对自身同类的尊重和认同,是人类理性的直接表现,会对陷入困境中的同类表现出同情、怜悯、关怀和帮助,并能通过正当有效和文明的种种途径,化解和处理各种危机和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