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肖纪永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肖纪永

直译:视察事情三年之后,就给 朝廷写信乞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不恰当!
意译
• 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原 文内容的大意来翻译,不局限 于原文的每一个字句,可采用 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 回乡的一种谦辞。 意译: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 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随堂练习

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①邑宰时令猎户扑之, 往往反为所噬。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 沂。素神勇,曾挟千佛寺前石鼎,飞腾大雄殿左脊, 故人呼为“焦石鼎”云。知沂岭多虎,②日徒步入山, 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一日入山遇两 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 而以小虎生擒而返。 【答案】
(色彩变化)
译:邻居有个贤惠的女子,姿态可爱无比。
(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例2:璧有瑕,请指示王 。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例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 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例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作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 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例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 白骨长肉啊! (使动用法)
①县官经常让猎人捕捉老虎,(猎人却)常常被 猛虎吃掉。(重点:“邑宰”“扑”、被动句式)。
② (他)每天步行到山中,遇见老虎就赤手将它 杀死,扛着老虎回去。(重点:“辄”“负”)。
二 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 劝帝他幸,图复兴。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① 即事不计,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 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朱棣发北平,姚广孝以孝 孺为托,曰:“②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 【答案】 ① 即使事情不能成功,也应当为国家而死! ② 攻克京城的那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希 望您不要杀害他。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
考情解读:
高考必考题 熟悉大纲规定的实词虚词的语境义 熟知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 作用 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
文言文翻译:
• 1.翻译“六字法” • 2.两条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 3.三大标准:信、达、雅
翻译“六字法”·
1、留――保留
• 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 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 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句子翻译六个步骤:
• 1. 读:通读全文,领会大意。 • 2.审:看清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 用等。 • 3.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一一解释。 • 4.连:再把解释好的词连缀成句。 • 5.在情感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尽可能与 原文一致。 • 6. 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 誊上卷子 。
(5)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
例1: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 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例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 去世了。
(6)注意用典的语句
例1: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译:(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 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例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译: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次 建立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业,由于草率从 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
(3)注意发语词、某些助词、某些重 复成分、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例:夫将者,国之辅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译:奉皇上命令讨伐有罪之人,大军南下, (借代) 刘琮投降。
例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互文) 译: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 拥有的金玉珍宝.
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 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 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从“言” 的角度来看,要重视古代汉语的 语言特色。 2、从“文”的角度来看,要结合语境来准确 理解词意、句意,依境断意。
1.从“言”的角度,要重视古代汉语的语言特色。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例1: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2、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等)
例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例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介词结构后置)
译: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 还依附楚国。
例3: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 收拾。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
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 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我们 做到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 利,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这就要处理好以 下几方面的问题: 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例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应改为 “一个叫丁的厨师”)
3、补――补充
•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 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 包括: a.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b.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c. 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 等。 d.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 例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 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 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 (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无标志的被动句)
例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也。
(判断句)
译:老师,是靠(他)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 解释疑难的。
3、注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
例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呢? 例2: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译文: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直译
• 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 句式对等的翻译,做到字字 落实。
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 拔剑切而啖之。
直译:樊哙把他的盾牌反扣在地上, 将猪腿放在上面,拔出剑切来吃。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直译: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 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3、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删――删略
• 古文里有些虚词,现代汉语没有对等的 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 用虚词,便可删略。这些词包括:发语 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 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 虚设成分等。 •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 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 语词)
2、从“文”的角度来看,要结合语境来 准确理解词意、句意,依境断意。
通过语境分析,顺利攻下代词指代义、一字多义、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主要得分点。 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有片金,管挥锄与 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 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 曰:“子非吾友也。” 解释:文中“华捉而掷去之”,如果译成“华歆抓住 金子然后丢掉了”,就错了。对“捉”字就宜结合语 境,对在地上的金子应是先“捡起”再“丢掉”, “捉”只能作“拾、捡”理解。同样,“废”不能解 释为“毁掉”,应作“丢开、放下”理解。
• 例1: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 语序。 • 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 的筋骨。 • 这是定语后置句,译时要调为“定+宾”。
6、变——变通
•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的翻译。 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了,还难以 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遇到修 辞和典故的时候,应学会变通翻译。 • 例:“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 坚固的城池,牢固可靠” • “更衣”可译为“上厕所”
例2:衡下车,治威严。
直译:张衡走下车子, 就树立威信。 下车:到任
意译: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
信、达、雅
信 达

要求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 意增减内容。
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没有语病,符合现代 汉语表达习惯。
要求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能表达得生动优 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神韵。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4、换――替换
•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 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 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 换原文里的词。 • [例]臧叔入,哭甚哀,多涕。《左转》 • 翻译:臧叔进来,哭得很悲痛,泪流满 面。
5、调――调整
•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 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 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 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 语后置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