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公共关系学(第二版)PPT (8)[42页]
公共关系学(第二版)PPT (8)[42页]
一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第一节
公关之父伯内斯坚信,公共关系是民主和自由的产物,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结出的果实。他将公关的思想源 流追溯至古希腊的自由辩论传统——在意见交换中靠近真相和真理,又将现代公关的诞生归功于美国《宪法》 修正案对言论自由的确认和保护。 但是,伯内斯的公关思想存在一个严重悖论:他一方面认为公关是自由主义之子,一方面又主张现代社会应 由少数精英负责驯化大众、制造认同。这与李普曼的精英民主论如出一辙。事实上,伯内斯的悖论和李普曼 的精英民主论并不新鲜,而是西方悠久的社群主义传统在20世纪早期的一次回响。 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思想皆源远流长,只是前者在恢宏壮阔的历史变迁中渐居西方思想的主流,而后者则处 相对弱势地位。然而直到20世纪后期,社群主义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才真正成熟、流行起来,并与自由主 义产生了激烈的体的“人”放大到极限,其核心信条是人应该从所有社会牵绊和束缚中抽身而出,实现人自 身的健全和自由。作为一套复杂的思想体系,自由主义流派众多,各持宏论,但都承认三个基本主张: 一是自我拥有凌驾于任何约束机制之上的不可侵犯性,人之存在皆是为了实现个体的意志和价值。此为个人 主义(individualism)的自我观。 二是自我命运乃基于理性思维感召而做出的自主取舍,个人权利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优先权。此为权利优先 (primacyofright)的政治观。 三是个体之间进行自由、诗意的竞赛,至于是否承担社会义务则是个体道德的外化和延伸。此为伦理导向 (ethicalorientation)的义务观(deontology)。 社群主义者首先批判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前提:个人拥有绝对自由,优先于社群的个人权利,自我伦理取向的 义务观。他们认为,这些“先验”的假设从来都只是一种想象和虚构,个人根本不可能也不应获得绝对自由和 凌驾于社群之上的权利。
一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第一节
(二)自我认同与社群认同 现代自由主义是启蒙运动的产物,知识精英号召人们走出君权和神权专制,在民主、自由、平等的世俗生活 中“好奇地发现自我”。自我的命运与神祇、君王的恩宠和规训从此无关。自由主义切断了个体与宗教的神秘 链条,也疏离了权力体系,转而建立起个人主义的神话天堂。 社群主义者则认为启蒙运动产生了意外的负面后果:个体从君权和神权的控制中走出来,在获得解放的同时, 也变成了孤立、分裂的原子。原子似乎循着各自轨道前行,其实全然不知自己的方向。正是社群认同而非其 他因素使个体建立自我认同,而正是社群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和谐使人的思想和行动有意义。因此,在自由主 义、个人主义泛滥的现代社会,理应“让人与社会重新相遇”。
一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第一节
从前提批判出发,社群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激辩: (一)选择与强迫 在社群主义看来,自由主义理想之所以虚幻不实,是因其把“双向度”的人推向了“单行道”。完整的人应该同 时存在两个向度: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自由主义将前者极致放大,主张个人选择至上,一切限制和强迫皆 属罪恶。人要么自由选择,要么被强迫,而不自由毋宁死。社群主义则认为不应片面放大“自然的人”,而应 重视人的社会性存在。正是“作为社会的人”及其所处的社群,构成了人“此在”的先决条件。一个不属于任何 社群的人,如何理解“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呢?自由只存在于个体与社群互动的相对关系之中,个 体放弃所谓绝对自由而在社群中换取相对的自由、安全感和确定性。
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传播学系列
公共关系学(第二版)
胡百精
中篇 第六章~第九章
中篇理论地图
第六章
认 同、共 同 体 与 对 话 主 义
第一节 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与公共关系 第二节 儒家思想与公共关系 第三节 对话理论与公共关系
第一节
自由主义、社群主义 与公共关系
一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二 社群主义与公关价值观
一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第一节
(三)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自由主义将个人权利视为人参与世界的第一目标,天赋人权、不容践踏。人们需要承担道德义务,但如果义 务只带来限制,社会只施予强迫,那么不如抽身而去。按照这一观念,自由主义必然呈现三种姿态:私利价 值观是根本性的,高于集体、族群和社会利益;历史不是整体叙事,而应成为个人话语的归宿;政治要找到 自己适宜的去处,而不是粗暴地介入公众的生活。 社群主义者认为这正是现代社会充斥着冷漠、背叛和冲突的症结所在。社群主义主张将“私利之善”与“公共之 善”统一起来,在社群中分享公共精神,追求长远利益,履行积极责任。如果一定要在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 之间做出抉择,那么应是前者优先。从长远和整体上看,正因为公共利益的存在,个体利益的实现才有保障。 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政治、权威和精英有必要干预社群运转和个体生活。
第一节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公关学者在研究中表现出了一个共同面向:理想的公关模式应该有助于“回到 人与人的接触”“培养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社群意识”。有学者甚至惊呼: “社群主义(communitari anism,又译共同体主义)的精神,潜伏着公关的未来”。他们极力主张在全球化、互联网革命和社会 转型的大背景下,在现代与后现代交叠、多元化与碎片化难以逆转的剧变年代,公关应高举社群主义旗帜。
一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第一节
1991年,贝尔(DanielBell)向牛津大学提交了博士论文《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为社 群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了坚决而细致的辩护,标志着这一思想体系的成熟。1993年,普特南(H ilaryPutnam)基于大规模的社会考察,“证实”了社群主义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在此 前后,麦金泰尔(AlasdairMacintyre)、查尔斯·泰勒(CharlesTaylo r)、桑德尔(MichaelSandel)、瓦尔泽(MichaelWalzer)等人也对社群主 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与自由主义者展开了持久辩论。 社群主义是在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中走向成熟、提升地位的。因此,若要理解社群主义思想,必先把握自由主 义思想以及二者论争的焦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