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12分)(一)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
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
元对日:“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
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
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
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
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
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
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二)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①于屠肆。
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
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
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日:“其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病医药,死棺敛。
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
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②者何为?”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
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我乃非人!”急引归。
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注]①鬻(yù):卖。
②牟牟:通“哞哞”,牛叫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2分)A.张元怪之( 责备) “怪”是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B.速延医治之( 邀请) C.遗一牛,老且跛( 留下) D.引之使出( 牵,拉)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A.今为人所弃而死不足为外人道也B.若见而不收养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都是“却”的意思。
C.将鬻于屠肆欲有求于我也D.以杖击牛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父感其言,遂许焉。
叔父被他的话感动,就同意(收养)了。
②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
(这坟墓)每年都要祭扫,给董家子孙带来无穷的麻烦。
4:人与动物亦可心灵相通。
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两篇文章共有的思想意义。
(4分) :第一篇写张元和其叔父收养弃犬,当叔父被蛇咬时,犬奔家告知,使叔父获救;第二篇写董某得知老牛曾救过其溺水之父,因而善待老牛。
两文无论是写人还是写动物,都表现其注重情义、知恩图报的思想。
(4分,分析2分,结论2分。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二、阅读下文。
(7分)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A.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交换B.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违背C.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平民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阻挠“挠”是屈服的意思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2分)A.徒以有先生也杀之以应陈涉B.若士必怒若为佣耕C.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犹鱼之有水也“之”均为主谓间,无义D.陵君其许寡人其真无马邪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唐睢能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他以维护国土为出发点,有胆有谋地同秦王进行了争锋相对、毫不妥协的斗争。
B.唐雎先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然后“挺剑而起”欲以死相拼,表现了不易地的严正立场。
C.文章将唐雎同秦王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用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他敢于斗争的精神。
D.文章将唐雎与秦王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文章中没有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的内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
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
年四十,乃游京师。
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
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
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
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
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
会故人至,剧饮欢甚。
或曰:“君与韩公有期。
”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
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
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
开元末,病疽背卒。
(选自《新唐书》)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你不去求官,但我并不曾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呢?②会故人至,剧饮欢甚。
适逢他的老朋友来了,一起畅饮,非常高兴。
四、书谢御史吴敏树(清)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
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有宠奴常乘珅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
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
奴曰:“汝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①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②屐③迎。
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
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①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②筇(qiǒng):竹杖。
③屐:登山用的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命卒曳下奴拉(2)汝敢笞我用竹板打(3)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借(4)先生文章名一时出名、闻名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D )A.有宠奴常乘珅车以出以中有足乐者B.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其真无马耶C.巡城遇之何陋之有D.乃遍游江浙乃密布字印小题3:翻译句子。
(2分)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谢芗泉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
小题4:选文主要表现了谢御史的什么品格?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分)选文表现了谢御史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高贵品格(1分)。
事件:谢御史鞭打飞扬跋扈的和珅的宠臣、焚烧和珅车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18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画线字、词的意思。
(4分)(1)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2)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3)既更刮目相待(重新)(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事物)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
(6分)(1)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经史成为博士吗?(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以前吴县的阿蒙。
小题3:用原文内容填空。
(4分)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小题4:对比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学“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两文的内容都和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
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不管一个人的天赋如何,后天学习才是成才的根本途径。
六、郑板桥开仓济民(6分)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①谴,我②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小题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或阻之(或:有的人)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牍”应指“公文”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小题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
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
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
”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祜独不至,是违圣意也。
”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
”乃命再赐。
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祜,迄不肯来。
”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
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③而罢。
(选自周密《齐东野语》)[注释]①张说(yuè):人名。
②都承旨:官名。
③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1.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奏欲置酒延众侍从:____邀请_________________(2)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_____邀请__________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张说是个怎样的人。
看不惯陈良祐“用事”,不畏权势。
八、破瓮救友(7分)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光:司马光凛然:稳重的样子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①为家人讲(回去)②众皆弃去(离开)③自是手不释书(放下)小题2:在庭院嬉戏的孩子中只有司马光砸缸救人,究其原因,前文已打下伏笔,请找出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