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然脱世的苏东坡

超然脱世的苏东坡

超然脱世的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提要:苏轼字子瞻又名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代表。

我们不但欣赏他词作的豪气壮丽,也欣赏他为人处事的超然洒脱,这篇论文将以苏轼的生平记事为主线,论述赏析东坡名篇佳作,感悟体味其豁达于世的情怀以及为官处事的睿智。

关键词:苏东坡少年成名父母官乌台诗案黄州超然豁达亲情豪放派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于世,眉州人,是苏洵的大儿子。

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

苏洵给他的两个儿子取轼和辙来做名,对苏轼而言,“轼”是古代马车供客人扶手的横木,遇坦途时便没有功效,唯逢路途颠簸时才会为人所用。

苏洵择“轼”字便是希望苏轼能够在人生仕宦的道路上能够像轼一样,隐匿锋芒,沉稳踏实。

所以俗话说得好:知子者莫若父。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从初入仕途时遭人挤兑,乌台诗案的大难临头,到谪居地方的犯官生涯,总其原因,怪就怪在苏轼那爱憎分明、不吐不快的性格。

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圈子里锋芒毕露,不知收敛,终于使自己变成了反对党攻讦的靶子,从此颠沛流离、转谪各地。

从少年成名、前途不可思量的光辉到前途未卜、闲散州县安置的犯官,在此期间苏轼不但经历了人生的剧变,同时也实现了人格上的升华和诗词创作领域的飞跃。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却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所以,他值得我们去品读,去怀念。

【少年成名】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北宋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这是苏轼在科举考试里所做的春秋大文,其中引用尧帝宽刑的典故却难倒了当时主考的欧阳修,他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欧阳修自然也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欧阳修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

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欧阳修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对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

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欧阳修更加赞赏苏轼。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并受到了欧阳修等名臣乃至皇上的赏识。

苏轼年少成名,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开始了他坎坷的仕途生涯。

年少成名,初入仕途便从通判做起,大凡年轻人能有此际遇都会吟诗作赋,抒发一下自己感慨,总不免踌躇满志,思欲奋发,而苏轼却在赴任途中和弟弟讨论未来辞职退隐的事:“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辛丑十一月十九日……》)。

熙宁年间受排挤,被迫出京通判杭州之后,苏轼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与世俗社会尤其是官场生活之间的巨大差异,所以从一开始苏轼就是一个超凡脱俗,不慕虚名的人。

“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

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

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入峡》)苏轼借此诗慨叹自己苦为世俗的富贵所诱惑,竟然抛弃了林泉之乐,这实在不是一个即将踏入官场的青年所应该产生的念头。

少年成名,苏子瞻怀才入仕;性喜自由,苏学士何去何从。

【人民的父母官】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因为在地方任官,苏轼切实地体察到了百姓的疾苦,深深地感到了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在变法的浪潮中走得太急,使得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到没有改变北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反而加重了黎民百姓的负担。

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等革新派党人做法的苏轼,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远离朝廷的政治斗争,在地方任职的苏轼又找回了他那率真,豁达,潇洒的感觉。

在人间天堂杭州任职期间,面对婀娜艳丽的西湖,诗人心生爱恋之情,以一首绝句替西湖另起了一个雅号艺名:西子湖。

在密州任知州期间,苏轼依旧潇洒自在,一首《江城子》豪兴勃发,气势恢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此时的苏轼尚儒道,在地方政绩赫赫,切实为人民谋事,是人民心中真真切切的父母官。

在杭州疏理运河,在徐州时亲自穿蓑衣拄木杖监督抗洪。

可以说苏轼这段时间的生活是充实而自在的,可是好景不长。

洒脱不拘的苏轼还是被反对派抓住了把柄,一封奏折,一道诏书,苏东坡的命运在此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大难临头,苏轼能否安然渡关?【乌台诗案】却对酒杯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苏轼《十二月二十八日……复用余韵二首》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45岁,因不满新法被调任湖州通判,在上表神宗时,顺带了几句:“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本是几句自嘲的酸话,也不伤大雅,但他没想到,这给他带来了一场大灾难。

朝中政敌以此为据,指责他讥讽朝廷,不满新政,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他的《杭州记事诗》作为证据,给他定下讥讽皇帝宰相的死罪,于是朝廷便将他押送京城并交御史台审讯。

这时,沈括、章停又指他《咏桧》诗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上唯有蛰龙知”两句影射皇帝,说:“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这场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牵连苏轼将近40位亲友,100多首诗,还险些要了他的命。

这无异于清朝的文字狱了!多亏一些友人出头相救,上奏皇上,再加上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才免于一死,被御史台关押一百多天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却对酒杯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这首诗是苏轼再被释放出来的当夜所作的,望着此时街上往来无束的行人,盯着灯火辉煌的街道,感受着这清爽的空气,诗人倍感轻松。

对着手中的酒杯心有所思,过去的灾难恍然如梦;执笔作诗仍然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又何必深究这已经过去的祸患,人生本自无常,而政治斗争又哪里有什么原因?苏轼以他不可救药的乐观态度面对这已经发生的乌台诗案,尽显他超然脱世的人生姿态,可谓大气。

而前途未卜,此去黄州,苏轼又有怎样的升华呢?【黄州城东一土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由于“乌台诗案”,苏东坡来到黄州。

他从监狱里出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

但是,正是由于苏东坡的到来而成全了黄州,赋予黄州一种新的意味。

但同时,也是黄州成全了苏东坡。

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苏东坡写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相传在黄州城东门外有一块土坡,当苏轼谪居黄州的时候在此地有田产五十余亩,期间苏东坡褪去了文人的长衫,穿上了农人的短打,过起了自给自足躬耕田野的闲适生活,并从此以东坡居士自居。

苏轼在黄州谪居的岁月潇洒自在,期间创作出的许多名篇佳作都被吟诵至今,其中有初到黄州“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的孤独寂寞;也有之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的豪放通达,人生境遇有顺有逆,这是无论谁都难免的。

小至阴晴不定的暮春风雨,大至政治风浪中的升沉荣辱,苏轼此时已经经历的太多了。

可能这也是这次他也能这么从容的原因所在;还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千古绝唱。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下阕分别写景、抒怀,开篇即一扫平庸气氛,使人顿时进入惊心动魄,使人心胸瞬间开阔!从“大江东去”起句,苏东坡笔意如同笔下的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气势奔放。

接着便以大写意的笔法描绘了诗人眼中的赤壁景象: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气势飞动,高耸入云;俯视大浪东卷,层层叠叠,如玉似雪,“惊涛拍岸”;作者浓墨似泼,壮阔豪迈,绚丽雄奇,千堆雪飞动,一笔画江山!东坡正在大开大合书景,突然似椽之笔轻提,婉转之间唤出三国周郎,邀来小乔初嫁,淡墨细描儒雅,弯锋浓抹风流,飒爽英姿之青年主帅宛然如在,羽扇轻挥之间,樯橹灰飞烟灭收句由赞生叹,东坡黯然自己已经华发早生,透出一股对岁月的留恋,但是,随明知人生如梦,只不过一声叹息,一尊还酹江月之际,诗人把夙愿赋予江上明月,自己壮心未泯,夙志犹存之意,昭昭若现,一派乐观豁达风采,文尽意尤绵绵……描近景,追古人,叹自我。

东坡气势磅礴,雄壮豪放,无怪后人评苏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有英雄本色”在贬谪黄州的几年,苏东坡就过着这样潇洒自在的日子,他不但在性格上得到了历练,而且开创了一种新的诗词创作风格,成为了我国历史上豪放派词系的掌门人。

是黄州造就了苏东坡。

【手足情深,夫妻相顾】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在我看来正真的男人是要刚柔并济的,一方面他要有对外事刚正严明,果敢卓绝;另一方面对带亲人要有一颗温柔的心。

苏东坡就是真正大气的人,对朝廷官宦,他爱憎分明,敢于直抒胸臆,不计后果;而对待亲人,东坡则变得温柔体贴,心心相惜,可谓手足情深,夫妻相爱。

这首《水调歌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东坡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