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苏轼的超然

论苏轼的超然

论苏轼的超然论苏轼的超然一、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1)苏轼的抱负。

(2)苏轼的政治生涯。

(3)苏轼对生活的热爱造就了他的超然情怀。

二、身居顺境,淡泊名利(1)成绩显赫而不高傲。

(2)身居要职而淡泊名利。

三、身陷逆境,超然面对。

(1)独树一帜的贬谪观。

(2)把贬谪看为福分(3)把贬谪当作游玩。

(4)面对贬居时的乐观旷达。

四、境遇变化,从容应对(1)一生贬谪,生活艰辛。

(2)观照自然,慨然有悟。

(3)面对逆境多从容,艰苦磨练结硕果。

论苏轼的超然摘要:苏轼的政治生涯跌宕多艰,多次受到不同政敌的排斥打击,仕途屡遭贬逐,一生坎坷不平,很多时候处于人生的逆境之中,特别是贬谪黄州时期,生活极端孤独与寂寞,曾经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深深感叹,想“羽化而登仙”,“欲乘风归去”。

但因为他对生活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对生活充满炽热的爱,所以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失望,面对加诸其身的种种迫害,他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豁达、超然的乐观态度来接受这接踵而至的种种不幸,诗文中处处体现出其超然物外、热情乐观、从容旷达的人生态度,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昂扬向上的伟大形象,永远值得人们景仰。

关键词:苏轼;超然;乐观;旷达。

何谓“超然”?苏轼的超然又表现为什么?文学意义上的超然是高超出众,超出尘世之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对生理需要、情感需求、功名利禄和尘世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

具有这种态度的人,能够抹去柴米油盐的重负,远离现实的名利,即使置身于苦难之中,也能够以超然的心态面对它们,不会因得失、顺逆、穷达而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是一种超然于现实事物之外的高尚的旷达自由的人生态度。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的超然态度的人。

苏轼好佛,但他没有因佛教的的思想而否定人生;苏轼饱读儒家经典,但他没有因宦海沉浮而自怨自艾走向惰落;苏轼喜好道家思想,但他没有因此看破红尘而洁身自好。

作为一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诗人、学者,他集儒佛道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颇受世人尊重的人生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正是以这种旷达洒脱的辩证态度,诗文中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而受到中国士大夫文人的高度仰慕。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苏轼乐观、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进行探求研究。

一、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对现实人生充满美好的期望,有很高的政治抱负。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积极入世,于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后,并潜心研究社会问题,在短短的两三年间里,写出了《策论》、《进策》各二十五篇,提出了改革弊政政治主张,并以革新派的面目走上了政治舞台。

苏轼对自己的人生仕途是充满期待,总想大展宏图,其根源是其对现实人生充满着强烈的热爱之情。

苏轼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三次遭受贬谪,曾被贬谪到湖北的黄州、广东的惠州、海南岛的儋州。

因为这样的升迁贬谪,使他的一生始终游走在入世、出尘和被世所遗的崎岖小路之间,显得十分艰险。

在历史上,一些人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或自沉江河,或归隐山林,或因不肯同流合污而郁郁终生。

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苏轼选择的道路却与他们不同。

苏轼虽然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屡次遭受贬谪,流离失所,甚至穷愁潦倒,但他没有悲观,也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其关键就在于他热爱生活,始终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坦然地面对人生功名富贵和悲欢离合,因而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乐观的苏轼,一个豪放的苏轼,一个超然于大地、飘浮于半空,用喜上眉梢的对大自然的一切充满了喜爱的眼光欣赏着地球上的一切的并从中发现美的具有豪情万丈的英雄的苏轼。

所以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1)的艰难岁月中,他不但体会到现实生活的甘美,而且处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2)的欣慰心情;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3)的洒脱情怀;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4)的悠然感悟;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5)的潇洒豪情。

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这是何等的豪迈,哪里像是出自一个贬居蛮荒形枯骨杇的垂老之人之口?当然,苏轼也曾想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

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始终是他心灵的主旋律,因而他总是直面逆境,善待人生。

他的《水调歌头》对此有着精彩的诠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官场上的浮沉,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此生飘荡何时歇”(7)。

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但他很快意识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相较人生亦是“此事古难全”,所以“不应有恨”。

转恨为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因为他热爱生活,所以情怀才显得如此之旷达。

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以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超越了生活的艰苦和仕途的波折。

在苏轼的眼里,“胜固欣然,败亦可喜”(8)。

这份气度,这份胸襟,让苏轼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应该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笑。

这种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态度也成就了他传奇色彩的一生:“一蓑烟雨任平生”(9)。

在苏轼坎坷动荡的一生中,不管外面风雨如何,他心中早已是波澜不惊,真正做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放达。

苏轼身处逆境,我们却处处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他被贬黄州,生计窘迫,微薄的官俸不足以养家糊口,他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亲身参加艰苦的农业生产劳动。

《东坡八首》(10)中述说了他垦荒的缘由以及“垦壁之劳,筋力殆尽”的劳动状况。

正是因为对现实的热爱,他才体味到劳动的快乐,感受到人生的有味,展现出他超然的态度,表现出其旷达的情怀。

二、身居顺境,淡泊名利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张之洞有“无求便是安心法。

”冰心说“人到无求品自高。

”淡泊,即清心、恬淡、知足、寡欲,是贤者追求的一种境界。

淡泊就是能在辉煌腾达,高官厚禄时把握住自己,泰然若之,用一颗平常心淡然看待这一切,不受尘世污秽的干扰与冲击,能在淡泊喧嚣的同时,给自己找到一份心灵的超然。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也因为他能在顺境中能保持一颗淡泊超然的心,并通过他的文学作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所以能够得到世人的称道。

苏轼出生于“庆历新政”这一北宋王朝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

他从小具有兼济天下之志,通过勤奋学习也具有经世报国之才。

苏轼年轻时便在文坛中具有很高的声望,达到了“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11)的地步,可谓是当朝第一名士。

走上仕途后,他并没有不可一世,而是对于自己所得到的一切渐渐地看得淡泊,渐渐铸就了凡事以平常心待之的态度。

苏轼在为陈希亮写《凌虚台记》中暗讽陈希亮以前修改自己的文章,陈希亮这次却一字不改地令人照文把这篇文章刻在石头上。

后来陈希亮对别人说:“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其满而不胜也。

”(12)苏轼知道后,了解到陈知府的良苦用心,颇为自己自得于盛名之下的浅薄感到汗颜,并不是固执已见。

当然,淡泊并非甘于平庸,不思进取,更不是厌弃世俗、躲避现实,而是一种超然境界、处世态度和人生情怀。

苏轼是从小就深受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浸染的,在几十年的沉浮中,只要环境允许,他总是尽力有所作为,为地方上多做实事,政绩卓著。

苏轼守徐州时,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七十多天不退。

当时城池危殆,民心惶惶。

苏轼临危不惧,身先士民,指挥抗洪抢险,他“庐于城上,过家不入。

”(13)犹如大禹三过家门,与城共存亡,与民同生死,终于水退民安城全,朝廷奖赏,徐人奔走称赞。

苏轼却说“水来非吾过,水去非吾功。

”(14)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功名。

“乌台诗案”后,苏轼更清醒地认识到事物的发展的两极和名声的利弊。

神宗的母亲宣仁太后对苏轼特别青睐,她执政时期,召苏轼回中央,先任居舍人,后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的位置,苏轼已不为这些所动,官场的沉浮如过眼云烟。

“人在玉堂深处”(15),却“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荫青子”(16);告诫自己“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时,在《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说“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17)也正是在这种顺境中的淡泊名利造就了苏轼的超然处世的态度。

苏轼仕途一生,顺逆参半。

在顺境,他淡泊处之;对逆境,他随遇而安,乐观旷达。

三、身陷逆境,超然面对。

在顺境中苏轼选择的是淡泊,但他一生更多的是坎坷不平,仕途起伏,遭受了诸多不幸和打击,他是怎样应对的呢?他不像有些意气风发的青年,仕途失意便一蹶不振。

他没有在东坡雪堂里消弭自我,既不避世,也不避人,而是“澄怀观道”,以求对生活更深的理解,总是让自己不断地发展进步。

他劳作非常艰辛,时常生活困苦,他把“造物”的这种安排看成是感悟人生的天赐良机,他以海棠自喻:“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到空台”(18);以梅花自喻:“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19),表现出乐观旷达,恣放向上的情怀。

苏轼一生,历尽艰辛,大起大落,他把这总结为“一生凡九迁”(20)。

特别是垂暮之年贬到惠州,再贬儋州,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儋州是个蛮荒的地方:“一语不合,即持刀弓相问。

”(21)自然条件也是十分恶劣,毒蛇猛兽遍地都是,疾病也时时威胁到每个人的生命。

身处逆境,苏轼依然保持超然物外态度,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从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以贬谪为福、以贬谪为游玩、以贬谪为致仕。

苏轼把贬谪看为福分。

他说“谪居穷僻……自绝禄廪,因而布衣蔬食,于穷苦寂淡之中,却粗有所得,未必不是晚节微福。

”(22)在他眼里,贬谪无公务逼迫,无官场应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在《记承天夜游》中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他在大自然中寻求寄托,以闲者自居,以此自慰。

他在《食荔支》中表现出何等欣喜的心情:“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饮酒、赏梅、读书,生活虽然简朴,却过得相当安逸。

这种安逸生活和心境时时反映在他的诗中,《纵笔》写到: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据说他的政敌章子厚看了很不舒服,把他再贬儋州。

在儋州,他写下了著名的《谪居三适三首》,其中《旦起理发》中说:安眠海自运,浩浩潮黄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