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苏轼的“超然”

论苏轼的“超然”

论苏轼的“超然”摘要: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苏轼的一生是很曲折的,而这艰难的人生经历使得苏轼早早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超越,他有儒家的忠义,有道家的洒脱,有佛家的空灵,超然于物外,真正地发掘到人生的真谛,形成了他的超然的人生态度。

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他的人格超然之美和他独特的审美风格。

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是在参透世间表象之后仍保持着对生命热情的思想超越。

苏轼的超然,是一种对现实生活苦难的超越,是一种对现实困顿的升华。

关键词:苏轼;超然;审美;人生态度老子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①这句话是说即使有繁华景观,也要超然独处。

意思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可以不依赖外物而获得。

超然是什么呢?超然就是一种洒脱,不拘于名利,将个人得失置于度外的宽广大气之感,是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

苏轼便是这类。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受贬谪,面对这世间一切的挫折,他以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接踵而来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态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他随遇而安,乐观旷达,他的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于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这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超越现实物质世界的纷扰,去探寻永恒的生命价值。

一、苏轼的“超然”表现(一)苏轼“超然”的审美人生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

屡次遭受多次打击,后半生的连续被贬以至于生活极其困窘,但他却并未被苦难困境打倒,二是面对这些不幸,从容对待,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不为世俗的苦乐所影响,不因得失而烦闷,表现出坚定沉着的、乐观旷达的、超然物外的自由境界,显出其超乎异常的人生态度。

苏轼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时,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人,但他的创作艺术却进入了一个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这贬谪的不幸却使苏轼更深刻的理解了人生,他能乐天知命,在这种一般人很难忍受的贬谪生活中寻得了闲适之趣,做到了胸无芥蒂,超然物外,不为得失生死而悲观,正如他在《前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物我相忘的境界,他的精神陶醉于大自然的景色里,融主观与客观为一体,眼中之所见,便是笔下之所写,更是心中之所爱,自然而然传达出大自然景色的韵味,传达出苏轼物我相忘,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轼意识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后,他的情怀更加旷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能看出他对人生、生活的热爱,他以坚定的人生信念超越了生活的种种挫折,他能在一切困苦中总结处世经验、不断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在人生悲戚和主体生命失落的遭际中寻找自我、肯定自我、张扬自我。

他在一切得失进退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一种诗意的审美的态度来应对各种现实环境。

苏轼的审美人生是他寻找的客观存在,要说他的审美人生,便要说到他的“野性”自由。

①我们在阅读苏轼的诗词文时,时常会发现他十分喜爱使用具有“野性”情趣的意象,如野菊、野路、野溪、野云、野人、野鹤、野梅等等,苏轼已经把起“野性”和野趣融入到他的整个生命和生活历程中。

他在密州所写的《游庐山,次韵章传道》中说:“尘容已似服辕驹,野性犹同纵壑鱼。

”这两句是说十余年的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使我的面貌酷似被套在车辕下的马驹一样备受羁绊,而那放纵在大海里自由自在任性游泳的巨鱼,才是真正的自由、无拘无束。

这两句尖锐的揭示出了苏轼的“野性”与尘世的对立。

而这种自由不羁的“野性”,显现出他反污浊尘世和黑暗官场、以及他的任性逍遥、雍容旷达、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怀。

苏轼的这种“野性”的超越,也是对人类社会不断变化的认识,用豪放乐观的心态建构永恒的人类生活,追求精神的不朽。

这种“野性”不仅是苏轼的本性,也是苏轼人性观、艺术观、审美观的突出反映,造就了他的超然的审美人生。

苏轼的审美人生和他的仕宦人生是极其对立的,但苏轼却将他的官宦人生给审美化了。

苏轼刚刚起步的官宦人生是很顺利的,如《宋史·苏轼传》书云:“仁宗初读轼、辙的制策,退儿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少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②诗歌,词文的审美给予了苏轼一世英明,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也给苏轼之后的仕途生涯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祸端,他以诗心在官场中生存,尽量将仕途生涯艺术化,但诗词文的①朱靖华、饶学刚:《苏轼词新释辑评》(上),中华书店2007年版,第10页。

特性却是对现实的各种纰漏,其中形象所涵纳的思想是无穷无尽的,各种政客的弹劾此起彼伏。

但苏轼却并未因此放弃创作,他将文学的审美,带入烦躁的官场,将使人与官员的双重身份加以结合,从而又达到了他的另一种别样的审美人生。

苏轼在为王晋卿所作的《宝绘堂记》①中说“寓意于物。

虽微物足以为乐。

”一些被常人视为微不足道的“物”,苏轼都对它们“寓”以深意,并从中获得无尽的乐趣。

苏轼强调寓意于物的审美态度,能以主体的地位,欣赏的态度去看待世间万物,以随遇而安,随缘的立场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餔糟啜醨,皆可以醉。

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苏轼能从生活中找出美与快乐,以开放的审美视野、诗意的眼光看待人生与世界的关系,正如其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③,将他的人生过程看做是寄寓在天地万物中的诗意栖息,这种“寓意于物”的人生态度正是他审美人生的一种体现。

(二)从苏轼的经典作品中看他的“超然”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起源可用他的一首诗概括:“谁言穷巷士,乃窃造化权。

所见皆我有,安居受其全。

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

儒墨起相杀,予初本无言。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写的就是他自己。

他年少时才华横溢,聪颖早慧,与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三人冠盖满京华。

从当年苏府的潇洒少年郎,到暮年时的天涯流落客,在这一生的漂泊中,苏轼已经把本心隐于佛、道的豁达与空灵中,他的心灵已超乎尘世,“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④真正达到了超然自适。

旷达虚静,随遇而安,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坦荡堂正,达到了俗世之人无法超越的高度。

1、游于物外———“凡物皆有可观”若说“超然”,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苏轼的《超然台记》⑤。

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其弟苏辙说到老子的“虽有荣观,燕处①参见《苏轼文集》卷十一。

②苏轼:《超然台记》,参见《苏轼文集》卷十一。

③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参见《东坡全集》卷一百一十五。

④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见《苏轼诗集》卷四十三。

超然”后,便以“超然”名之。

苏轼亲自题写“超然台”名。

苏轼认为“超然”便是“游于物外”、“无所往而不乐”。

正是苏轼的这种“游于物外”的人生态度使他对人生有了真正的领悟和思考,他才能诗中笑对人生,超越一切荣辱、得失和福祸之外,获得内心的安适和心灵的自由。

《超然台记》全文都以“乐”字为主线,从虚实两个方面论述出“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的思想,“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

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苏轼是说一切物品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欲望,不一定是怪奇瑰丽的东西,苏轼是以“游于物外”的超然思想看待事物,所以便有了“凡物皆有可乐”,物各有所用。

福可以使人高兴,祸会令人悲伤,苏轼在这里论述福祸所依的道理是从“游于物外”的对立面“游于物内”再次强调只有超然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的道理,莫要局限于事物本身。

苏轼移守胶居,虽然很多方面无法与杭州相比,但密州的杞菊却让他身体更加健康,花白的头发也日益反黑,民风淳朴,官民同乐,都给他心灵莫大的安慰,这足以说明苏轼的随遇而安。

登上超然台后见景生情,既有功臣建树的仰慕,也有超然物外的怀念,时而还有对不得善终的良将的不平,而这正式表现出作者想要超然物外,却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

但超然台的风景却也能让他忘记自己的怀却、仰慕、不平,饮酒欢歌,登台游乐,这些又无疑不是一种“乐”。

苏轼正是从行动上做到了随遇而安,从内心深处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因而实现了他对现实人生的超越。

2、人生如梦———“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这首《水调歌头》的中秋绝唱千古一绝。

苏轼在政治上的失意以及与其弟的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的抑郁惆怅之感明显;但他却没有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沉沦,而是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忧解患,表达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苏轼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不知”数句揭示了他“出仕”与“入世”的困惑,想超脱尘世,乘风归去,却又高处不胜寒,落在现实,于是月下起舞弄清影,在自然中苦中作乐,立足现实,将入世和出世相结合,以达观的感情去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写出苏轼对人间的悲怨、不平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视为一体,对人间的悲欢离合看的各种淡然、洒脱、旷达,齐荣辱,忘得失,超然物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想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最真挚的慰问和祝愿。

这首词意境广阔,胸怀乐观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在现实人生中的超越,至今依旧给我们美好的享受。

3、流水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①苏轼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与环境,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心旷神怡,便可看出他对自然的喜悦,对人生执着的情怀。

而后对人生的感叹:流水都能西流,谁还能说人生再少?何必自伤自怜,哀叹衰老?这首词融理入景,将景、情、理三者完美融合,从对山川景物的热爱到探索人生真理,如同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生活的热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流水能西”“黄鸡休唱”,这是多么从容自信,生性豁达的人生情怀!从中完全能见出苏轼超然洒脱的处世品性。

4、诗意之美———“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生坎坷,然胸襟开阔;虽历经磨难,却悠闲自得;风雨人生中从容不迫;可谓是真正的笑对人生。

本是一场常见的雨,同行皆狼狈,唯有苏轼在雨中从容不迫的行走,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怦然心动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有了一首千古绝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