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国道特大桥下部结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跨国道特大桥下部结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一.编制依据和范围 (1)1.1编制依据 (1)1.2编制原则 (1)1.3编制范围 (2)二.工程概况 (2)2.1工程简介 (2)2.2主要的技术标准 (3)2.3工程特点 (3)三.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 (4)3.1自然特征 (4)3.1.1地形地貌 (4)3.1.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4)3.1.3河流水系、气象 (4)3.1.4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5)3.2施工条件 (6)3.2.1交通运输情况 (7)3.2.2当地建筑材料的分布 (7)四.施工组织安排 (7)4.1施工目标 (7)4.1.1质量目标 (7)4.1.2安全目标 (7)4.1.3工期目标 (7)4.1.4环保、水保目标 (7)4.1.5文明施工目标 (8)4.2施工总体安排 (8)4.2.1施工队伍安排 (8)4.2.2施工任务划分 (8)24.2.3 施工组织机构 (8)4.3施工总平面布置及前期准备工作 (9)4.3.1施工总平面布置的原则及内容 (9)4.3.3施工测量 (9)4.3.4试验 (10)4.4施工进度安排 (10)五.临时工程布置及规划 (10)5.1架子队驻地建设 (10)5.2施工便道 (10)5.3施工用电、用水 (11)5.4临时生产性用地规划 (11)六.施工方案、施工方法 (11)6.1总体施工方案 (11)6.1.1桩基础施工 (11)6.1.2承台施工 (12)6.1.3墩、台身施工 (12)6.2关键工序施工方法 (12)6.2.1钻孔桩基础施工 (12)6.2.3承台施工 (18)6.2.4墩台身施工 (21)6.2.5 桥梁钢筋技术要求 (27)6.2.6 桥面系及附属工程施工 (34)6.2.7 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要求 (35)七.资源配备方案 (38)7.1主要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供应方案 (38)7.2 分年度主要材料设备计划 (39)7.3 主要机械设备、检测设备计划 (39)7.3.1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计划 (39)37.3.2主要试验、质量检测设备配置计划 (40)7.4 劳动力计划 (41)7.4.1劳动力素质构成及特点 (41)7.4.2劳动力配置计划 (41)7.5 投资计划 (42)7.6 临时用地和施工用电计划 (42)7.6.1临时用地 (42)7.6.2施工用电计划 (43)八.管理措施 (43)8.1标准化管理 (43)8.1.1规章制度标准化 (43)8.1.2 人员配备标准化 (44)8.1.3 现场管理标准化 (45)8.1.4 过程控制标准化 (46)8.1.5标准化架子队 (47)8.2质量管理体系及管理措施 (49)8.2.1质量目标 (49)8.2.2创优规划 (50)8.2.3质量保证体系 (51)8.2.4质量保证措施 (55)8.2.5保证施工工艺的质量措施 (66)8.2.6保证工程材料质量的措施 (67)8.2.7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 (67)8.2.8确保施工检测数据准确性 (68)8.2.9控制和防止质量通病的措施 (68)8.2.10已完工程和设备的保护措施 (69)8.3安全目标、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71)8.3.1安全目标 (71)48.3.2安全保证体系 (71)8.3.3安全保证措施 (74)8.3.4安全保障技术措施 (78)8.3.5工程保险措施 (78)8.4工期保证措施 (78)8.4.1工期管理组织机构 (79)8.4.2工期保证措施 (79)8.4.3工期控制方法 (82)8.5投资控制措施 (84)8.5.1投资控制目标 (84)8.5.2投资控制总体要求 (84)8.5.3投资控制主要措施 (84)8.6环境保护措施 (86)8.6.1强化环保意识,健全管理机制 (86)8.6.2环境保护管理检查制度 (87)8.6.3 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88)8.7水土保持措施 (90)8.8文物保护措施 (91)8.8.1 文物保护的目标 (91)8.8.2 文物保护措施 (91)8.9 文明施工 (92)8.10节约用地措施 (96)8.10.1正式工程 (96)8.10.2临时工程 (96)8.11冬季施工安排及措施 (97)8.11.1冬季施工安排 (97)8.11.2冬季施工措施 (97)8.12 夏季施工措施 (98)58.12.1 夏季气温量化指标 (98)8.12.2 夏季施工安排 (99)8.12.3 夏季混凝土施工控制 (99)8.13雨季施工保证措施 (102)8.13.1雨季施工保证措施 (1012)8.13.2防洪、防风措施 (1045)8.14桥梁沉降控制及观测措施 (1056)8.15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 (1056)8.15.1应急预案的任务和目标 (1056)8.15.2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情况 (1067)8.15.3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工、组成 (1067)8.15.4应急救援的培训与演练 (1112)8.15.5事故报告指定机构人员、联系电话 (1123)8.15.6救援器材、设备、车辆等落实 (1123)8.15.7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终止和终止后工作恢复 (1123)8.15.8专项应急预案和措施 (1134)8.16 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 (1223)8.16.1 信息化管理目标 (1223)8.16.2 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人员安排及设备配置 (1223)8.16.3 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制度 (1223)8.16.4 建立规范的信息管理流程 (12324)8.17其他应说明的事项 (1244)8.17.1 后续工程配合措施 (1245)8.17.2 劳务雇用管理措施 (1245)8.17.3 保护地下管线和周围构筑物的措施 (1255)8.17.4交通配合措施 (1256)8.17.5 消防、治安、施工期间防汛措施 (1267)九、附件 (128)9.1施工进度横道图 (128)9.2施工进度网络图 (128)9.3施工平面布置图 (1278)6跨311国道特大桥工程下部结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一.编制依据和范围1.1编制依据1、孟庙至平顶山西段增建第二线工程相关资料。

2、国家及铁道部现行施工规范、工程质量检验验收标准、试验规程、安全规程。

3、国家及地方关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4、我单位对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当地资源、交通状况及施工环境等调查资料。

5、我单位从事类似工程施工的经验、工法、技术力量、综合施工能力、机械设备情况。

6、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中心认定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

1.2编制原则1、遵循安全质量为核心的原则工期服从安全质量,通过加大资源投入和加强技术管理确保施工安全与质量。

2、符合性原则满足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标准,符合施工安全要求。

3、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的原则通过项目管理标准化,以建设目标和合同约定为纽带,全面推动施工的标准化管理,实现项目标准化管理。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组织均衡、连续生产。

4、坚持全面创优的原则从源头把关,抓过程控制,精细管理,用心做事,充分发挥样板2 引领的示范作用,确保项目安全、优质、高效建设,一次成优。

5、坚持和谐共建的原则将工程的建设与区域经济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实现资源集约和环境友好兼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人民群众对铁路建设工程的支持,共同建设和谐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文明施工环境。

1.3编制范围该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范围:跨311国道特大桥下部结构。

里程:DK58+358.98~DK59+831.63。

二.工程概况2.1工程简介跨311国道特大桥中心里程为DK59+264.14, 本桥所有孔跨均位于曲线上,曲线半径R=1600m ;桥长1472.65m ,孔跨布置为:9-32m 简支T 梁+3-24m 简支T 梁+1-32m 简支T 梁+1-24m 简支T 梁+1-(32+100+32)m 钢管砼拱加劲连续梁+2-32m 简支T 梁+3-24m 简支T 梁+4-32m 简支T 梁+1-64m 系杆拱+16-32m 简支T 梁。

桥梁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最大桩长70m ,最小桩长25m ,桩径为1.00m 和1.50m 两种,桩基础全长17432m ;桥台为空心T 型桥台,桥墩为圆端形及矩形墩,最大墩高9m ,最小墩高3.5m 。

跨311国道特大桥有两主跨:孔跨为(32+100+32)m 钢管混凝土拱加劲连续梁和孔跨为1-64m 系杆拱。

孔跨为(32+100+32)m 钢管混凝土拱加劲连续梁跨建设路,墩号分别为14#、15#、16#、17#。

跨度为32+100+32m ,桥下净空高度为6.95m ,三跨连续主梁采用双纵梁“Ⅱ”形结构,双纵梁间采用纵、横梁体系的桥面结构,主梁总宽17.80m ,全长165.20m 。

孔跨为1-64m 系杆拱跨311国道,墩号分别为26#、27#。

梁体全3长66.0m ,跨度为64m ,桥下净空高度为5.57m ;梁横向为单箱三室,跨中梁高3.0m ,梁底宽12.9m ,梁顶宽16.4m 。

2.2主要的技术标准铁路等级:Ⅰ级。

正线数目:双线。

设计行车速度:120km/h 。

线间距:区间正线线间距为4.0米。

最小曲线半径:最小曲线半径一般1200m ,困难800m 。

限制坡度:4‰,局部6‰牵引种类:电力。

机车类型:货机HXD3,客机SS9。

牵引质量:5000t 。

到发线有效长度:1050m 。

闭塞类型:自动闭塞。

2.3工程特点跨311国道特大桥作为我标段的重点难点工程之一,是我工区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其主要特点如下:1、设计标准高。

工程采用了高标准的基础沉降控制设计、严格的桥梁沉落变形和梁体徐变控制标准。

2、高新技术应用多。

为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应用了一大批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一是采用轻型挂篮分段分段悬臂浇筑施工方法,实现桥位制作箱梁,为施工提供灵活性。

二是应用耐久性混凝土,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

三是利用无损检测技术,确保桩身混凝土质量。

3、本桥技术难点主要体现在钢管砼拱加劲连续梁及系杆拱和侵蚀性环境混凝土施工。

4 4、基础设施寿命长:桥梁设计寿命100 年,采用高性能混凝土。

5、外部建设条件困难。

本桥位于郊区位置,所处的地理位置积极条件不是很发达,施工条件一般。

6、桥位地下水具硫酸盐侵蚀性,环境作用等级为H1,全桥墩台基础均采用C35抗H1化学侵蚀环境的高性能混凝土。

三.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3.1自然特征3.1.1地形地貌跨311国道特大桥所在地区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豫东冲积平原区,属于典型的平原区,海拔高度62.28~76.18m ,相对高差9.0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