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风巷回风上山掘进探巷安全技术措施

回风巷回风上山掘进探巷安全技术措施

目录一、组织机构 (2)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三、施工技术要求: (3)四、施工方法: (3)五、安全技术措施 (4)第一节一通三防安全技术措施 (4)一)、通风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4)二)、防尘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7)三)、防火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8)第二节顶板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9)第三节机电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10)第四节运输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11)第五节、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 (13)回风巷回风上山掘进期间安全技术措施为了保证回风巷的防灭火管理,便于对采空区注浆、注氮,探明情况,经矿务会研究决定,在回风巷与运输上山交叉处向回风巷方向15m处掘进回风上山,该工程由掘进队施工,为了保证施工安全,特编制本安全技术措施。

一、组织机构组长:赵焕成朱忠杰副组长:田小超朱现民张关平成员:杨彦池刘保国李国安徐丹鹤段小伟闫满仓采煤队队干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1、施工前,由队长负责组织,技术人员传达贯彻、签字本安全技术措施,方可下井作业。

2、施工前,地测科必须提前确定开口位置,标好中线,施工单位严格按中腰线施工。

3、施工前,必须对巷道进行加固,对杂物进行清理。

4、开工前应提前按照要求,形成正规的通风系统和其它系统,并能正常使用,同时准备好各种支护材料和所需工具。

5、开工前,必须经相关职能科室检查同意后,并且持有获批准的开工通知单,方可施工。

6、开工前,料场必须有防冒顶、过采空区、断层时所需的材料。

7、料场材料码放整齐,且有标志牌,并且标志牌、图表由每班三、施工技术要求:巷道中线和腰线:由地测科现场标定,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中、腰线施工。

(1)、巷道净高2.2m(扎角距0.7m、棚腿柱窝深0.2m)。

棚距中-中0.6m。

(2)、背木间距0.35m±50mm(顶六帮八)。

撑木;每棚六根,其位置规定:梁上两根打在距梁口50mm处,棚腿撑木打在距底200mm 和距顶100mm处,所打撑木必须平直紧,上下左右一条线。

且撑木、背木直径不得小于50mm。

顶帮要背严、背实,不得有空帮空顶现象。

(3)、所架棚的梁头必须各打一大头楔,打紧楔牢,梁上铺网,网下背6根背木,严禁空顶,若空顶必须用不燃性材料背实。

(4)、所架棚腿下必须加垫板(200mm×200mm),且架在实底上,严禁棚腿在浮煤上,虚柱窝。

(6)、棚间距0.6m,允许误差±50mm。

(7)、梁水平,梁两端高差≤40mm。

(8)、棚不允许扭斜,扭矩≤50mm。

棚梁接口离合、错位≤5mm。

(9)、棚必须达到严、紧、稳、正、牢。

梁垂直巷道中线,梁两端要求水平,支架迎山(不超过设计±1°)有力,不得退山。

(10)、巷道做到高、宽、平、直、净。

巷道内无杂物、无淤泥、无积水。

巷内物料、工具、设备,按要求在合适位置摆放整齐、有序,并挂牌管理。

四、施工方法:爆破落岩(煤),刮板输送机运输,人工架棚。

五、安全技术措施第一节一通三防安全技术措施一)、通风管理安全技术措施1、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安设位置,通风科应在现场标定,该处进风量不小于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并且局部通风机进风口距回风口不小于10m,局部通风机装置设备齐全,风机必须吊挂或置于专用的风机架上,并且距底板的高度不小于0.3m,两台风机必须错开一定的距离,且严禁安设在一条直线上,局扇吸风口10m范围内的进风巷,严禁堆放杂物。

2、局扇通风机供电必须实行“三专”即:“专用变压器、专用开关、专用电缆”,并且必须与供风巷道内的电气设备实行“两闭锁”即:“瓦斯电闭锁”、“风电闭锁”,主辅风机均接专用线,施工单位每天对自动倒台装置进行检查、试验并有记录可查,确保其灵敏、准确、断电功能可靠。

3、局部通风机必须保证正常运转,施工单位跟班电工严格执行现场交接班制度,且挂牌留名,任何人不得随意停开局部风机。

4、因检修或其它原因需要停电时,停电单位必须提前24小时写出书面申请,并经矿生产调度会研究,相关单位签字同意后,方可按规定,停其中的一路电源,当两路电源必须同时停时,施工单位必须提前通知调度室、通风科、机电科编制排放瓦斯措施及停送电措施,并经矿总工程师组织相关单位会审后,方可进行作业。

5、局部通风机因故停止运转,在恢复通风前,必须首先检查CH4,只有在通风机及开关附近10m以内风流中的瓦斯都不超过0.5%时,方可人工启动局部通风机,严禁一风吹送风,逐渐恢复正常通风。

6、掘进工作面内瓦斯浓度超过1%或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1.5%时,CH4检查员必须向矿调度室和矿总工程师汇报,撤出停风区内作业人员,切断回风流经巷道的所有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电源,请示矿总工程师,经同意后,方可启动局部通风机,按回风点CH4浓度不超过1%的限量原则进行排放,排放时通风科必须安排专人指挥,排放期间,通风科现场负责安排专人检查回风点CH4浓度。

7、掘进工作面及其它作业地点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时,必须停止使用风钻打眼,爆破地点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时,严禁爆破。

8、停风区中瓦斯或二氧化碳浓度最高超过3%时,CH4检查员立即汇报矿调度室和矿总工程师,通风科必须编制排放气体安全措施,报矿总工程师批准后,按措施规定进行处理。

9、临时停工地点不准停风,否则必须切断电源、设置棚栏、揭示警标,禁止人员入内,并向矿调度室汇报。

停风区内瓦斯浓度、二氧化碳浓度达到3%或其它有害气体浓度超过规定不能立即处理时,通风科必须在24h内封闭完毕。

井下停风地点栅栏外的风流中瓦斯浓度每班至少检查一次。

10、风筒接头要严实,无破口、无反接头。

接头要反压边,风筒吊挂要平直,逢环必挂,拐弯处必须设弯头,严禁拐死弯。

风筒吊挂在巷道下帮。

11、风筒出口距工作面岩巷不大于6m,煤巷不大于5m,且迎头必须备足备用风筒。

12、通风科要加强通风系统管理,确保通风系统稳定可靠,局部通风机严禁出现循环风。

13、掘进工作面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切断电源,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电动机及开关安设地点附近20m范围内风流中的瓦斯浓度达到1.5%时,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切断电源,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14、掘进工作面及其回风巷道内,体积大于0.5m3空间,积聚的瓦斯浓度达到2%时,其附近20m范围内必须停止作业,撤出人员,切断电源,进行处理。

15、因瓦斯浓度超过规定而被切断电源的电气设备必须在瓦斯浓度降到1%以下时,方可人工手动复电。

16、掘进工作面风流中二氧化碳达到1.5%时,必须停止作业,切断电源,撤出人员,汇报矿调度室,查明原因,并制定措施进行处理。

17、工作面必须安排瓦斯检查员,经常检查工作面的瓦斯情况,瓦斯浓度超过规定时,瓦斯检查员立即责令现场人员停止工作,切断超限区域内电器设备电源,并将人员撤到安全地点。

18、掘进工作面施工时,迎头必须悬挂便携式瓦斯检测仪,瓦斯浓度达到1%时,立即停止作业。

19、当工作面前方遇到地质构造时,地测部门应提前30m向相关单位下发地质预报,通风科根据地质预报,采取加强瓦斯检查,加强防灾预测预报,以防瓦斯超限事故发生。

20、过地质构造带的安全管理:(1)地测人员应经常深入井下,了解工作面的地质变化情况,掌握地质资料。

(2)生产单位班、队长、瓦检员、安检员要密切注意地质构造,当顶板、底板、煤层发生异常变化时,要及时向矿调度室、地测人员汇报,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过地质构造期间的安全。

(3)监测人员要实行不间断的瓦斯监测,发现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异常以及瓦斯浓度达到1%时,要立即断电,并汇报矿调度室,查明原因。

(4)过地质构造带时,施工单位必须及时编制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加强顶板管理,防止大面积片帮、冒顶,而引起瓦斯超限。

22、巷道贯通和过异常区必须重新编制专门的针对性措施。

23、风机自动倒台,检查工作由电工负责。

现场建立台帐,由电工本人班班填写。

二)、防尘管理安全技术措施1、每天必须设专人对整个掘进巷道冲洗一次。

各转载点喷雾齐全,正常使用,并及时清理浮煤。

2、通风科定期采集各作业工序粉尘样品测定,并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定期进行测定,呼吸性粉尘浓度符合规定。

3、加强个人防护,进入工作面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防尘口罩。

三)、防火管理安全技术措施1、工作面严禁存放易燃物品,擦洗设备的棉纱、布头等,使用后必须装入铁桶内密封,回收至地面,严禁随意丢放,工作面所剩各种油脂必须密闭回收到地面,严禁随地泼洒。

2、掘进过程中如发生冒顶,除需要绞架或采取其它管理措施外,必须采用不燃性材料进行绞实,施工单位在冒顶区下方做好标记,做好防火工程,通风科应立即注胶封闭,并设专人检查冒落孔内气体及温度情况,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处理。

通风科应对发现一氧化碳或高温点的区域实行注水降温、注凝胶充填等措施,以防高冒区自燃发火。

3、任何人发现火灾时,应视火灾性质、灾区通风和瓦斯情况,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直接灭火,控制火势,并迅速汇报到调度室。

矿调度室接到井下火灾报告后,应立即按《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通知有关人员组织抢救灾区人员和实施灭火工作。

矿值班调度室通知现场的跟班矿长、跟班队长、班组长将所有可能受火灾威胁的人员及时撤至安全地点,并组织人员利用一切工具、器材进行直接灭火。

4、电器设备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在切断电源之前,只准使用不导电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油脂着火时,禁止直接用水灭火,必须使用黄沙或干粉灭火器灭火。

5、在抢救人员和灭火过程中,矿调度室必须指派专人检查瓦斯、一氧化碳、煤尘及其它有害气体和风向、风量变化,同时必须采取防止瓦斯、煤尘爆炸和人员中毒的安全措施。

6、电器摆放地点必须存放灭火用的黄沙及干粉灭火器。

第二节顶板管理安全技术措施1、临时支护:加强掘进临时支护管理(1)、前探梁要平行巷道中心线设置,梯形棚巷道临时支护前探梁不得少于2根。

(2)、每根前探梁至少2个专用前探梁卡(吊环),并固定牢靠。

每根前探梁后端固定处外露长度不少于200mm,前端距迎头岩壁不大于200mm。

(3)、每根前探梁长度不得少于4m,前探梁的前控悬臂长度不得超过前探梁长度的1/2。

(4)、前探梁建议采用π型梁替代,并逐步取消矿工钢、钢管、道轨等材料的前探梁。

(5)、距窝面10米梯形棚安装防倒棚卡具。

2、永久支护:巷道采用菱形网+矿工钢棚为永久支护,支护材料是:菱形网、矿工钢棚、背木棍、木撑杆。

3、矿工钢棚应符合下列要求:(1)顶、帮撑杆,连杆成一条线,棚子迎山有力,不得退山。

(2)顶板破碎时,要掘一棚架一棚,棚要紧跟窝面,不能滞后。

棚距应严格按要求架设。

(3)正常掘进时,梁两端打上撑杆后,用大头楔将梁两端楔紧。

巷道“十”字头处应加强支护,缩小棚距。

顶板压力大时,棚梁、菱形网紧跟窝面,矿工钢棚迎山有力。

(4)遇到巷道棚梁受压变形时,要及时打上单体柱或点杆,严重时,对棚梁进行更换,进行修棚(另制定安全技术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