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市民文化的兴起与宋词的俗化摘要:雅化本是宋词演化的主要趋势,而当雅化发展至顶峰的时候就伴随了宋词俗化的出现,宋词的俗化主要展现在题材、语言、审美、技法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而究其主要原因,则是宋代经济的发展和娱乐活动的健全带动下的市民文化的兴起,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文献将目光专注于词的雅化,俗化方面有待更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宋词俗化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及宋词俗化的原因。
关键词:宋词;发展历程;俗化;市民文化The rise of the demogenic sociology of Song Dynasty andsecularization for Song CiAbstract:Song Ci elegance is the main literature evolution trend,and when the elegant development to the peak with the song secularization appeared, saying the main show in the theme, language, aesthetic, techniques and the dissemination way and so on, and the main reason is the rise of the public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Song Dynasty economy and entertainment sound driven by the, but most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literatures focus on word elegance, secular aspects need to be further research,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Song Ci secular and its manifestations, and the reason of Song secularization.Key words:The Song Dynasty; Development; Secularization; Demogenic Sociology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引言 (1)一、宋词俗化的发展历程 (2)(一)宋词俗化的发生 (3)(二)宋词俗化的发展 (3)二.宋词俗化的特征表现 (5)(一)题材民间化 (5)(二)语言通俗化 (6)(三)审美情趣世俗化 (6)(四)写作技法普通化 (7)(五)传播方式多样化 (8)三、宋词俗化的原因——市民文化的兴起 (10)(一)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融入时代生活 (10)(二)娱乐场所的大量出现促进市民文化的兴起 (10)(三)市民文化的兴起对宋词的俗化产生需要 (11)结语 (12)参考文献 (14)引言词起于唐而兴于宋,既不同于诗的对仗工整、又不同于小说的平白离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
词本源起于民间,而后为迎合统治阶层审美意象,有知之士把伶工之词转为格调高雅的适于上流社会欣赏的作品,词趋向雅化,直至南宋时期,形成清空词风。
雅化与俗化相依相偎,雅化的极致是俗化衍生的基础,而词的俗化以诗歌、小说、戏曲等为前例,是在市民阶层壮大后为适应市民大众需要、迎合市民大众口味而出现的,并不断发展壮大,尤其在北宋末南宋初际,词的俗化逐渐代替雅化成为宋文学的主流。
一、宋词俗化的发展历程(一)宋词俗化的发生根据史料记载,词产生于隋唐时代,白居易、刘禹锡等均有少量作品出现。
词本出自于民间,后由于文人不断把创作素材和写作手法等投视与上层社会,如晏殊的《蝶恋花》下阕:“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1]”。
此篇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在字里行间皆显露出其格外注重的古雅意境以及情雅化本是宋词演化的主要趋势,而当雅化发展至顶峰的时候就伴随了宋词俗化的出现,宋词的俗化主要展现在题材、语言、审美、技法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而究其主要原因,则是宋代经济的发展和娱乐活动的健全带动下的市民文化的兴起,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文献将目光专注于词的雅化,俗化方面有待更进一步研究,及宋词俗化的原因,此篇更是婉约派的代表作。
因此,宋词是由野而史发生的。
雅致精巧的词作在南宋格律诗人的手中达到鼎盛。
按照发展变化的条件来看,事物发展到了极致期乃至停滞之时,反向事物就会逐渐发展蓬勃。
俗词从一向不受人重视的俗文化中演化出来的并逐渐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广泛关注。
士大夫们在自己的文章中不断向俗文化取法,从市民生活中取材,从而促进了宋词的俗化。
与雅词的不同,俗词是以市民大众为主题,内容侧重于描绘平民生活和平民情感,或表达人民对政治现象等时事的评论,以民间口语入词,通俗易懂平白直叙,民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较于上文中晏殊的《蝶恋花》,戴复古的《洞仙歌》词应用俚语入词,运用通俗易懂的白描手法记叙的既不涉及国家民族,也不涉及闺房思怨的平时内容,是对个人生活的纪实,并将都市佳节、酒肆歌楼等俗事俗物入词,关注平民日常生活,展现词的平民化、通俗化。
[1]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局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二)宋词俗化的发展俗词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始趋于成熟,而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宋代的娱乐消费需求也迅速增长起来,这为宋词俗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条件。
俗词的作者部分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抑郁不得志的文人。
有的文人仕途不顺,而有的文人看破现实,有的文人失意难平。
他们的独特身份,使他们能够接触到下层社会中人民的生活,体谅民间生活的疾苦;而另一部分正是社会底层平民中的份子,如乐工、歌伎、小手工业者和僧侣道士等等。
他们创作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内容丰富多样表达了民间的情感,真实的反映了大众的心声,受到普遍的欢迎。
宋词基于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经济、文化交融发展,呈现出其独特的吸引力。
逐渐形成了词的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并在各类文化素材中一家独大。
宋词投视线于市民阶层,在乡土中取材,使之题材丰富,风格各异,婉约与豪放并存,雅致却又通俗易懂,创作者及欣赏者均不拘泥于文人雅客,普及程度达到前所未有之高。
此种种均展现了宋代词人独特的审美意志——以俗为雅,以此宋词呈现俗化。
在宋词俗化的历史进程中,有两位词人功不可没。
其一是柳永,其二是欧阳修。
柳永,又名柳三变,是北宋婉约派的词人又是俚俗词的代表人物。
柳永青年时期不断追求功名而后又逐渐的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因此仕途坎坷,最终远离官场整日沉溺于烟花柳巷,以此来寻找寄托,致以擅长歌伎和羁旅之词。
柳永独辟慢词,对俗词后期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对后世词的创作更是树立了典范。
柳永生活在国内政局稳定,国外无强敌进攻时期,同时社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都市风情逐渐明朗化并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中的柳永,在其作品中显露了社会的特点,运用了大量的俚语俗词,并把关注视角转为下层人士,尤以歌伎为主,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词的接收对象的理解能力。
如其《木兰花令》,这首小令以代言体方式,写一个男子对爱人的相思之情,风格诙谐,语言通俗,口吻毕肖地展现出一个多情而风趣的男主人公形象。
欧阳修作为在诗、词、文方面均取得了成就的大家,在北宋初期严肃的文坛风气的下很难得的创作了部分有俚俗风味的词。
直接引用人物的语言是欧阳修俗词的最大特点,具体为运用白描、设问等方式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
结尾句泪眼问花我的心意,然而花儿也不知道,风乍起,纷纷乱乱的飞过了秋千去。
直白的描绘了眼前乱红纷飞的景象,同时又勾勒出主人公感怀伤世的形象,令人惊叹。
雅化与俗化相依相偎,雅化的极致是俗化衍生的基础,而词的俗化以诗歌、小说、戏曲等为前例,是在市民阶层壮大后为适应市民大众需要、迎合市民大众口味而出现的,并不断发展壮大,尤其在北宋末南宋初际,词的俗化逐渐代替雅化成为宋文学的主流。
柳永、欧阳修改变了词在文人手中愈加雅化的倾向,回归了词的真正的俗文学的面目和特色。
[1]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局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二.宋词俗化的特征表现(一)题材民间化唐五代时期及宋初的词,题材偏重男情女思闺怨倾向,偶有描绘歌舞升平的宫廷词和感伤世事统治制度、以怪生不逢时之作,而宋词的俗化将世人的眼光引向了未被词人充分开发到的市井和乡村,为词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柳词不同于宋初其他词人之描述,而是常写市井风情,尤以市井女子、歌伎恋情为主,或写游子、士子愁思,并以市民之口讲述。
这是一首为被薄幸情郎抛弃的不幸歌妓诉说内心愁苦的闺怨词作,上阕表现了她种种仇怨表现,并以明媚春光反衬,“日上花梢”却又“终日厌厌倦梳裹”。
下阕细腻、深入的刻画了女子的心理,并表达了她只是想过平平淡淡吟诗课书的生活理想。
柳永这首词带有清晰的市民化倾向,被视作为北宋俗词的代表之作,不求文雅、含蓄,但求畅快淋漓之情感,努力向着世俗方向发展,被市民接受,然这种俗化了的词却被正统所拒绝和讽刺。
晏殊曾说“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表示了对柳词的看低和不屑。
随着宋词的进一步俗化,文豪苏轼也将视角延至农村,并以农事为题材,描写农村风情人物,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出了苏词题材的丰富和朴实的意境,乡野清新之气扑面而来。
苏轼创作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是第一组真正的农村词。
以枣花落在衣襟上的声音开端,突出了太守对丰收景象的喜悦之情。
“村南村北”全为俗语,缫车声在村中响成一片,已经分不出是哪一家,那正是村妇正在养蚕缫丝。
村边一个身着粗布衣服的老农在卖黄瓜,饮酒过后混混欲睡,日头高照干渴难耐想痛饮茶饱,唯有轻轻的用手敲开路人家的门。
诗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简易勾勒了一幅乡村生活画卷,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抒发了作者对于市井生活的向往,风格淳朴热情。
柳永、苏轼以俗言俚语尽写市井乡村之事,拓宽了宋词的题材领域,丰富了表达意象。
(二)语言通俗化宋词俗化另一表现是在语言方面。
词人大量吸取民间语汇,将日常口语、生活俚语入词,利用浅白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朴实真挚的情感,显示出与雅化相反的审美追求。
柳永大量使用世语俚词,词作中多出现如“乍”、“恁”、“争”、“自家”等常用口头语言。
通过地道的生活用语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使人在读词仿若参与进对话一般。
在《婆罗门令》中,前两句写到“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