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都市公共文化空间与宋词的俗化以酒楼为例陈未鹏(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 要:宋代都市高度繁荣,形成了以酒楼这一消费娱乐场所为代表的都市公共文化空间。
都市公共文化空间孕育的是俗文化,俗文化具体体现为追求酒色耳目之娱。
流行于都市公共文化空间的词,深深地打上了俗文化的烙印,词体以艳丽为本色。
关键词:宋词;俗化;酒楼;宋代都市;公共文化空间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7)04-0072-04The Public Culture Space of C ities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Vulgarization of Song poetryA Case Study o f CabaretCH EN We-i peng(S chool of H umanities,S uz hou Univ er sity,Su zh ou,J iang su215123,Ch ina)Abstract:A s the symbol of the public cultur e space of cities in t he Song dynast y,the cabaret is char acter ized by vu-lg arization.A cco rding ly,Song poetr y,a po pular literat ur e in the cabaret,is also featur ed by it s v oluptuousness forits abso rptio n o f the slang and the lo ve affair s wit h the singing g irls.Key words:cities in the So ng dynast y;public culture space;cabar et;vulgar izat ion;So ng po etry宋代都市的发展趋迈前代,开封自是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
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
[1]1而杭州亦是 无愧世界之冠的特大都市 。
[2]宋代都市的高度繁荣,形成了以酒楼茶肆、勾栏瓦舍、平康诸坊等消费娱乐场所为代表的都市公共文化空间。
都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典型代表是酒楼。
东京梦华录 、 都城纪胜 、 梦粱录 等书对宋代酒楼业的记载都颇为详尽。
宋代的酒楼数量甚多,装饰华丽,服务周到,而且 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 ,[3]所以酒楼的生意异常兴隆: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
[4]176酒楼是社会各阶层的聚散之地。
酒楼的顾客中,上至皇帝、朝臣,下至普通文人、平民百姓等,社会阶层特别广泛。
卖贵细下酒,迎接中贵饮食 ,[1]176这是宫廷中人。
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
当时侍从文馆士人大夫为燕集,以至市楼酒馆,往往皆为游息之地 ( 梦溪笔谈 ),这是朝臣。
文人阶层也常到酒楼饮酒: 延年喜剧饮,与刘潜造王氏酒楼对饮。
[5]酒楼顾客的最基本构成还是一般的民众: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1]814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决定了酒楼公共文化空间的特质。
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显然需要创造一种能引起各阶层共鸣的公共文化与其相匹配。
受到大部分受众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这种公共文化不会是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的阳春白雪。
柳耆卿 乐章集 ,世多爱赏该洽,序事闲暇,有首有尾。
唯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6]为各阶层喜闻乐观的通俗文化, 入耳为佳,适听为快 ,必能更为大众所接受和传播。
陈师道 后山诗话 载: 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
仁宗颇好收稿日期:2007-08-11作者简介:陈未鹏(1980-),男,福建莆田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其词,毎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
以词为代表的俗文化,成为公共文化空间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公共文化空间的揖让之际,俗的一面得到张扬,而雅的一面暂得掩藏。
施德操 北窗炙輠录 卷下载: 东坡待过客,非其人则盛列妓女,奏丝竹之声,聒两耳,至有终晏不交一谈者。
其人往返,更谓待己之厚也。
至有佳客至,则屏去妓乐,杯酒之间,惟终日笑谈耳。
这则记载颇值玩味。
苏轼用来对付 非其人 的俗客,采取的是妓女盛列、丝竹聒耳的办法。
这是公共文化空间中典型的应酬之举,既不失礼节 客人会觉得 待己之厚 ,又避免了笑谈之际兴趣不同的尴尬。
但在苏轼看来,这种以酒色招待的方式无疑是俗的,不能用来款待佳客。
一都市公共文化空间倾向于孕育俗文化,词流行于宋代都市公共文化空间。
因此,宋词在都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影响下,趋俗之风甚为明显。
首先,词在语言上的趋俗,即词对都市俗语的吸收。
宋代俗语风气大盛, 语言拘忌,莫如近世浅俗之甚。
[7]而大量的词作吸收了流行于都市公共文化空间的俗语,若柳永, 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传播四方。
[8]李调元 雨村词话 卷一亦载: 山谷语多用俳语,杂以俗谚 。
实际上,绝大部分宋代词人都不同程度地在词作中镶嵌着俗语俚词。
俗语俚词的应用会使以典雅为宗的作品产生 陌生化 的艺术效果;俗语俚词贴近口语,使词更具可歌性,更贴近读者。
俗语俚词的应用遵循贴切恰当的原则,如果只是为了俗语而俗语,会造成艺术的不协调。
诚如张戒 岁寒堂诗话 卷上所言: 世徒见子美诗之粗俗,不知粗俗语在诗句中最难;非粗俗,乃高古之极也。
自曹、刘死,至今一千年,惟子美一人能之 近世苏、黄亦喜用俗语,然时用之,亦颇安排勉强,不能如子美胸襟流出也。
诚哉斯言。
再者,词的趋俗之风还表现为对市民文化的吸收,最明显的是对市井吟唱艺术的借鉴。
高承撰 事物纪原 卷九载: 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
故市人采其声调,间以词章,以为戏乐也。
今盛行于世,又谓之吟呌也。
张世南 游宦纪闻 卷三亦言: 宣和间,市井竞唱韵令。
这种吟唱有的来源于乐工: 太和中,乐工尉迟璋左能啭喉为新声,京师屠沽效呼为拍弹 (钱易 南部新书 卷二)。
可以说,宋代都市各种行业 吟叫百端 。
这种歌叫卖物之声影响了宋词的创作。
今街市与宅院,往往效京师叫声,以市井诸色歌叫卖物之声,采合宫商成其词也。
[9]193至若 东京梦华录 卷七 驾回仪卫 条所载卖花声: 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
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晴帘静院,晓幕高楼,宿酒未醒,好梦初觉,闻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悬生,最一时之佳况。
宋词中 卖花声 曲调可能便来源于都市清晨的卖花吟唱。
这种 帘外一声声叫 (蒋捷 昭君怨 卖花人 )当是启发了许多词人的创作 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
(秦观 水龙吟 ) 午梦醒来,小窗人静,春在卖花声里。
(王嵎 夜行船 ) 春晴好,溶溶雨尽,听卖花声。
(刘辰翁 八声甘州 )。
其三,词的趋俗之风还表现在追求新奇。
追求新奇可谓俗文化的一大品质。
词受都市俗文化的影响追求新奇,最显著的表现便是创新词调。
据施议对 词与音乐关系研究 统计,宋人所用的七百二十余词调中,有六百三十多个是宋时新调。
[10]71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柳永 木兰花慢 ) 且倾芳尊,共听新声弦管。
(阮阅 感皇恩 ) 鱼戏舞鲛绡,似出听、新声北里。
(葛胜仲 蓦山溪 )柳永是受都市俗文化影响最深的词人,施议统计柳永共存词作二〇四以服装为例,袁褧 枫窗小牍 卷上言: 汴京闺阁妆抹凡数变,崇宁间少尝记忆作大发方额,政宣之际又尚急扎垂肩。
宣和已后,多梳云尖巧额,鬓撑金凤。
服装的变更迎合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
周煇 清波杂志 卷八亦言: 煇自提孩,见妇女装束数岁即一变,况乎数十百年前,样制自应不同。
如高冠长梳,犹及见之,当时名 大梳裏 ,非盛礼不用。
若施于今日,未必不夸为新奇。
数岁即一变,可见变化的频繁。
值得玩味的是,这种变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旧潮回返,依然能引起新奇的感受。
74第9卷第4期2007年10月Vol.9No.4 Oct.2007篇,凡十七宫调,一百三十个词调,其中除 清平乐 、 西江月 、 玉楼春 等十余调是沿用唐、五代旧调外,其余的一百四十调左右都是采用 新声 或将前代令曲改造(衍展)而成。
[10]78二宋词趋俗性最明显的表现是词的艳丽化,由俗文化溺于声色的品性所决定。
宋代俗文化溺于声色的风尚颇浓烈。
士大夫欲永保富贵,动有禁忌,尤讳言死,独溺于声色,一切无所顾避。
闻人家姬侍有慧丽者,伺其主翁属纩之际,已设计贿牙侩,俟其放出以售之,虽俗有热孝之嫌,不恤也。
[11]而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酒楼往往以歌妓招徕顾客: 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唯任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百余步,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阁子。
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槛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
[1]174诸多酒楼 俱有妓女,以待风流才子买笑追欢耳。
[9]141大量产生于酒楼茶肆的词作也因此具有了艳丽化的特征。
其一,词的演唱必须借助莺舌燕吭。
王灼 碧鸡漫志 卷一载:今人独重女音,不复问能否,而士大夫所作歌词,亦尚婉媚,古意尽矣。
政和间,李方叔在阳翟,有携善讴老翁过之者。
方叔戏作品令云: 唱歌须是玉人,檀口皓齿冰肤。
意传心事,语娇声颤,字如贯珠。
老翁虽是解歌,无奈雪鬓霜须。
大家且道,是伊模样,怎如念奴? 方叔固是沉于习俗,而语娇声颤,那得字如贯珠?不思甚矣!这则本事虽然有戏谑的成份在,然而认为词当由 玉人 歌唱却是时人共识。
王炎 双溪诗余 自序 言: 盖长短句宜歌而不宜诵,非朱唇皓齿,无以发其要眇之声。
吴自牧 梦粱录 卷二十 妓乐 条言: 但唱令曲小词,须是声音软美。
宋代大词人刘克庄 翁应星乐府序 亦言: 然长短句当使雪儿、啭春莺辈可歌,方是本色。
那么,词的文体特性在当时人看来也自当是绮罗香泽,绸缪宛转的。
词的可歌与否对其在都市公共文化空间中的传播有重大影响。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 后集卷三十九载: 晁次膺 绿头鸭 一词殊清婉,但樽俎间歌喉以其篇长惮唱,故湮没无闻焉。
绿头鸭 由于歌妓不愿意演唱所以湮没无闻。
于是为了扩大词作的传播范围,词人往往有意识地使词作内容转向艳情,使歌妓易于演唱,也使听众乐于接受,从而追求更大的传播范围。
其二,题材上多写歌妓以及与歌妓交往的情事。
以酒楼为题材的词作数量不在少数。
如 酒楼灯市管弦声,今宵谁肯睡,醉看晓参横。
(朱敦儒 临江仙 ) 药市家家帘幕,酒楼处处丝簧。
(京镗 木兰花慢 ) 滉漾天街晴昼,料酒楼歌馆,都是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