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8-2019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8-2019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8-2019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

“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

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

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

”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

“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

“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

“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

“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

“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

“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

”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

“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

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

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

”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

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

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

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

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

C.“国学”的“国”既指“国家”也指“祖国”,“国学”的根及其发展也都在本国。

D.“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

C.文章结尾,进行中日对比,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D.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一层层将论证推向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因此它的外延大于“国家”。

B.“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C.“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容。

D.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 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光纤之父”高锟一2009年10月6日凌晨3点,美国硅谷一座公寓里响起电话铃。

对方说从瑞典打来,有个教授要与高锟先生通话。

几分钟后,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即将公布。

高锟仍是睡眼惺忪,“什么?我!啊,很高兴的荣誉呢!”说完倒头大睡。

发表那篇著名论文《为光波传递设置的介电纤维表面波导管》-亦即光纤通信诞生之日——十年后,1976年,高锟拿到人生中第一个奖项——莫理奖。

奖杯是一个水晶碗,以前被拿来装火柴盒,现在则盛满了贝壳,放在书柜上。

十多年前的一张行星命名纪念证书,还贴在车库墙上,正下方是换鞋凳。

最倒霉的是1979年爱立信奖奖牌,料想是被打扫房子的女工顺走了……爱立信奖颁奖礼规格与诺贝尔奖相当。

1959年激光发明,令人们开始畅想激光通信的未来,但实际研究困难重重。

此时高锟就职于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设于英国的标准通讯实验室,他坚信激光通信的巨大潜力,潜心研究,致力于寻找足够透明的传输介质。

妻子黄美芸难以忘怀,那段时间高锟很晚回家,年幼的子女经常要在餐桌前等他吃饭,化哄她:“别生气,我们现在做的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有一天它会震惊全世界的。

”专家们起初认为,材料问题无法逾越。

33岁的高锟在论文中提出构想,“只要把铁杂质的浓度降至百万分之一,可以预期制造出在波长0.6微米附近损耗为20dB/km的玻璃材料”,这一构想一开始并未引起世界关注。

几年间,面对各种质疑,高锟不仅游说玻璃制造商制造“纯净玻璃”,更远行世界各地推广这一构想。

1976年,第一代45Mb/s光纤通信系统建成,如今铺设在地下和海底的玻璃光纤已超过10亿公里,足以绕地球2.5万圈,并仍在以每小时数千公里的速度增长。

二创造力的火花早在生命萌芽期就不时闪现。

高锟在上海度过15岁前的时光,晚上有私塾老师教他四书五经,白天则在霞飞路上的顶级贵族学校接受西式教育。

西式学校透出的自由民主科学气息深深影响到了童年时的高锟。

高锟幼年时就对科学充满兴趣,最热衷化学实验,曾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晒相纸,经手的氰化物号称“足以毒害全城的人”。

危险实验被叫停,他转而又迷上无线电,组装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不在话下。

1948年举家迁往香港,先是考上预科留英,工作后辗转英美德诸国,一步步走向世界。

他说:“是孔子的哲学令我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童蒙时期不明所以背诵的那句“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启发他独立思考,也让他受惠终生。

1987年,他被遴选为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自认使命就是“为师生缔造更大发展空间”。

他觉得,教职员只要有独立思想,就有创造性。

面对学生抗议也是如此。

一次,高锟正要致辞,有学生爬上台,扬起上书“两天虚假景象,掩饰中大衰相”的长布横额遮盖校徽,扰攘十多分钟后才被保安推下台。

典礼后,一位记者问:“校方会不会处分示威的同学?”他平静地说:“处分?我为什么要处分他们?他们有表达意见的自由。

”三从中大退休后,63岁的高锟不甘寂寞,成立高科桥光纤公司,继续科研之路。

《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他,接过的名片上只写着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的称谓,全无院士等荣誉称号一一他曾先后当选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海外会员、英国工程学会会员、美国国家工程院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问他何故,他笑笑说,“这就是在搞科技产业化。

”谦谦蔼蔼,光华内蕴。

“教授就是任谁都可以向他发脾气的那种人”许多接触过高锟的人都这么说。

黄关芸晚年评价高锟是“一个有着最可爱笑容的人”,她与高锟相识于同一家公司,从此携手60载。

1960年代初正忙于那篇重要论文的他,还经常将换尿布等家务活全包。

获得诺奖后,黄美芸用部分奖金推动阿兹海默公益事业,次年高锟慈善基金会即告成立。

高锟逝世当天,黄关芸在媒体通稿中也特意提到基金会,称之为高锟的“最后遗愿”。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2018年9月27日)相关链接:①“先生携光而来,也随光而去,留下的是穿梭不息的无限纤丝,创造的是不断向前的光明未来。

”(2018年9月23日,高锟逝世,网友留言悼念)②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宣布,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锟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知消息的刹那,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诧异和兴奋,内心显得十分平静。

B.高锟获得许多奖项和荣誉,却不爱惜,连颁奖礼规格与诺贝尔奖相当的爱立信奖奖牌也被清洁女工拿走了。

C.1959年激光发明,让人们期待激光通信的未来,那段时间高锟很晚回家,他正致力于寻找更优秀的传输介质。

D.面对对自己科研能力的质疑,高锟毫不退缩,积极游说玻璃制造商,并前往世界各地推广自己的构想。

5.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幼年的高锟热衷化学实验,后来又迷恋无线电,这段经历表现出的特质对他后来进行光纤通信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B.高锟先生为人谦虚,对人和蔼,关心家人,用实际行动支持学生自由发表言论,表现了一位科学家的高尚美德。

C.文章引用高锟的妻子黄美芸和网友的话,突出了高锟在光纤通信科研领域的重大贡献,表达了对高锟的崇敬之情。

D.这篇传记记述了传主高锟人生中的一些典型事件,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来表现传主,生动形象,真实感人。

6.高锟能在光纤科研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背叛炊烟胡宗波“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