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心意拳阴阳五行论
拳谱云:人身一阴阳也。
盖人身即小天地,适合天地阴阳五行之理也。
夫人身,内为阴外为阳,血为阴气为阳,腹为阴背为阳,足为阴首为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大至全体骸骨,细至皮肤毫毛,无一不是阴阳,处处总有一阴阳。
阴阳者,太极之变化也。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太过无不及。
此吾人身之真气,内外之全体,合阴阳自然之理也。
人身内五行,肺为金,肝为木,肾为水,心为火,脾为土。
又鼻属金通肺,目属木通肝,耳属水通肾,舌属火通心,口属土通脾,此五行之各有所属也。
内五行一动,外五行无一不动,内五行一静,外五行无一不静,静为本体,动为作用。
内五行体也,外五行用也。
内者先天,外者后天。
内经曰:人生皆具先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本之为言根也、源也。
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通其源而流自长,溉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理也。
故善医者,必先治本,知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壬癸之水,水为天一之源。
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有一茎透起,如莲蕊,一茎脐带,莲蕊即两肾也,而命寓焉。
知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其为万物之母,盖先生脾而后水、火、木、金循环相生,以成五脏,五脏成而后六腑四肢百骸随之以生,而成全体。
是皆先后天不离五行之形体也。
医者既治形体之所由生,故推五行之理,以治五行之体也。
五行拳术亦犹是也,即以五行,教以五行拳,以五行拳之术,练五行之体也;以五行之数,为五行之体,以五行之体,练五行之脏也,此五行拳术之名称也。
六合心意拳五行生克之原理
根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拳谱云:“夫五行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母。
行在天地分为五行,在人身配为五脏。
受天之气而生为五脏,受地气而生为六腑,生生靡穷有不尽言者也。
心曰火,为一身总宰,火机发而上炎,变出跳跃之雄强。
火生土,土属脾,脾为中阳之府,达于四肢,动而噫声,静而和容。
土生金,金属肺,肺者气之府,肺充而筋骨健,肺朝百脉,浑身之气无所不至,轻重之权操之于肺。
金生水,水主肾,肾藏精而丹田固,气交而嘿声振,养灵根而志不怯。
水生木,木属肝,肝为诸筋之宗主,能操摧搐之正权,决断于瞬间,落而神速,发为抖绝,但上如风响,出手如箭穿。
木生火,火机一发物必落,真有江水拍岸之势,又有火药爆炸之威。
此谓五行之相生也。
相克者,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也。
”五行相生,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五行相克,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
《类经图翼》曰:“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说明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只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运行不息。
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降以肋肾水。
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抑制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行拳分别锻炼人体的心、肝、脾、肺、肾,就是要保持和加强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生理功能,经常学练五行拳法,一些病变就会消失于平时的锻炼之中,得到一个健康长寿的“金刚之体”。
所以说,《山西六合心意拳》是男女老幼终生得益的优秀拳种。
山西六合心意拳桩法
一、定步六合势
六合心意拳要以气功为上,而初步时,必须站习六合势为先。
每早晚练习时,必择一空旷清幽之地,向东方日出处,夜间面向北方,先将肺胃之浊气尽力吐出三口。
两足平排一尺余,两臂自然垂放,定心宁志,细调呼吸。
少许,下矮马,两足掌前后蹬平,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塌腰束胯。
头正竖项两目神敛,塌腰顺气两肩松开,胸出而闭肋开而张,两胯内撑
外抱。
前手自然伸出高于口齐,曲直合度,以肘自然沉坠为宜;后手护在前肘,高于心齐。
舌舐上腭,呼吸以鼻,勿使喘促,不可用努气拙力。
涤心息虑,听气自然下行,默记其数,初则以七度至十四度,渐增至四十九度八十一度、百度为限,站至腿足至极处可稍事休息片刻,再如前站习。
总以将气从肩腋下运出,贯注两掌指尖,以气降丹田下至涌泉为要。
站立既久腿力渐强,站立一、二小时亦不觉苦,真乃强若不倒之坝。
此是不动步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