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仁宇学术成就
黄仁宇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早年在家乡生活,1936年入读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
由于抗战爆发,黄仁宇决定辍学,加入国军。
抗战期间及战后,曾担任国军下级军官十年;子成都中央军校毕业后,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
1943年入驻印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
1944年5月曾在缅甸密支那负伤,受颁陆海空军一等奖章。
抗战结束后,任第三方面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少校参谋。
1946年参加全国考试后,获保送入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后任国防部参谋。
1950年以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员的身份退伍。
再度赴美国,于密歇根大学攻读历史,先后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曾在南伊利诺伊大学任教,1968~1980年任纽约州立大学分校教授,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1979年他离开教学岗位,专心写作,以“大历史观”享誉华人学界。
每个学者都有其独特的学术观点,关于黄仁宇先生就不得不提及他的“大历史”观。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为史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空气。
那么,到底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是什么呢?对于“大历史观”,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两种切入历史的取径:一种系以宏观历史之思,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即“把握”是宏观的,研究仍是微观的。
另一种强调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
在黄仁宇“大历史”的范畴内,分析因果关系及其历史的合理性是主要的,对其他细端末节,不过分重视,甚至每个历史人物的贤愚得失,都认作次要。
尤其对于学习历史的人来说,重要的并不是历史应当或不应当如何展开,因为它一经展开就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逆转性,无须人们从主观上加以想象或构造,人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是历史何以如是展开。
以“天地不为尧舜而存,也不因桀纣而亡”的客观态度,放宽历史的视界,探寻事件的前因后果,正是黄仁宇“大历史”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大历史”强调用较长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是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一个新的视角,重要的还在于我们如何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加以掌握和运用。
就像在历史研究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一样,它们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绝不能究其一点而不及其他。
黄仁宇研究历史,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重综合而不重分析。
他广泛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使历史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史料的庞杂与晦涩,因此,他笔下的通史也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通史不同。
在注重历史发展逻辑之余,各朝代已不再是可以拿来互相比较的单位,而是前后一贯,具有因果关系。
这样的研究与写作对于初学者以及非专业人士的历史常识普及均有很大的益处,也对史学工作者以新视角整体把握历史,提纲挈领,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提供借鉴。
当然,归纳和综合也是建立在扎实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可贵之处在于他运用了开阔的视野,从而言人所未言,实践了他的大历史观。
何为“大历史”观?以上就是对其简单的解释。
或者用黄仁宇先生自己的话介绍更为直接,“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
”可见,作者自身很清楚其“大历史”的定位。
不论宏观和微观都是研究的不同领域和侧面,强调一点并不等于另一点可以废弃不顾。
黄之“大历史观”在当前学术界普遍重视微观研究和繁琐考据的风气下,为历史研究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注入了新鲜空气。
历史研究者看清历史之大,也能更加客观,摒弃狭隘观念,用事实发掘真正的关系。
这样,“大历史”就不仅代表着一种治史的眼界,也提倡着一种历史研究者应当具有的胸怀。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黄仁宇先生的作品。
今日在世的历史学家,大概没有一个人在进入学院大墙前积累有那样深厚的底层经历,也没有一个人能援引这些经历为资源,在大墙内别开生面,创获那样多而且独特的学术成果。
他是在中国出了名的历史学家当中,唯一一个进大学以前有过漫长的,非学院生涯、底层生涯的人士。
而在进了大学以后,他没有把进大学以前的记忆作为包袱,而是作为财富,点石成金,和他抗战的时候做过步兵参谋,在云南那种瘴气密布的丛林里作战,亲眼见中国的西部是如何的荒僻,如何的落后,和北京、上海这些沿海孤岛的现代化据点差距有多大的这些经历都有关系。
后来他把这些经历带到了他的剑桥生涯、耶鲁生涯、哈佛生涯、点石成金,他才能写出一部部优秀的值得后人品鉴的经典著作。
如《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河青山》、《关系千万重》、《放宽历史的世界》、《地北天南叙古今》、《大历史
不会萎缩》、《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税收与财政》、《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等。
此外,他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在所有的黄仁宇著作中,我认为以《万历五十年》成就最大,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前面所谈及的“大历史”观也在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明代的历史,因其扑朔迷离、跌宕起伏而被历史学家所关注。
黄仁宇先生所著的《万历十五年》也是一部明史研究著作,同时也是一本研究中国社会和探究人生哲理的难得佳作。
该书从计划撰写到定稿,历时七年,197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八年之后在中国大陆发行,是一部独到、严谨的史著。
它不似之前见过的史书那样艰涩难懂,而且也没有像一个腐朽的老学究一样,开篇即点明对该人该事的主观意见,鲜明的褒善抑恶, 开头就是让人望
而生畏的忠孝节义,此书不但文字通俗易懂,而且流畅精美,光是他流畅的文笔,独特的视角就已经吸引了足够多的眼球,。
此书以传记体的形式精确传神地再现了明代晚期几个有代表性的精英历史人物,他们是消极怠工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改革家、大学士张居正,后继首辅申时行,官青天海瑞,抗倭英雄戚继光,还有一个半吊子哲学家名士李贽。
这几个人物的历史宿命,也是近代中国社会总体上行将大失败的一种预兆。
黄仁宇先生力图使历史研究大众化,引发世人对近代汉文明总体上溃败的反思,时间证明该书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黄仁宇先生的学术成就可能不足以使之成文学术界的大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作品的确深受大众读者的喜爱,甚至是一些知名作家,学术界对黄仁宇先生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有人说他是“一个保留着旧军人不良习气的性情中人”还有人不失风趣地评价他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历史学家”。
关于他的作品,即有人评价说是“虽然是通史性的论著,却突破了传统的格局”也有人说是“有时未免作了太过印象化的概括,读来竟像是一个外国人在描写中国,不过,这种写法也使得黄先生的文学和叙述有一种异于传统通史教科书的新鲜感”甚至不乏严厉的评论“我读黄先生书,辄为其缺乏中国思想、文学、艺术等之常识所惊”,“黄先生的史学和史识是根本不能涉入任何关于哲学与文学领域中的”、“技仅止此,便欲纵论上下古今,可乎”
黄仁宇先生不愧一代学术大师。
他以其自身特有的传奇经历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征服了万千读者,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