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装工艺概述
三层钢板的点焊
当点焊中间为较厚零件的三层板时,可按薄板选 择工艺 参数, 但要适 当增加 焊接电 流,约 增加 10~25%,或者增加通电时间。 当点焊中间为较薄零件的三层板时,可按厚板 选择工艺参数,但要适当减少焊接电流,约减少 10~25%,或者减少通电时间 10~25%,或者减少通电时间
1)点焊工作前检查焊机的润滑状态是否良好。 点焊工作前检查焊机的润滑状态是否良好。 打开冷却水阀门,并检查水路是否畅通和密封, 2)打开冷却水阀门, 并检查水路是否畅通和密封 , 任何冷却水路没有通水都不允许焊接。 任何冷却水路没有通水都不允许焊接。 打开气阀,并调好适当压力。 3)打开气阀,并调好适当压力。 接通电源, 4) 接通电源, 空动作几次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始工 作。
1、电极的功能 、 点焊电极是保证点焊质量的重要条件, 点焊电极是保证点焊质量的重要条件 , 它的主要功 能有:
点焊电极
向工件传导电流 向工件传递压力 迅速导散焊接区的热量
什么样的电极才算合格? 什么样的电极才算合格?
什么样的电极需要修磨? 什么样的电极需要修磨?
返回
点焊的方法及工艺介绍
1.点焊的方法 通常分为双面点焊和单面点焊。 通常分为双面点焊和单面点焊。 双面点焊时电极由工件的两侧向焊接处馈 电,点焊完成时,工件的两侧均有电极压痕。
焊点表面缺陷及其产生原因
1.未熔透 电极端部直径过大,焊接电流过 未熔透:电极端部直径过大, 小。 2.焊点过小 焊接电流不够大,焊接通电时 焊点过小:焊接电流不够大, 间太短,电极压力过大。 间太短,电极压力过大。 3.焊点压坑太深 焊接电流太大,电极端部 焊点压坑太深:焊接电流太大, 太小,电极压力不适当。 太小,电极压力不适当。 4.焊点不正 上下电极未对正,电极端部在 焊点不正:上下电极未对正, 通电时滑移,电极端部整形不良, 通电时滑移,电极端部整形不良,工件与电 极不垂直。 极不垂直。
电极对焊点的影响
坏例 好例
mm
大 强 度
电极头太小 焊点直径小 强度低
电极头适中强度好
焊点形核 不充分 压接面太大 (电流密度小)
电极头压接面直径
大
良好的形核
(大)
(小)
电流密度
正常的电极
电极磨损大
电极修磨
电极修磨要领
第一, 电极修磨时, 要保证上下两个接触面对称, 第一 , 电极修磨时 , 要保证上下两个接触面对称 , 不能有偏差大于0 mm, 不能有偏差大于0. 5mm,要不然会导致焊接位置的 错位, 保证不了焊接质量。 错位,半、保证不了焊接质量。 第二, 电极修磨时, 上下接触面要平、 第二 , 电极修磨时 , 上下接触面要平 、 不能有缝 隙产生, 要不然会导致焊接时飞溅过大, 隙产生 , 要不然会导致焊接时飞溅过大 , 压痕过 保证不了焊接质量。 深,保证不了焊接质量。
大家一起来看看
压痕太深了
过烧
焊点发白
焊点发白了
打点不是绣花
打点不是绣花
扭斜
毛刺
压痕太浅了
直径太大了
悬挂点焊机的维护及保养知识
2.影响产热的 2.影响产热的 因素
电极压力的 影响
工件表面状况 的影响
下一页
影响产热的因素
1)电阻的影响 式 ( 1 ) 中的电极之间的电阻 R 包括 中的电极之间的电阻R 工件本身的电阻R 工件本身的电阻 R1、 两工件之间的电 阻R2、电极与工件之间的电阻R3。 电极与工件之间的电阻R
R2 R3
第三,电极修磨时, 第三 ,电极修磨时 ,上下两电极接触面不能 太大 , 太大, 修磨时要保证6 mm才能达到焊接标准 修磨时要保证6-8mm才能达到焊接标准 第四,更换旧电极帽时, 第四,更换旧电极帽时,要看电极帽是否有凸起 状态,电极帽表面是否有凹坑产生,更换修理时 状态,电极帽表面是否有凹坑产生, 要遵守以上三种操作, 要遵守以上三种操作,才能保证焊接质量和焊接 要求,才能符合电极使用和更换标准操作规程。 要求,才能符合电极使用和更换标准操作规程。
4 电极的磨损 电极的磨损会使接触表面直径增大,使 焊接电流密度减小,形成加热不足及焊不 牢。因此对电极直径增加规定了范围,见 下表。超过规定范围,必须进行修整或更 换,然后方可焊接。例如
电极接触表面直径 (mm) mm) 电极接触表面最大 直径(mm) 直径(mm)
4 5
5 7
6 8
8
10
11 14
R=2R1+2R2+R3
R1
返回
2)焊接电流的影响
焊接电流的影响比电阻和时间两者都大。 在点焊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 3)焊接时间的影响 焊接电接规范: 硬规范 大电流和短时间 小电流和长时间
软规范
返回
4)电极压力的影响 电极压力对两电极间总电阻R有显著的影响, 电极压力对两电极间总电阻R有显著的影响, 随着电极压力的增大, 显著减小, 随着电极压力的增大,R显著减小,此时焊接 电流虽略有增加,但不能影响因R 电流虽略有增加,但不能影响因R减小而引起 的产热的减小,因此, 的产热的减小,因此,焊接强度总是随着电极 压力的增大而降低。 压力的增大而降低。 解决办法: 是在增大电极压力的同时, 是在增大电极压力的同时,适当地增大焊接电 流或延长焊接时间,以弥补电阻减小的影响, 流或延长焊接时间,以弥补电阻减小的影响, 可以保持焊接强度不变。 可以保持焊接强度不变。 电极压力过小将引起飞溅, 电极压力过小将引起飞溅,也会使焊点的强度 降低。 降低。
返回
5)电极形状及材料性能的影响 随着电极端头的变形和磨损, 随着电极端头的变形和磨损 , 接触面 积增大,焊点强度降低。 积增大,焊点强度降低。 6)工件表面状况的影响 工件表面的氧化物、污垢、油和其他杂 质增大了接触电阻,从而影响焊接强度
返回
点焊焊接循环过程
a) 预压时间——由电极开始下降到焊接电流开始 预压时间——由电极开始下降到焊接电流开始 接通的时间。 接通的时间。这一时间是为了确保在通电之前的电 极压紧工件,使工件之间有适当的压力。 极压紧工件,使工件之间有适当的压力。 b) 焊接时间——焊接电流通过工件并产生熔核的 焊接时间——焊接电流通过工件并产生熔核的 时间。 时间。 c) 维持时间——焊接电流切断以后,电极压力继 维持时间——焊接电流切断以后, 续保持的时间。 续保持的时间。 点焊和凸焊一样, 点焊和凸焊一样 , 其焊接循环有四个基本阶段组 成。 d)休止时间——由电极开始提起到电极再次开始 休止时间——由电极开始提起到电极再次开始 下降,准备在下一个待焊点压紧工件的时间。
下一页
点焊工艺参数参考表
板厚 电极直径 (mm) (mm)
1.0 1.2 1.3 2.0 3.0 4.0 5.0 6.0 5 5 6 8 10 11 13 15
焊接压力 (N)
1000--2000 1000--2500 1500--3500 2500--5000 5000--8000 6000--9000 8000--10000 1000--14000
2.点焊工艺及其参数的选择 点焊工艺及其参数的选择
1)点焊工艺参数的调整及确定: 点焊工艺参数的调整及确定: (1)根据工件的材料、板厚按前述的工艺参数选择。 根据工件的材料、板厚按前述的工艺参数选择。 (2)根据工艺参数修整电极直径到确定尺寸。 根据工艺参数修整电极直径到确定尺寸。 (3)利用与被焊件相同材料及板厚的试板进行试焊, 检查质量合格后方可进行焊接生产
3、选择工艺参数的具体步骤如下: a.定电极的端面形状和尺寸d=2&+3; b.初步选定电极压力和焊接时间,然后调节 焊接电流,以不同的电流焊接试样; c.经检验熔核直径符合要求后,再在适当的 范围内调节电极压力,焊接时间和电流,进 行试样的焊接和检验,直到焊点质量完全符 合技术要求所规定的要求为止。 此外,在试样选择工艺、参数时,要充分考 虑试样和工件在分流、铁磁性物质影响,以 及装配间隙方面的差异,并适当加以调整。
两种不同板厚钢板的点焊 1)厚度比小于3:1时,工艺参数可按照厚 厚度比小于3 件进行选择, 件进行选择 ,并稍增大焊接电流或者焊接 时间; 2)当两工件的厚度比大于3:1时,除按上 当两工件的厚度比大于3 条处理外, 条处理外,还应: ⑴ 在厚板的一侧采用大的电极直径; (2)在薄板的一侧采用导电性稍差的电极 材料。
12 15
13 16
10 12
10电极工作表面必须平整光洁 10电极工作表面必须平整光洁,不允许有金 电极工作表面必须平整光洁, 属粘着物或污物,否则应当修整, 属粘着物或污物,否则应当修整,修整电极 时应首先使电极粗修成形, 时应首先使电极粗修成形,并保证两电极工 作表面的同心性及平行性, 作表面的同心性及平行性,然后再精修工作 表面使之光洁,平滑。 表面使之光洁,平滑。 11在点焊工作中 在点焊工作中, 11在点焊工作中,被焊零件不允许与焊机的 二次回路或机身直接接触,如极臂、 二次回路或机身直接接触,如极臂、夹持器 以免产生分流而烧坏机身或焊件, 等,以免产生分流而烧坏机身或焊件,如无 法避免,则应用绝缘物隔绝(如胶带等) 法避免,则应用绝缘物隔绝(如胶带等)
5.焊点表面喷溅:电极压力不足,焊接电流过大, 电极压力不足,焊接电流过大, 电极压力不足, 通电时电极移动 , 上下电极错位 。 电极压力不足 , 通电时电极移动, 上下电极错位。 6.电极工件粘连:工件表面污染,电极压力太小, 工件表面污染,电极压力太小, 焊接电流太大, 焊接通电时间太长 , 焊接电流太大 , 焊接通电时间太长, 电极水冷不 良。 7. 裂纹 、 缩孔、 针孔 :焊点未凝固前卸去电极 裂纹、缩孔、 焊点未凝固前卸去电极 压力, 电极压力不足 , 焊接电流过大, 压力 , 电极压力不足, 焊接电流过大 , 通电时电 极移动。 极移动。 8.焊点周围上翘:焊接电流过大,电极压力太大, 焊接电流过大,电极压力太大, 电极端部过小,工件接触不良,上下电极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