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一是国家之间的产品专业化的分工:指对同一产品的 不同型号、规格的专业化分工。 二是国家之间对零部件的专业化分工。 三是国家间对不同的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分工(生产过 程的不同阶段)。



2、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商品生产领 域扩大到服务业领域,且出现了相互渗透之势。 3.跨国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趋势加强 5.从分工类型看,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发展
4)绝对成本论例证

这里以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生产生铁和小麦为例。 (1)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之前,各自具有不同 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如表1。
表3-1 英法分工前每吨产品所需劳动量

英国 法国
生铁(吨) 50天 100天
小麦(吨) 100天 50天
按斯密的理论,英国在生产生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 该分工生产生铁而放弃小麦的生产;相反,法国在生产小麦 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小麦而放弃生铁的生产。
偏 好 相 似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国 家 竞 争 力 理 论
一、 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


(一)之前的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平衡论 贸易平衡论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
亚当· 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 生在苏格兰法夫郡。亚当· 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 斯密,是律 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 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是法夫郡斯特拉森 德利大地主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 未娶。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表现: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欧洲城市兴起(11世纪) “地理大发现”和殖民地开拓(15-16世纪)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中叶到 19世纪中叶)
它是“垂直型”和“水平 型”结合的分工形式。 eg: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
第三节 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
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自然条件eg:气候、土壤 2、生产力 3、人口与市场 4、交通和通讯业 5、资本流动 6、国际生产关系 7、经济体制与政策

外包型 网状型 (三)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2)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后,产品 总产量增加。
表3-2 英法分工后产品量的变化

生铁(吨)
英国 50天+100天/50天=3吨 法国 0 50天+100天/50
天=3吨
小麦(吨) 0
可见,分工后,英法两国投入的劳动总量未变,仍然 是300天,但两种产品的产量却增加了,由分工前 的2吨生铁和2吨小麦,增加到了分工后的3吨生铁 和3吨小麦。这就是分工所带来的利益。 .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 贸易理论 战后国际 贸易理论
绝 对 成 本 理 论
比 较 成 本 理 论
要 素 供 给 比 例 理 论
要 素 价 格 均 等 化 理 论
里 昂 惕 夫 之 谜
国 际 贸 易 新 要 素 理 论
技 术 差 距 理 论
产 品 生 命 周 期 理 论
(三)绝对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1、斯密理论的中心是经济自由主义
斯密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放任、 依靠市场这个“看不见得手”来对市场的供求 关系进行自发调节,维持均衡,控制社会利益, 从而使社会获得进步和稳定。
2、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1)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斯密认为,衡量一 国是否富裕的标准不是该国拥有的金银数量,而是其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批判了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论点;斯密认 为,政府必须减少其经济作用,国家主要应保护私有 财产不受侵犯,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略。 3)批判了重商主义关于一国能持续积累金银财宝的观 点。斯密认为,一国长期保持外贸顺差是不容易实现 的。他根据货币流量调整机制说明,如果一国长期保 持贸易顺差,金银会源源不断地流回本国,当商品供 应量一定时,商品的价格会趋于上涨。价格上涨,商 品成本增加,本国货在国外的吸引力就会降低,出口 也会减少。 因此,他反对政府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主张以自 由贸易政策来扩大对外贸易。
按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利益:事例
国家 酒的产量 (单位)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毛呢产量 (单位)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国际分工前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1
1 2
120
100 220
1
1 2 2.2
100
120 220 220
国际分工后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国际交换 英国 葡萄牙
2.2
2.2 1 1.2
比较优势说的产生与“谷物法相关”

谷物法指1815年英国政府颁布的限制或禁止谷物进 口的法律。圈地运动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产业 革命后工业生产愈益依赖进口原料和粮食。土地贵族 为提高土地收入,防止外国农产品竞争,遂通过立法限 制谷物进口。1815年的《谷物法》规定国内每夸脱 小麦超过80先令的价格限度时方准进口。这一法令实 行后,谷物价格昂贵,原料和消费品价格上涨……
2)国内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国家之间

他举例说,苏格兰这个国家气候寒冷,不适宜 种植葡萄,因而应从国外进口葡萄酒。但如果
采用建造温室等方法,苏格兰也能自己种植葡
萄并酿造出葡萄酒,只是其成本要比从国外购
买高3倍。斯密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苏
格兰政府限制进口葡萄酒,并鼓励在本国种植 葡萄和酿造葡萄酒,显然是一种愚蠢的行 为。
1723-1790
亚当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丝毫不受外物干扰;有 时也因此发生糗事,例如:亚当斯密担任海关专员时,有 次因独自出神将自己公文上的签名不自觉写成前一个签名 者的名字。亚当斯密在陌生环境发表文章或演说时,刚开 始会因害羞频频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复辩才无碍的气势, 侃侃而谈;而且亚当斯密对喜爱的学问研究起来相当专注、 热情,甚至废寝忘食。
.
3)绝对成本论概述
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 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 如果这种绝对优势是该国所固有的“自然优势” 或已有的“获得优势”,它就应该充分利用这 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出口这种产 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这样做对贸易双方都更加有利。斯密的这种国 际贸易理论被称作“绝对优势说”,也称“地 域分工论”。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第三节 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一)含义 分工:若干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工作。 社会分工:指整个社会内部创造使用价值的各种有用劳动,按照生产的 内在规律进行有机组合。 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由国内向国外的延伸,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 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反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和国内分工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表现在: 1、国内分工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则是在社会生产方 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才出现的。 2、国内分工是各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的劳动分工,而国际分工则是以各 国国民经济为基础,超越国家界限形成的社会分工。 3、国内分工的发展主要决定于各国本身的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而 国际分工则取决于整个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国际化度。 4、国内分工一般不受其他国家权利和制度的限制,而国际分工则必然 受到各国的政策、法律和其他上层建筑因素的制约。 (二)作用
(3)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1)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就是交换。 交换的倾向形成分工,分工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 斯密以制针为例,说明工场手工业中实行分工协作可以大大 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说,由一个人制针,所有的18道制针工 序都由他自己来完成,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如果实行分 工生产,由10个人分别去完成各种工序,平均每人每天能生 产4800枚。 他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劳动者的技巧因分工而日进; 二是分工免除了从一个工序转到另一个工序所损耗的时间; 三是分工促进了专业化机械设备的发明和使用。 .

二、大卫· 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一、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
李嘉图继承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论。比较 成本的论历史背景与斯密理论的背景相似,也是英国资产阶 级在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大卫· 李嘉图181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 理》,对商品价值理论和财富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对地租及国际贸易问题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完成了比 较成本学说。
1.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2.重商主义 (14世纪末-18世纪)
3.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
(二)亚当•斯密: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新兴的资产 阶级为了从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廉价原料并销售其产 品,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而重商主义的一系列贸 易保护政策却严重束缚了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 大工业的发展。这种要求,必然要反映到经济思想上 来。这就是重商主义衰落和古典学派兴起的大背景。 古典学派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口号,在理论上为资 本主义的自由发展铺平道路.

斯密的代表著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 (又称为《国富论》)一书中对重商主义理论进行了 批判,提出了“绝对优势论”(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论,这标志着国际贸易 纯理论的真正开端。 ,初版于1776年,先后被译成 多国文字,它集经济理论、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于一 体,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已经成熟并形成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