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分工案例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 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初级产 品生产国之间分工的国际分工体系。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促 进机械、电报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汽车、 电力等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工具也获得长 足发展,特别是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 建成,海底电缆的出现,都大大地促进了资 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垄断代替 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 之一,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即宗 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的分工、工业产 品生产国家与初级产品(农产品、矿产品) 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与强化,最终形 成了国际分工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地理位置 2、气候 3、国土面积
三、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关键
1、跨国公司通过国外直接投资,发挥各国 的比较优势。 2、跨国公司通过承包方式构筑世界性的生 产和营销体系。
四、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 成和发展 上层建筑一般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 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国 际分工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 1)建立超国家的经济组织,调节相互间 的经济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 (2)制定自由贸易政策、法令,推行自由 贸易,加快国际分工的步伐; (3)通过殖民统治,强迫殖民地建立符合 国际分工的经济结构; (4)发动商业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使 战败国接受自由贸易政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 部跨越国界的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 组成部分,公司内部贸易在战后国际贸 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跨国公司通过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 立生产基地,充当新的国际分工的主要 角色,将国际分工从部门之间、部门内 部发展至跨国公司内部,直接表现为国 家间分工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展,以此 发展起来的公司内部贸易在战后国际贸
1、国际分工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 力
绝对成本理论(分工前)
国家
商品 小麦(吨) 生铁(吨) 100天 200天 200天 100天
法
国
英
国
绝对成本理论(分工后)
国家
商品 小麦(吨) 生铁(吨)
(100+200)/100=3 (100+200)/100=3
法
国
英
国
绝对成本理论(交换后)
2. 静态均衡的假设,没有考虑经济发展 和制度的变迁
3. 静态分析法(9个假设) ①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②劳动同质 ③生产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 ④没有运输费用 ⑤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国内自由流动,国际间 不能流动 ⑥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完全竞争 ⑦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⑧贸易的方式是易货贸易 ⑨技术不变
第二章
国际分工
教学重点:国际分工的作用、类型
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教学难点:国际分工理论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1、含义 国际分工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 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的产物。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分工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深化阶 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 中叶) 技术:地理大发现,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 渡。
战后各国服务业迅速发展。发达国家 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并以 高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参加服务业的 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服务 业发展较快,而以建筑工程承包、劳务 输出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参加服务业国际 分工。
战后各国服务业几乎渗透到社会再
生产过程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生产 国际化和服务国际化交织发展,出 现了商品生产的国际分工和服务业 国际分工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 势。这个趋势又推进了整个国际分 工进一步深化发展。
第二节
影响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两种条件:1、社会经济条件
2、自然条件
国际分工的性质则是由国际生产关
系所制约。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 广度和深度。 3、生产力水平可以改变已有的国际分工 格局。 4、科学技术也会影响国际分工。
4、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 在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区域性经 济集团风起云涌,一般来说,这些经济 集团对内逐步降低和取消关税和非关税 壁垒措施,促进集团内成员国之间贸易 与投资的自由化,对外继续采取关税与 非关税排它性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 着经济集团与非成员国之间分工与贸易 的发展,其结果导致了经济集团内成员 国之间分工和贸易发展趋势的加强。
形式: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最初的分工形式。 16、17世纪,西欧进入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它 们通过推行殖民政策,用暴力和超经济的强 制手段对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国家和地区 进行掠夺。由殖民地为宗主国生产和提供其 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同时扩大其本国工业品 的生产和出口。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 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机器大 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现代工厂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定。
(2)发达国家之间在相同技术水平上的产 产业部门内部分工发展的前提是参加 分工的各个国家有类似的生产结构和先进的 技术水平。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沿着三个方 向发展。 首先,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它是指同 一种类不同规格、型号的产品在各国的专业 化生产。
其次,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二次 大战后,各国企业之间,尤其是发达国 家的各企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供应产品, 利用别国生产的零部件来组装整机,建 立了零部件之间越来越紧密的分工协作 关系。这种形式的专业化生产在许多产 品的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喷气 式飞机、原子能发电站设备、电子计算 机、汽车、拖拉机、收音机、电视机等 大批量生产时所需的各种零部件往往在 不同国家中进行专业化生产。
首先,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形成 奠定了物质基础。 ①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和规模迅速扩张, 商品需要寻求新的销售市场和廉价的原料 来源; ②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成为英 国资产阶级征服国外市场的武器,使得其他 国家按照英国生产和消费的需要改变它们 的产业结构,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 场。
占绝对优势的一方选择生产其中优势 较大的产品, 处于劣势一方选择生产其中 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相互交换产品,双方 均可获得节约劳动增加商品产量的贸易 利益。
2、原则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生铁 英 美 3 12
酒 6 8
3、评价
(1) 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推动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 发展。在其影响下,1846年,谷物法 被废除了
5、在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型分工日益向水平 型和混合型分工过渡。
1、垂直型国际分工 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 之间的纵向分工。 如工业国和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指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 的横向分工。 如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指垂直型和水平型相结合的分工形式。
国家 商品 小麦(吨)
3-1=2 1
法
国
英
国
1
3-1=2
生铁(吨)
3、评价
二.
比较成本理论(大卫· 李嘉图) 1. 大卫· 李嘉图其人与比较成本说的产 生 2. 比较成本说的基本思想 即使贸易的一方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 对另一方占绝对优势,但只要这种优势有 程度上的差异;另一方在两种商品生产上 均处于劣势, 但只要这种劣势也有程度上 的差异,则双方仍有互利贸易的可能性。
③大机器工业改革了传统的运输方式并提供现 代化通讯工具,使国际分工成为可能. ④大机器工业打破了以往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 足和闭关自守的市场,把各种类型的国家卷 入到世界经济中。
其次,这时期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 形成的。由于英国首先完成了产业革命,它的生 产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竞争能力大大加强。英国 在实行全面的自由贸易政策以后,加强了对农产 品、矿产品尤其是对进口的谷物和棉花的依赖, 将亚、非、拉落后的农业、矿业经济逐步拉入国 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体系中来,进一步推动了国际 分工的发展, 再次,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 商品日益为大宗商品所代替。这些商品包括小麦、 棉花、羊毛、咖啡、铜、木材等。
6、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显著变化。
二战以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过程的机制一是殖民统治,二是垄断与 资本输出,三是价值规律下的市场自发 力量。
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社会主义国 家的出现以及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 加强,国际分工和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是殖民统治力量大大削弱,让位于国际协 调的、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秩序; 二是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跨国 界的分工发展迅速; 三是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参加了国际分工, 使国际分工有了一定的计划性。
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也可起延缓作 用,如制定保护贸易政策,闭关锁国, 会阻碍国际分工的发展。另外,通过建 立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等经 济集团,加强内部分工的做法,也在不 同程度上延缓世界性国际分工的发展。
第三节 国际分工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
(一)亚当﹒斯密的生平 (二)斯密的绝对优势论
首先,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型 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两种或两三 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而且高度依赖世界市 场,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 其次,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 他们之间也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 分工关系。 再次,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 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加强了各 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