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分工.ppt
它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的利益
1,使各国优势互补,促进了生产水平和 生产率的提高,促使企业不断改进产品;
2,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3,使竞争更激烈,它是企业发展的外在
动力。 4,促进经济的发展,使资源得到合理配
置,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时期:16—18世纪中叶,欧洲城市的 发展和殖民统治,有了初步的分工;
案例思考题: 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在出口产业调整中从意大利人那里应学到些什么?
【案例三】 德国经济对其他国 家的依赖
罗萨·卢森堡曾就德国在经济上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有如下的描述:“德 国的产品大部分是输往其他国家及其他大陆以供他国居民需要,其数额 逐年不断增大。德国铁制品不仅销售到欧洲临近诸国,而且远达南美与 澳洲;皮革及革制品由德国输往所有欧洲国家;玻璃制品、砂糖、手套 输往英国……药品、县委胶、金属品、煤气、焰罩、棉织品和毛制品以 及衣服、铁轨等,几乎行销全世界所有经商的国家。”
他对赫——俄学说确信无疑,于是为验证 该理论对战后的美国经济进行研究,结果 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 是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与赫——俄学说不 符。
案例分析
1996年的情人节,恰好是与关键的新罕布什州 初选2月20号的前一周。共和党候选人帕特里 克 •布坎在苗圃为妻子买了一打玫瑰,并且即 兴发表演讲,谴责美国日益增长的鲜花进口使 美国鲜花种植者收入减少,利益受损,他承诺 如果当上州长,将采取限制进口的一系列措施---
亚、非、拉美国家的片面的单一经济,对 发达国家的高度依赖;
分工的中心从英国扩大到一组发达国家; 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
五、二战后国际分工的背景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 2,发达国家的“工厂外迁”; 3,殖民体系的瓦解; 4,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开始进行合作; 5,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6,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加强。
国比以前还有了0.2个单位的毛呢;葡萄牙 也有了剩余0.125酒; 这种分工的缺点有哪些?
练习:根据表格内容选项
每吨小麦的成本 中国 2人/年 美国 1人/年
每万米布的成本 2人/年 3人/年
美国小麦的绝对成本低于中国; 美国小麦的相对成本低于中国;
赫——俄学说(模型)
代表作《域际与国际贸易》,曾获得1977年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
观点:不同国家的不同的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 产生的原因,不同的要素禀赋决定了原材料的 价格差异,进而造成产品的价格区别,才产生 国际贸易,国家就是按照要素的丰裕程度来进 行分工的。
继承者把产业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 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等。
“里昂惕夫”之谜
美国的经济学家,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经 济学奖,代表作《投入——产出经济学》。
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英国的科技革命使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 作坊;特点
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战;特点
四、产业革命时期国际分工的特 点
1,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 定了物质基础;
2,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世界市场上商品的交易种类从奢侈品
他还指出:另一方面德国国民不管在生产上和日常消费上,每一步都免 不掉依赖其他国家的产品。如吃匈牙利、丹麦等国家畜的肉类,消费的 米,是从北美等地运来的;烟草是从巴西等地运来的;还从西非获得可 可豆,从印度获得胡椒,从美国获得猪油,从中国买到茶叶,从意大利、 西班牙、美国买到水果,从巴西、中美买到咖啡……
以上两家公司的生产中可以发现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采取了生 产的分工与协作这种生产国际化形式。
案例思考题: 两家飞行公司为何不在一个国家内部独立完成其全部生产过程,而进行
了这种生产安排呢?由此进行的国际间生产分工有什么意义,它又是如何 出现的呢?
【案例二】 波洛尼亚之神
意大利北部的波洛尼亚有700余年手工业生产瓷砖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该地区开始瓷砖生产的重建。开始,瓷砖制造商必须进口原材料和加工机器。 该地区没有白黏土资源,因此不得不从英国进口。由于没有制砖设备制造业, 因此要从德国、美国和法国进口烧砖窑。压制和抛光瓷砖的压砖机也必须从 海外进口。进口机器的外汇自然是出口手工瓷砖换来。然后,意大利人很快 就掌握了进口设备的调整和使用。到了1970年,该地区自己开始生产供出口 的砖窑和压砖机。此时当地的制砖设备制造商们为销售自己的设备又开展了 激烈的竞争,不断降低自己的成本。一些服务性行业如模具商、包装材料和 运输服务、专咨询公司向工厂提供设计、物流、商务广告及财务顾问。当地 成立的制陶产业协会提供了大批量采购、国际市场调查的服务。当地大学提 供了工艺研究和产品开发。
其他因素
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关键; 生产关系影响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 经济贸易政策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
形成和发展。
八、国际分工的理论
1,绝对成本说 2,比较成本说 3,赫——俄学说 4,“里昂表人物:亚当•斯密,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 性质和原因的决定》。亚当•斯密首先分析了分 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原因: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 二,由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 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 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 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他主张各国应 该生产成本费用绝对低廉的产品,进口生产成 本高的产品,前提是自由贸易政策。
变成大宗产品。如:小麦、棉花、羊毛等。
大机器工业的物质基础作用
1,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2,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成
为英国资产阶级征服国外市场的武器; 3,大机器工业改进了运输方式; 4,大机器工业成为开拓市场的“重炮”,
消灭了古老的民族手工业。
二战前国际分工的特点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2,产业内部分工的逐步增强;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发生变化; 4,区域性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5,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发展; 7,国际分工的基础发生变化; 8,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多层次。 6,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按照国际分工理论解释他的说法正确否?是否 对该州有利?
复习题
1,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简述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3,简述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4,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案例一】 商用客机的产生
目前,在世界商用客机的产生上有势均力敌的两大竞争对手。一个是美国 的“波音”,另一个则是欧洲的“空中客车”,两大飞机制造公司相互竞 争激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抛开其竞争、销售、市场争夺手段, 我们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波音”虽来自美国的西雅图,“空中客 车”来自法国的图卢兹,但并不意味它们分别是美国和法国生产,或者说 是独立生产的。就美国“波音”飞机而言中有450多万个零部件,分别由6 个国家,1100家大企业,15000家中小企业共同协作生产的,西雅图只是 其最后的总装厂。而法国“空中客车”是由德国MBB公司与其它欧洲国 家联合生产的。其中,英国生产机翼,西班牙生产机尾,荷兰和比利时提 供生产机翼的一部分部件和仪表,法国生产驾驶舱。这些零件则须全部运 到法国的图卢兹总装,总装完成后,飞机试飞到汉堡安装座位,进行机内 装饰,最后交付航空公司使用。
例1
两个人都能做鞋和帽子,一个人都比另一 个人强,不过制帽只强1/5或20%,而制鞋 则强1/3或33%,那么这两个人该怎么分工 呢?
分工的原则;先求成本比,哪个有优势, 就生产哪个?
强的人做鞋,另一个人做帽。
国别 英国 葡萄牙
例2
毛呢
酒
100
120
90
80
分析过程
1,求成本比;90/100=0.9
第二章 国际分工
本章主要内容: 1,国际分工的概念 2,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3,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4,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5,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 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 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 工。
工中的地位; 3,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
广度和深度; 4,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
容; 5,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因素(3)人口与生产规模
人口: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 1,人口的总量与市场; 2,人口的密度; 3,人口的增长速度; 4,人口的素质与文化程度; 5,年龄的结构;
六、国际分工的类型
1,垂直型分工:它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例:殖民地
2,水平型分工: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 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
3,混合型分工:把二者混合起来的分工。
七、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1,自然条件 2,社会生产力 3,人口与生产规模 4,资本国际化 5,生产关系 6,经济贸易政策
一种快速单火制砖工艺被开发出来,可节省人工60%,缩短工期95%。设备 比原来更轻更小,大大地降低了制砖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现在意 大利的波洛尼亚地区砖生产业已成为该行业的世界领先者,占全球生产30% 的份额和全球出口量60%的份额。意大利每年仅从这一产业出口中就可以得 到贸易顺差10亿美元。
比较成本说的背景
英国《土地法》的颁发,使地租猛增,粮 价上涨,对地主贵族有利,而对产业资产 阶级不利:生产成本,工人的工资等。
李嘉图的理论代表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比较成本说的内容
代表人物:李嘉图 观点:比较成本说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的斗争中
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观点,认为每 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 较大或风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 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使生产总量增加,这样 对各国都有利。他的观点的核心是“两利取重,两害取 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