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知识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医院感染知识应知应会
一、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报告要求有哪些? (一)医院感染散发病例诊断后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出现暴发流行趋势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证实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核实后应立即报告院部,医院必须在12小时内报告区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2.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三)发生以下情况应即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总值班,医院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报告区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四)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三、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
感染病例现象。 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四、医院感染暴发处理流程: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核实流行或爆发→报告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同时查找感染源→隔离病人→查找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五、医院感染传播的三环节: 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 ⑤、感染途径: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传播到新宿主的方式。有5种: 1、接触传播; 2、飞沫传播; 3、空气传播; 4、媒介物传播; 5、昆虫媒介传播。前三种最为常见。 六、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治疗室应每天用紫外线消毒一次。 2、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灭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4、无菌包应注明物品的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以便取用,放在固定的地方。无菌包在未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天,过期应重新灭菌。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持物钳镊)。未经消毒的用物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
区。 5、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6、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七、无菌物品打开后使用时间规定: 1、无菌纱布、棉球、小包装棉签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2、无菌容器、消毒液等每周更换(灭菌)2次; 3、无菌盘须标明开始使用时间,每4小时更换一次; 4、抽出的药液如未能及时注射,应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5、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要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6、使用熏蒸灭菌的无菌器械,裸放无菌盘内,有效期不得超过4小时。 7、含氯消毒剂要求现配现用,使用中要加盖保存,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中的戊二醛最长使用时间不得超过14天。 (消毒液配置后都必须标明配置时间、失效时间) 8、各种消毒液开启注明启瓶时间,使用不超过一星期。 八、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时包装袋要求: 1、医疗废物都应放入标有明显的医疗废物标识的黄色塑料袋(桶)中,在装满3/4时由工人封口、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日期、废物类别、科室)。包装袋不得有渗漏、破裂、穿孔。包装袋污染或破损时,必须再加一层清洁的包装袋 2、用后的针头、缝合针、刀片、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均属于损伤性废物,针头、缝合针、刀片应先放入锐器盒中,后集中放入损伤性垃圾桶内。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3、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收集,在装满3/4时由工人及时处理。
4、放射性废物应存放在防辐射的容器中防止扩散。 5、一次性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医疗废物要求不得露天存放,储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专人回收,双方(科室和回收人员)登记签字 6、科室和回收人员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登记本至少保存五年 九、医疗废物流失应急处理原则: (一)及时报告保卫科、后勤部、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确定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 (三)现场处理; (四)安全处置措施; (五)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 (六)总结吸取教训。 十、医院感染监测部分指标: 医院感染发病率:二级医院的感染率≤8%,漏报率≤20 %,Ⅰ类切口感染率≤0.5%。 物品消毒灭菌合格率:100%。一级医院的感染率≤7%、漏报率≤20 %,Ⅰ类切口感染率≤1%。物品消毒灭菌合格率:100%。(我们是一级医院) 十一、环境类别 Ⅰ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Ⅱ类: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供应室无菌区、重症监护病房 Ⅲ类: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Ⅳ类:传染病科及病房 十二、部分医院感染法规颁布实施时间: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消毒管理办法》:2002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印发)。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年6月16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年10月15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印发)。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印发)。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印发)。 《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印发)。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印发)。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自2009年10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印发)。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自2009年12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印发)。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自2009年12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印发)。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自2009年12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印发)。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自2009年12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印发)。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自2009年12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印发)。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自2009年12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印发)。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自2010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
生部印发)。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自2012年8月1日实施。 十三、国务院发布公告,明确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至此,需网络直报的传染病有三类39种 !其中: 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是指: 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以及手足口病。 十四、以下传染病不管有无临床症状,作为病原携带者也按照传染病进行报告: 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白喉、淋病、梅毒、疟疾。 十四、无菌物品储存柜或架有何要求? 答:无菌物品储存柜或架距地面 20cm,距天花板 50cm 以上,距墙壁 5cm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