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造成英语歧义现象的语音因素摘要:英语中的歧义现象层出不穷,原因众多。
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有趣又有益。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产生歧义现象的一个方面――语音因素,进而了解该现象,力求更为准确地表达,减少或避免交流中的误会。
关键词:歧义;语音;同音异义;语调;谐音作者简介:徐倩(1982-),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江苏苏州215104)一、英语歧义现象语言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的词和句子都可能含有一个以上的的意义,于是便会使听者或读者产生不止一种理解。
在我们熟悉的汉语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拉长绳子”,读者可能会问,到底是“拉长――绳子”还是“拉――长绳子”?英语中同样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对以下句子的理解“John did not come to the party because Mary was unhappy.”可以翻译为“因为玛丽不高兴,约翰没来参加晚会。
”也可以理解为“约翰没来参加晚会,但并非是因为玛丽不高兴(由于其他原因)。
”这些歧义一方面会造成语义混淆,闹笑话,另一方面人们会有意利用这些歧义来制造幽默,但有时一些歧义误会却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麻烦。
大部分语言工作者都普遍相信,当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歧义现象,就英语来讲,其歧义现象更为常见。
英语同其他一些西方语言相比,词汇量大,词尾变化少,同音词语成千成万,语法灵活,句法松散,这就为英语歧义的产生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
造成英语歧义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语音方面着手,对这一常见现象进行简单分析,使读者对该现象有更多的了解,进而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各种英语听力材料,体会语音歧义所带来的幽默,同时也希望能够减少和避免交流中的理解错误,能更为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
二、语音歧义语音歧义,多出现于口语中,是指借助话语在发音上的完全相同或相似而构成的歧义。
该现象主要是由于同音词造成的。
除此之外,同音异义的词组和短语,不同语调包括不同的停顿、重音和升降,以及错误或不清晰的发音都可能导致歧义的产生。
1.同音异义词导致歧义同音异义词顾名思义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发音相同,但是拼写不同,单词的意思也不一样。
在日常交流中、听力理解时,同音异义词出现的频率较高,它的干扰性是非常大的,如to,two;son,sun;war,wore;where,wear;hair,hare;father,farther;th ere,their;weather,whether;guessed、guest等等,要求听者必须反应很快,才能准确判断出究竟听到的是哪一个词。
同音异义词的出现,造成歧义,主要是用来达到幽默的效果或者抱怨、讽刺的目的,例如:I was arrested at the airport. Just because I was greeting my cousin Jack! All that I said was “Hi Jack”, but very loud. 句中的“我”只是在机场与一位名叫Jack的朋友打了个招呼,但却被别人听成为hijack――抢劫,劫机,而被捕。
就这个句子来讲,对于听者来说,两种意义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没有当事者的进一步解释,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歧义也就产生了。
在同音异义词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同一个词具有若干有关联的意义,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论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实词,只要它有不止一个意思,就可能发生歧义现象。
例如:She couldn’t bear children.句中bear有两个意思:生育、忍受,因此这个句子就有了两种理解:(1)她不能生育。
(2)她无法忍受小孩子。
一个词有时发生了词类上的变化,也会引起歧义。
例如:The man was annoyed.annoyed既可以看做为形容词生气的,全句课理解为这个人很生气;也可以看做是动词annoy――骚扰,打搅的过去分词形式,与前面的was构成被动语态,翻译为这个人被冒犯了。
2.同音异义的短语导致歧义这是指两个词组和短语,其发音相同,甚至逐个音节都完全一样,但作为词组短语,两者的意思却截然不同。
这种情况多是由于受发音上连读的影响。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在美国某公司工作的韩国人,有一天上班迟到了,老板问他“Did you get a plate?”(你拿到盘子了吗?)这位韩国人觉得很奇怪,自己又不是在餐厅工作,老板怎么会问他关于盘子的事呢?一整天他都对老板的怪问题感到纳闷,但又不好意思开口问他。
到了5点,当他准备回家时,突然才明白老板并没有问他“Did you get a plate?”他问的是“Did you get up late?”(你是不是起来晚了?)故事中,get up late和get a plate由于音节界限不明造成歧义,当前者中up的辅音/p/与late连在一起时,很容易被听成为a plate. 由于语音的相似性,听者便产生误会了。
与此相似的还有其他例子,如:a bee feeder与a beef eater;gray day与grade a;a nice girl与an ice girl等都有可能因为连读,使读者造成音节界限混淆,从而使短语或句子产生歧义。
3.不同的语调导致歧义即使大家都是说英语,有的人讲得很单调,有的人可以讲得抑扬顿挫,像唱歌一样好听。
而且由于语调、节奏的不同,句子传达的意思可能就完全不同。
广义语调包括停顿、重音和升降三个方面。
(1)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表现在言语表达中词语与词语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歇与顿断,是构成语调的语音成素之一。
出于不同的言语目的,采用不同的停顿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例如:They don’t know how good ice cream tastes.会因为说话者停顿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思。
一方面可理解为They don’t know how/good ice cream tastes.――他们不知道好吃的冰淇淋的味道如何。
另一方面也可以这样理解They don't know /how good ice cream tastes.――他们不知道冰淇淋的味道有多好。
(2)重音。
重音是语音语调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重音使用的标准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和质量。
英语中的重音分为词重音和句重音。
词重音的变化常引起词义变化,特别是复合词的重音变化更易造成歧义,如:blackboard 黑板,black?Fboard 黑色的板子;greenhouse 温室、花房, green?Fhouse 绿色的房子。
同时在句子中,重音位置不同,句子有不同含义,甚至会引起歧义。
例如,简单的一个句子I can’t finish this job.对不同的地方重读,就会使句子有不同的理解重点。
如果句子以正常的语调说出,也就是不给句子中任何成分加上特别的重音,那么否定的范围即是整个句子。
但如果给句子任何一个成分加上了重音,这个句子就有了强调的重点,句子意思也会有所不同,如:I can’t finish this job.(强调是我,而不是你)I can’t?Ffinish this job.(强调完成,而不只是介入)I can’t finish this job.(强调这项工作,而不是其他工作)(3)升降。
同样一句话语调的升降变化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就会很不一样。
如:I beg your pardon.如果用的是升调表示“请再说一遍”;相反,如果用的是降调则表示“对不起,请原谅”。
又如:I can’t eat anything.读降调时含有陈述的意思,“我什么也吃不下了”;用升调则表示惊讶的意思,理解为“我什么也不能吃了?我会饿死的”。
由此可见,人们总是设法用语调来表达那些实际单词中并不包含的许多微妙含义,然而仅仅掌握不同的语调在各种语句结构中的应用是不够的,因为大多数的语句结构都能用一种以上的调型来表达。
语调的这种功能比词汇本身的确凿意义更为重要。
4.谐音词导致歧义谐音词指那些发音相似但拼写和意义都不相同的词。
因为有许多英文单词发音相似,即使在讲英语者之间产生误会也并不罕见。
每天讲英语的人会相互问这样的问题:“Did you say seventy or seventeen?(你是说七十还是十七?)”“Did yousay that you can come or that you can’t?(你是说你能来还是不能来?)”两个发音相似的英语单词给一个想从洛杉矶飞往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Oakland)的人也造成了麻烦。
他的问题始于洛杉矶机场。
他以为听到广播中宣布了他的航班,所以他走向登机门,出示了机票并登上了飞机。
起飞20分钟后,这人开始担心起来。
奥克兰在洛杉矶的北边,但是飞机似乎正在向西飞,而当他向窗外望去时,他所能看到的全是大海。
“Is this plane going to Oakland?(这架飞机是去奥克兰吗?)”他问航班服务员。
航班服务员倒抽了一口冷气,“不,”她说。
“We’re going to Auckland ―Auckland, New Zealand.(我们去奥克兰――新西兰的奥克兰。
)”谐音词也是常见的产生歧义或误会的方式。
”三、结语从以上大量的示例中可以发现,歧义就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
有的歧义会造成交际活动的障碍,有时巧妙的运用歧义又可以产生特殊的交际效果。
众所周知,语言学界对歧义的研究由来已久,因为研究歧义不仅对语言交际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对语言理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仅从产生歧义的一个因素――语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英语语言的复杂微妙,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发现很多英语表达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掘与探究。
参考文献:[1]赵艳.浅析英语歧义现象[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4).[2]周海昕.引起英语歧义现象的原因[J].辽宁高职学报,2001,(2).[3]丁菲.产生英语歧义现象的语音与词汇因素分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8).[4]谭江竹.英语同音异义词的歧义浅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责任编辑:赵?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