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历-帕金森综合征
什么是帕金森综合症?
帕金森综合症,是发生于中年以上成人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美国APDA称年龄小于40岁便开始患病者为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原发性震颤麻痹的病因尚未明了,10%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部分患者可因脑炎、脑动脉硬化、脑外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一氧化碳、锰、汞、氰化物、利血平、酚噻嗪类药物中毒及抗忧郁剂(甲胺氧化酶抑制剂等)作用等都可引起类似帕金森病的表现帕金森综合征。
20.81
血型:不详
不详
血压(mmHg)
120/70mmHg
不良嗜好(烟、酒、药物依赖)
无烟、酒、药物依赖不良嗜好
既往病史:2+年前诊断为“高血压、脑梗死”
既往用药史:不详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
过敏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置史:无药品不良反应及处置史
入院诊断:
1.多发性脑梗死。2.帕金森综合症。3.高血压。4.高脂血症。5.Ⅱ型糖尿病。
帕金森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该病起病缓慢,呈进行性加重,表现有:
(1)姿势与步态 面容呆板,形若假面具;头部前倾,躯干向前倾屈曲,肘关节、膝关节微屈;走路步距小,初行缓慢,越走越快,呈慌张步态,两上肢不作前后摆动。
(2)震颤 多见于头部和四肢,以手部最明显,手指表现为粗大的节律性震颤(呈搓丸样运动)。震颤早期常在静止时出现,作随意运动和睡眠中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晚期震颤可呈持续性。
患者病情无特殊变化,治疗方案不变,继续行高压氧治疗,嘱加强功能锻炼。
2011.05.15
患者经系统治疗,病情稳定,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于本日出院
帕金森病与帕金森综合症
帕金森病
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因为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多巴胺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导致其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便出现了“震颤麻痹”。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是手指及四肢颤动、振摇,麻痹是指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肢体不能自主运动。其得名是因为一个名为帕金森的英国医生最先描述了这些症状,包括运动障碍、震颤和肌肉僵直。一般在50~60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60岁发病率约为1‰,70岁发病率达3‰~5‰。一份有关中国帕金森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患帕金森病总人数已达172万人,5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1%,男性稍高于女性。然而,大多数患者都将帕金森病的一些早期症状混同为身体机能的正常衰老,结果延误了诊断和治疗时机。因此,正确认识帕金森病是获得早期治疗的关键。
(3)肌肉僵硬伸肌、屈肌张力均增高,被动运动时有齿轮样或铅管样阻力感,分别称为齿轮样强直或铅管样强直。
(4)运动障碍与肌肉僵硬有关,如发音肌僵硬引起发音困难,手指肌僵硬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如生活起居、洗漱、进食等都感困难)。
(5)其他 易激动,偶有阵发性冲动行为;出汗、唾液、皮脂腺液等分泌增多;脑脊液、尿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降低。
4.加强健康教育,制定合适的饮食结构。
主要治疗药物:
多巴丝肼片(2011.04.20-2011.05.15)
金刚烷胺片(2011.04.20-2011.05.15)
苯海索片(2011.04.20-2011.05.15
依那普利分散片(2011.04.20-2011.05.15)
二甲双胍片(2011.04.20-2011.05.15)
查体:T:36.7℃ P:86次/分 R:18次/分 BP:120/74mmHg。身体发育正常,营养一般。
心电图、脑电图:正常。
X线照片:心肺未见异常。
彩超:正常。
血常规:正常。
多普勒:右椎动脉、左中动脉血流速度增高,脑动脉血管弹性减低。
头颅CT: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斑点状低密度影,考虑腔梗。
生化: 甘油三酯 4.67mmol/L。(0.33-1.72)
多巴丝肼片 125mg bid
金刚烷胺片 0.1g tid
苯海索片 2mg bid
依那普利分散片 10mg qd
二甲双胍片 0.25g bid
杏林分散片 0.3g bid
劳拉西泮片0.5mgqd, 1mgqn
丹红注射液 20mg ivgtt qd
2011.04.21
停用劳拉西泮 0.5mg qd 。
2011.04.22
行高压氧治疗,嘱患者加强功能锻炼。
2011.04.25
患者病情改善,头昏痛减轻,但感口干,嘱患者多饮水,此属于正常现象。以低糖低脂食物为主。
2011.04.28
患者病情改善,睡眠约8小时,震颤、行动迟缓明显减轻,无明显的焦虑症状,测量血压120/90mmHg,维持原治疗方案。
2011.04.30
植物神经功能:8分。(1-2分正常,3-5分可疑,>=6分不正常)
综合以上症状,过去病史及辅助检查,初步诊断为:
1.多发性脑梗死。
2.帕金森综合症。
3.高血压。
4.高脂血症。
5.Ⅱ型糖尿病。
治疗原则:
1.针对脑梗死,行高压氧治疗,并予以药物活血通络。
2.给予药物分别抗高血压、降血糖治疗。
3.对老年帕金森综合症合理用药,并加强功能训练。
杏西泮片(2011.04.20-2011.04.21)
丹红注射液(2011.04.20-2011.05.15)
长春西汀注射液(2011.05.03—2011.05.15)
药物治疗日志
2011.04.20
患者,中年女性,62岁,起病缓,病程长,病程2+年,逐渐加重,以“头昏、肢体麻木乏力,震颤”为主要表现,行动迟缓,吐词欠清,无畏寒发热,无抽搐昏迷,无大小便失禁,四肢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药物治疗如下:
帕金森综合症往往有明确的病因。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在北方煤气中毒较多见。患者多有中毒的急性病史,以后逐渐出现弥漫性脑损害的征象,包括全身强直和轻度的震颤。(2)感染: 脑炎后可出现本综合症,如甲型脑炎,多在痊愈后有数年潜伏期, 逐渐出现严重而持久的PD综合症。其它脑炎,一般在急性期出现,但多数症状较轻、短暂。(3)药物: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如酚噻嗪类和丁酰类药物能产生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停药后可完全消失。(4)脑动脉硬化:因脑动脉硬化导致脑干和基底节发生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影响到黑质多巴胺纹状体通路时可出现本综合症。但该类患者多伴有假性球麻痹、腱反射亢进、病理症阳性,常合并明显痴呆。
由于该病与脑组织中多巴胺含量减少,乙酰胆碱功能相对亢进有关,故应补充多巴胺含量和降低胆碱能功能,用法如下:
(1)多巴胺替代治疗 选用左旋多巴,开始500毫克/天,分2次饭后口服,以后每隔3-5天增加250-500毫克/天,直到获得最大疗效且副作用尚轻为度。一般最适宜剂量为2-4.5克/天,最大剂量不应超过5克/天;金刚烷胺适用于较轻病例,可服100毫克,1日3次。
南充精神卫生中心
药历首页(住院)
建立日期:2011.05.03建立人:***
姓名
***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49.01.01
住院号
60250
住院时间:2011.04.20
出院时间:2011.05.15
籍贯:**********
民族:汉
工作单位:**********
身高(cm)
155
体重(kg)
50
体重指数
出院诊断:
1.多发性脑梗死。
2.帕金森综合症。
3.高血压。
4.高脂血症。
5.Ⅱ型糖尿病。
临床诊断要点:
患者:***,女,62岁。2+年前,患者因不明原因出现头昏、肢体麻木乏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多发性脑梗死,高血压”。给予相应治疗,症状缓解后带药回家。1+年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伴左手静止震颤,后蔓延至左下肢及右上、下肢,伴行动迟缓,吐词欠清,记忆智能减退,2011年4月20日到我院求治,以“帕金森综合征”首次收入我院。
(2)抗胆碱能药物 常用安坦2-4毫克,1日3次;东莨菪碱0.2-0.4毫克,1日3次;开马君5-10毫克,1日3次。
(3)头针疗法 取两侧舞蹈震颤区及运动区,每天1次,5次为一疗程,间隔3-5天后可重复一个疗程。
(4)其他若药物无效,一般情况好,且是以单侧症状为主的年轻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