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摘要:政治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而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虽不长,但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并不是政治与文化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政治实践的产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国内学术界掀起了探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热潮,在研究中国传统与近代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紧密相连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很多方面还尚未完善,还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因此,现阶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代人不断地去完善。
关键词:特色;政治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一、政治文化的内涵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最早提出“政治文化”概念的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
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杂志》上发表了《比较政治体系》一文,首次使用了“政治文化”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作了初步的阐释。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表现出来的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从个人的角度看就是个人对政治行为和政治评价的主观倾向。
在随后的深入研究中,于1978年,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第二版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这种政治文化是在该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
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所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①下面来看看我国学者对政治文化概念所做的解释。
大致看来,可以分为三种观点。
第一种是广义的观点,认为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结构,不仅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而且还包括制度层面的文化,即政治制度。
第二种是中义的观点,这也是我国学者普遍赞同的观点,其观点是把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三方面。
第三种是狭义的观点,认为政治文化只研究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价值取向等。
结合上述三种观点和中外学者的观点,可以把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长期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中积淀形成的,持久影响人们政治倾向与政治行为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思想的总和。
②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领域中一个崭新的概念,其作用和影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会充分地发挥出来,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就是引导普通民众充分而广泛地参与政治过程。
二、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创立之后,至70年代达到兴盛,而我国对政治文化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国内学术界掀起了探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热潮,很多学者开始借助西方政治文化的基本理论,来认知中国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并在总结中国传统与近代政治文化经验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①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到29页。
②吴志华主编,《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5页。
与西方政治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西方政治文化讲究的是“君权神授”,那种宗教神权观念成为至上的政治统治力量。
在古老中国,尤其是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要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
那么在对待儒家思想上,就要既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
在中国封建时代,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总是把自己的思维视野囿于儒家经典之内,并且还把圣人之言、经传所云视为人的政治行为的规范和治理国家的准则。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来说,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使传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但同时由于同样的原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也相应地缺少变革的机制。
(二)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的一些开明人士看到了中国社会发展方面的不足之处,于是开始正视西方列强的文化,引入西学。
从19世纪60年代末到19世纪末期,中国维新自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但是当时学到的只是西方列强的表面炫目的东西,即技术、军事、工业等方面,而在社会制度、伦理方面则还认为中国居上,对自身内在腐朽的东西仍加以保持。
这就造成了初衷在于爱国,结果却是误国;夙愿在于发展,结构却是倒退;本意在于富强,结果却是贫弱。
直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再一次的失败,才给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以更大的教训。
因为残酷的现实证明,如果只单纯地学习西方文化的表层部分,并不能使处于落后状态的中国强大起来,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那种腐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机制,才有可能摆脱落后的局面。
因此,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只有当人们内在的观念转变了,才能带来人们政治主体行为的根本性变化。
(三)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现阶段,我国的政治文化是与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连的。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因此占主导的政治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与人民当家作主相适应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其核心理念是人民当家作主,其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在本质上,它具有其它类型的政治文化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是一种最新类型的政治文化。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经济、政治、文化不发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基本状况是:生产力比较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不高,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还有相当影响。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很多方面尚不完善,还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
总之,政治文化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客观条件,其中包括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政治体系的性质和公民的文化政治素质等各个方面。
同时,也要看到,如果没有人们的主观努力,政治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是无法实现的。
政治文化的发展是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双向投入的结果。
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特征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的,是以人为本的政治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政治文化,是一项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每代人去不断地完善,并代代相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广大民众都能广泛地参与进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容就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着人类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也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与我国的革命和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正所谓,“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仍将继续发挥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立足于新的现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防止思想僵化,克服教条主义。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当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第一,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能够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的现代化工具。
例如交通、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和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使全体人民确立主人翁意识、广泛参与意识等,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
第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提供现实的政治前提。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法治代替人治,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体制条件。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同时,还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将公民权利法律化、制度化,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这是培育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制度基础。
目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需要健全各项民主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并且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
再次,还要建立健全廉洁、高效、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
防治腐败、提高效率,接受社会监督,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众形象,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从而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优化创造条件。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
精神文明的提高,首先,要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那么就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全体人民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素质,发展自我。
其次,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从根本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原则,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阶段,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此外,还要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