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不仅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寡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要看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化,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建设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建设是现代化事业的决定性因素。
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是重视先进文化建设的党。
党的三代领导人都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
进入20世纪90年代
以后,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突出地强调了先进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先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石。
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立,
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曲折发展的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
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
在十六大报告中他又进一步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
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事实表明,
在综合国力中文化不但深深渗透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之中,而且文化自身也能形成产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在这种协调发展中向前推进。
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振兴中华的重要力量。
先进文化的核心是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
民族精神。
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
”“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
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对于民族精神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之魂,我们世世代代都要加以继承和发扬,并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表现在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可以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形成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
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给人以知识武器,成为一种智慧的力量,推动人们有效地建设现代化事业。
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总体水平。
其发达程度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并常常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的提高。
而人的智力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受到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
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要有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从思想上保证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邓小平同志说: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并不只是人和自然简单的物质交换过程,而且是在人与人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进行的社会交往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行为要以科学的思想为先导,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建设现代化事业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阐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历史经验证明:“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动荡不安,国无宁日,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灾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必须记取。
在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方面,文化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鲜明的时代性
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
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浓郁的民族性
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
不管人们如何认识和把握它,它都要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化民为俗”的东西,成为人们生下来就濡染其间的一种精神家园。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社会主义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
实事求是的科学性
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度的民主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继承优良民主传统,
增强民主意识,同封建主义、文化专制主义残余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使民主精神在广大群众中生根开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题中应有之义。
贯彻“三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讨论、自由创作和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一切好的东西,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体系,是这一文化民主性的重要表现。
深广的群众性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
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要求深化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
改革要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