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写作PPT 课件

微写作PPT 课件


练习 记叙描写类之场面描写
山西历史悠久而深厚,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威风锣鼓、地方
戏、山西民歌、秧歌舞、踩高跷、社火、剪纸、面塑等精彩纷
呈。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一个具体的场面,以展示山西民间文
化的一角。不少于120个字。 方法: 1、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 2、要写出气氛(热闹、冷清、寂寥……) 3、点面结合 (正侧结合、有整体有细节) 4、要有顺序(时间、空间)
考查类型: 场面描写类
表达方式: 以描写为主
写作指导 记叙描写类之场面描写
方法: 1、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 2、要写出气氛(热闹、冷清、寂寥……) 3、点面结合 (正侧结合、有整体有细节) 4、要有顺序(时间、空间)
叙述多于描写,氛围欠妥,书写乱 6分
纯介绍非场景无描写,4分
点面结合,入题稍慢,书写差,8分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请从下面题 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微写作。要求语言精练得体,150字左 右。
题材范围:中国传统节日 文化味
选题意识:选自己所长 忌过分犹豫
语言表达: 精炼得体—— 快速入题 ——表达方式符合选题要求
明确文体
①请描述某一节日中的一个活 动场景。(明确描述对象,注意特 定氛围)
情感等层面上。
写作指导 议论类之社会评论
方法: 1、旗帜鲜明,表明观点态度; 2、说理分析,原因、意义及影响; 3、强调观点,发出号召。
议论跑偏,5分
观点明确,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有文化内涵10分
明确文体
③请选定一个节日,针对特定的 对象写一段介绍性文字。(对象明确, 条理清晰)
考查类型:说明类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
2022/3/22
练习
许多人惊叹于“书神”冯立的阅读速度之快,但也有 人对这种阅读速度有不同的看法。请联系下面任意一则或几 则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100字)(10分) 链接材料:材料一:读书方法通常有三种:精读、略读、浏 览。
材料二:比起读书形式和阅读数量,实在的内容和深入的 思考更重要。
练习 说明类之事物说明
请你介绍一种家乡的美食,从色香味形或制作工 艺中任选一个角度做生动说明,也可多角度说明,120 字左右。
方法:1、抓住事物特征 2、合理安排顺序 3、至少采用两种说明方法 4、说明语言准确
(说明文片段,不求面面俱到,但要注意恰当的选择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 明顺序,精心组织说明语言,表述清楚对象特色。)
微写作分类
1、记叙类
2、说明类 3、议论类
根据表达方式分类
4、综合类
5、材料提取概括类
6、应用文
微写作分类
应用类小作文
微写作的答题关键
明确文体 审清要点 层次分明 以小见大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10分)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如春节、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请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 完成微写作。(要求语言精练得体,150字左右。)
微写作注意事项
• 1、审清要点,不要偏激求异 • 2、入题要快,不要拖泥带水 • 3、扣题要紧,不要东拉西扯 • 4、字数适宜,不要过多过少 • 5、语言得体,不要干干巴巴 • 6、卷面整洁,不要乱涂乱写 • 7、关注社会热点、地方特色、
身边实际
材料链接
中国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 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 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 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 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 风俗、精神的总称。 特点:
中考微写作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审题辨体,加强审题意识训练。 2.明确语言表达的风格要与选择的 文体相适应。 3.要学会准确地表现主题,力求做 到:一点一议,显深度;一点展开,示广 度。
微写作特点探寻
1、结合生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解决身边问题 。 2、 涉及范围广, 自由多样, 更利于展现考生真正的语文素 养。 3、篇幅短小,有严格的字数限制(80—150字)。规定性、 约束性强。 4、语言要求要言不烦,简明扼要,根据题目指定范围,大胆 取舍,突出主要内容,使文章中心明确。 5、“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脉络 和层次,结构完整。
对象明确:在一定的节日文化氛围中,对 特定对象的特定介绍。
写作指导 说明类之事物说明
方法:1、抓住事物特征 2、合理安排顺序 3、至少采用两种说明方法 4、说明语言准确
(说明文片段,不求面面俱到,但要注意恰当的选择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 明顺序,精心组织说明语言,表述清楚对象特色。)
重在抒情,表达方式错误,3分
材料三:好读书,不求甚解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常听见这样的感叹:要是当初2018年 中国大 学毕业 生薪酬 排行榜 通过对 280多 万以及 多届毕 业生调 研后, 计算出 了各高 校毕业 生的薪 酬状况 。 虽然我们都知道名校毕业生的收入会普 遍比较 高,但 这份榜 单告诉 我们, 清华北 大毕业 生的月 薪,平 均近万 ,而普 通院校 的只有 们家乡的一种特色小吃。它 以黄米为皮,糖料或枣泥豆沙为馅,经油 炸制而成。油糕一般制成圆形,将包好的 油糕放入油中,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表面会渐渐隆起一个个小泡泡。炸好的油 糕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绵软香甜,美味 可口。因糕与高谐音,所以,吃油糕有步 步高升之意。
2022/3/22
元宵节看旺火
元宵节那天,县城非常热闹。方圆百里外的 人都来看旺火。晚上七点,鞭炮齐鸣,旺火被点 燃。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屠,吐出长 长火舌,直舔大地苍穹,红光耀眼,灿烂辉煌, 犹如一条条吞云吐火的飞龙,遨游在锦绣人寰之 中。欢腾的人群,围着旺火,有秩序的顺转三圈, 倒转三圈,意图平安吉利,心想事成。旺火熊熊 燃烧,好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幸福人儿舞翩 跹”的壮观场面。
①请描述某一节日中的一个活动场景。(明确描述对象, 注意特定氛围)
②有人说中国人过节过分注重吃,如元宵节吃元宵,端 午节吃粽子……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请写一段话谈一谈。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③请选定一个节日,针对特定的对象写一段抒情文字。 (对象明确,明白清楚)
审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10分)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如
练习 议论类之社会评论
现在,很多传统习俗正在被人们淡忘,你认为 是要将这些民俗坚持传承下去,还是随他消亡?结合 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00字)
方法: 1、旗帜鲜明,表明观点态度 2、说理分析,原因、意义及影响 3、强调观点,发出号召
我认为传统习俗要坚持传承下去。因为这是我们 祖先世代流传下来的,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沉淀了深 厚的文化底蕴,寄托了美好愿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传统习俗,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 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这些 财富传承下去。(115字)
也就是说,从平均值看,名校毕业生的 收入就 已经遥 遥领先 好几倍 ,更不 用说那 些高薪 行业的 实际收 入差距 了。 好的大学,不一定保证每一个人都会有 高收入 ,但他 的确能 够为你 提供通 向高收 入的第 一块敲 门砖。 2 开学季前几天,老家的一个远房表兄传 来消息 ,刚满 17岁的 表侄小 立不愿 意再继 续读高 三,准 备辍学 去打工 。 表兄很是着急,把家族里学历比较高的 我也搬 了出来 ,希望 我能劝 劝小立 。 “我虽然这些年到处打工也挣了一些钱 ,但这 样挣钱 太辛苦 了,我 不希望 他重走 我的老 路,” 堂兄苦 口婆心 ,一再 强调, “你一 定要好 好劝劝 他:不 上学以 后没有 出路。 ” 刚开始我和这位00后表侄在微信上聊的 时候, 非常话 不投机 。 我问他:不想读书是不是觉得功课太难 了? 他答道:也没有多难,就是不想太累了 ,高考 复习很 无聊。 我劝他:再坚持几个月,苦一阵子熬一 熬就过 去了。 他回答得很干脆:太没劲!考上又能怎 么样? 现在我 家邻居x x大学 毕业上 班了, 挣的还 没我爸 高呢! 我再问他:你爸爸现在一身伤病常年要 吃药, 你不是 不知道 吧,还 有,你 爸爸为 了多挣 点钱, 一年到 头在外 面跑, 只有过 年才能 回家一 趟,这 些你也 很清楚 吧? 他无话可说了。 最后,我实在忍不住,不得不扎他一句 : “如果现在你连高考都比不过别人,凭 什么以 后你能 比别人 成功? ” 微信那头一阵静默。 后来,小立打消了退学的念头,告诉家 人他会 继续读 书,备 战高考 。 从十八线小城出身,依靠读书这条独木 桥,到 如今过 上在旁 人眼里 还不错 生活的 我,只 想用自 己的亲 身经历 ,告诉 小立这 样的年 轻人: 在本该吃点苦的年纪,千万不能选择安 逸,否 则只会 错过最 好的改 变命运 的机会 。 现在不读书,不吃苦,换来的是一生辛 苦。 3 这个世界有许多你不得不承认,也必须 要遵循 的铁律 ,其中 一条就 是: 你现在不勉强自己,以后生活会勉强你 。 名嘴窦文涛说过他自己的经历: “你知道如果我不勉强自己,顺其自然 是一种 什么样 的生活 吗? 那就是我们家三个大老爷们,睡到快吃 午饭再 起床, 中午吃 一大盆 饺子, 吃完了 躺在沙 发睡一 下午, 晚上再 接着吃 ,吃完 继续睡 !” 三十多年前的1985年,不甘心得过且过 的窦文 涛,放 弃了接 班父亲 在工厂 里当工 人的机 会,勉 强了自 己一把 。 他苦读三年,从湖北考入武汉大学新闻 系,毕 业后进 入媒体 打拼。 时至今日,窦文涛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 知名主 持人, 他的节 目影响 着成千 上万人 。 窦文涛以前在农村生活过很长时间,为 此他也 常常自 嘲说小 时候见 识不够 多。 但他无论是读书期间,还是毕业工作后 ,从来 没有停 止过学 习提升 自己。 有一次,鲁豫曾经问他: “你为什么还要勉强自己去学那些建筑 、历史 、诗词 名画呢 ,你本 身并不 那么喜 欢,顺 其自然 不好吗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