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实质上是将周王和其子弟之间的亲族关系直接转化成一种国家组织形式”。
“这”是指()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等级制
D. 世袭制
2.假如你是一名战功卓著的将军,被周天子分封到齐国任国君,你()
A. 可以不去朝觐周王
B. 可以在齐国征派赋役
C. 不用随从周王去打仗
D. 不可以建立自己的武装
3.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那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 乙做了商末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 丁为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历史学家周一良说:“中国的祖先崇拜起源极早,古代人们祭祀求福的对象首先而且最主要的就是祖先。
”这在很多出土的对祖先的甲骨卜辞和铭文中也能得到证实。
这里其实要证实的是()
A. 礼乐制的萌芽
B. 宗法制的起源 D.世袭制的来源
C. 分封制的形成
5.《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衅周,周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衅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管叔、放蔡叔髃。
以徽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
A. 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 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C. 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D.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6.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
”对文中“宗
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 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
B. 受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
C.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D. 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
7.据史籍记载:帝乙的长子微子启生在“微”,封为子爵,名启;因启的母亲身微,非正妻,因此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袭帝位。
帝乙的小儿子辛(纣王),因其母是正宫,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帝位。
这说明()
A.殷商后期实行兄终弟及制
B.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C.殷商实行“传长不传贤”
D.殷商时期宗法与分封互为表里
8.根据西周的分封制,诸侯必须()
①定期向周天子朝觐述职②随同周天子作战
③服从周天子命令④按田亩向周天子纳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这说明()
A. 有利于周天子的统治
B. 扩展了天子的统治范围
C. 周朝灭亡
D. 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10.电视剧《红楼梦》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C.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D.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11.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嫡长子继承制排除在王位继承以外的众王子弟,获得了新建诸侯国的权力,更得到一般宗族子弟绝不会出现的各种政治特权。
材料表面西周分封制()
A. 推动了王室宗族迅速分化
B. 强化了王室间的血缘纽带
C. 有效缓和了各诸侯国矛盾
D. 实现了地方对中央的拱卫
12.孔子曾说:殷商继承了夏朝礼法,根据白己本朝代的实际情况作出增减。
周朝继承了殷商的礼法,又根据自己朝代的实际情况作出增减。
这说明夏商周三代()
A.都以礼为治国之本 B.礼法始终保持一致
C.礼法制度各有特色 D.统治区域不同
13.下列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最终被夏朝取代的史料是()
A.《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尘,禹杀而戮之”
B.《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D.《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14.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是()
A. 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
B. 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
C. 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
D. 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
15.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这表明分封制()
A.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 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 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16.《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
”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
A. 同姓亲族B.功臣C. 奴隶 D.先代贵族
17.“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
”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实行了宗法制度
B. 采取了分封制度
C. 实行了郡县制
D. 推行了郡国并行制
18.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秦灭六国疆域辽阔B. 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 宗法观念逐渐消亡D.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19.学者许倬云指出:为什么前朝的统治者不能得到天命?他们(周人)是这样解释的,因为周人的先王们,……不像晚期商人贵族好酒,也不恤人命。
据此可知()
A. 商代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不敬天命
B. 周代统治者比前代更注重道德修养
C. 周人用道德观念解释皇权获取的合法性
D. 周人对天的崇拜和对祖先崇拜合二为一20.《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
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
”材料反映了()
A.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
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D.封地是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
21.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多种多样。
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的重要前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材料二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
厥后,问鼎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材料三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
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
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2)材料二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与社会稳定”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答案
1.B2.B3.B4.B5.C6.B7.B8.A9.D10.D11.A12.C13.D 14.A15.C16.A17.B18.B 19.B20.B
21.(1)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指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割据、分裂和混乱严重地危害了国家统一。
(3)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22.示例:论题:制度创新事关社会发展和稳定
阐述: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拥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容易造成割据,不利于杜会的稳定;郡县制以俸禄(赋税)作为君臣纽带取代分封制下的血缘关系,郡县制下,郡县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地方失去独立性,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