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说明】课程名称:中国政治制度史学时数及学分:周3 × 18 周= 54 学时 3学分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二版)韦庆远柏桦编著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线索以及相关典章制度的必要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初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专业意识、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对该课的学习,不应仅满足于结构形式上的图解和演变过程的缕述,而应将历代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
通过该课的学习,应达到分析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
【本文】绪论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特点、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意义及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法授课时数:4课时内容要点: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政治状况、政治思想学说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君主专制、宗法血缘、政权神权的结合、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行政权力包揽一切、等级差别、因俗而治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1、研究概况早期研究、近现代研究、新中国的研究2、参考资料经书诸子类、正史会要类、政书典章诏令类、工具书类、研究考论类、档案方志类、野史笔记类四、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继承发扬优秀的政治文化、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2、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学以致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作业与思考: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学习和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3、名词解释:官僚政治《三通》政书会要【参考书目】1、韦庆远王德宝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高教出版社,1992年。
2、[美]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
3、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4、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
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图示法授课时数:6课时内容要点: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一、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游团、酋邦制、尧舜禹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原始人群、氏族、胞族、部落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大同社会、小康社会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神权、强权、政权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二里头文化、严重的宗法性、夏商周的职官与职掌、亲贵合一二、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兵刑合一、辅政机构、士、分封等级制、职业官僚的出现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皇权专制、地方行政区划、乡里组织、儒家控制模式第三节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西方的冲击、新式知识分子、洋务运动、早期改良思想、戊戌变法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编练新军、设立新的行政机构、废科举、修订法律、奖励实业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失败原因、经验教训作业与思考:1、中国政治制度史萌芽期的特点是什么?2、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是什么?3、士阶层崛起的意义是什么?4、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是什么?5、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6、晚清政治变革对现代的启示是什么?【参考书目】1、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
2、(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
3、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4、徐旭生《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
5、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王权和皇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和相关制度。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法表格法授课时数:6课时内容要点:第一节王权制度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夏商周三代的王、王权与神权二、王权的体现形式宗族长兼政治领袖、誓、诰、命、令三、对王权的制约地方势力、贵族元老、天地鬼神第二节霸主和集权制度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挟天子以令诸侯、霸主、中央集权体制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经济发展、各国的变法、文武分职、符节玺印制、考核赏罚制、君临之术的理论第三节皇帝制度一、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皇帝的称号、尊号、皇帝制度的特点二、皇帝的名位制度称谓、天人合一、皇权神秘化、等级与礼法三、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奏章、专门的文书形式、监督网络、君主单方面的绝对控制第四节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一、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兄终弟及、嫡长子继承制二、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选定标准、东宫制度三、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宗室、封诸侯、建藩卫、宗亲关系、封分等级、对宗室分封的不同认识第五节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后宫嫡庶制度、妃嫔、后妃专权、太后临朝、外戚专权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外廷官、宫中官、禁省官、宦官第六节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一、谘议局和资政院《各省谘议局章程》、《资政院院章》二、《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宪法、对君主专制的否定三、责任内阁君主立宪、形式与实质作业与思考:1、试述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简述皇权的行使方式3、简述皇帝名位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简述“君临之术”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5、试论皇帝制度的特点。
6、简述宗室制度与外戚政治的特点。
【参考书目】1、金景芳著:《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2、杨宽著:《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朱凤翰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4、王亚南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5、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6、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历史上中枢辅政制度的各种形式和沿革演变。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表格法授课时数:6课时内容要点:第一节贵族辅政制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君主专制、宗亲贵族、亲贵合一、六卿、尹、三公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北魏的两部大人制、辽的南北面官制度、金的勃极烈制、元的怯薛制清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议政王大臣会议第二节宰相开府辅政制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自辟僚属、宰相开府辅政、三公、二府、宰相开府执政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分权制约、君权相权的矛盾与斗争第三节宰相参议辅政制一、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中朝官、外朝官、禁省官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尚书、中书、禁中三寺、三省制度、二府、中书一省制第四节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洪武废相、内阁制度、票拟、司礼监、军机处、多轨辅政制第五节清末的责任内阁内阁总理大臣、组织系统第六节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辅政制度围绕君权展开、君权与辅政权的矛盾、社会上各种势力的兴衰、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作业与思考:1、试述贵族辅政制的机制和特点。
2、简述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与消亡。
3、简述皇帝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关系。
4、简述“君临之术”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5、试论清末的皇族内阁。
6、简述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参考书目】1、白刚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
2、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3、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4、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务体制的各种形式和沿革演变。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授课时数: 6课时内容要点:第一节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六卿、政务官、宗教官、王室服务官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卿事僚、太史僚、三左、三右、公族、司士、冢宰、文武分职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三公、九卿、尚书、录尚书事、六曹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军政合一、二相、八公、省、监、台、卿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王莽托古改制、北周的政治制度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唐中期使职差遣的形成、北宋前期的使职差遣制度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1、少数民族政权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辽的夷离堇制、金的猛安谋克制、元的怯薛制、清的八旗制2、各族“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汉藩有别”的双轨管理体制、民族歧视政策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金的尚书省、元的中书省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唐代的六部、明代的六部、清代的六部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南北通洋大臣、外务部第二节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相府、诸卿分曹治事、独立的施政权力、宰相职责、职无常守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尚书台、三公、尚书诸曹、三公九卿体制的变革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总领与分管、六部与寺监之间的关系、祖宗成法、使职差遣的出现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六部、诸院、寺监、多元多轨体制、相互牵制、皇族事务与机构五、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1、发展脉络军政合一到军政分离、文武不分到文武分职、世袭贵族到封建官僚2、儒家理想《周礼》、德治、礼治、伦理纲常3、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因俗而治、民族融合、民族特权作业与思考:1、试述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的特点。
2、简述部院寺监政务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3、简述晚清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
4、试论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5、宇文泰模仿《周礼》进行官制改革的用心与实质。
6、名词解释: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八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夷离堇制猛安谋克制【参考书目】1、韦庆远柏桦:《中国官制史》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年。
2、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3、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4、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