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拳术秘诀4第十一章少林之戒约微言少林之戒约,当分为两时代。
在达摩数传以后,不独少林中盛行此术,即远近之丛林禅院,亦无不以此为师法。
自是人众品杂,纯谨者犹能遵行轨范,不肖之徒,竟有忘其本来面目,失佛门倡立此术之遗旨。
以慈悲救世之场,竟变为弄拳习棒之地。
故觉远上人惄焉忧之,乃重立戒约,以垂示来兹。
故出少林之门者,守之维谨,无敢或违。
兹记载于下: (一) 习此技术者,以强健体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
(二) 宜深体佛门悲悯之怀,纵于技术精娴,只可备以自卫,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狠之举,犯者与违反清规同罪。
(三) 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勿得违抗及傲慢之行为。
(四) 对待侪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不得恃强凌弱,任兴妄为。
(五) 于契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显技术。
(六) 凡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愤相交。
但偶尔遭遇,未知来历,须抚以左手作掌,上与眉齐,如系同派,须以右掌照式答之。
则彼此相知,当互为援助,以示同道之谊。
(七) 饮酒食肉,为佛门之大戒,宜敬谨遵守,不可违犯。
盖以酒能夺志,肉可昏神也。
(八) 女色男风,犯之必遭天谴,亦为佛门之所难容。
凡吾禅宗弟子,宜垂为炯戒勿忽。
(九) 凡俗家子弟,不可轻以技术相授,以免贻害于世,违佛氏之本旨。
如深知其人,性情纯良,而又无强悍暴狠之行习者,始可一传衣钵。
但饮酒淫欲之戒,须使其人誓为谨守,勿得以一时之兴会,而遽信其毕生,此吾宗之第一要义。
幸勿轻忽视之也。
(十) 戒恃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
世之以此丧其身,而兼流毒于人者,不知凡几。
盖以技击术之于人,其关系至为紧要,或炫技于一时,或务得于富室。
因之生意外之波澜,为禅门之败类,贻羞当世,取祸俄顷。
是岂先师创立此术之意也乎?凡在后学,宜切记之。
以上戒约,因当时遁迹空门者,流品甚杂,且自达摩师以来,世远代湮,忘其本旨,竟有于广寺巨刹之中,盛招门徒,传习技术。
于是递相授受,风动一时,而纷争搏斗之事,遂时有所闻。
若不严立戒约,则劣习流传,将为世人所诟病。
自此戒约倡立后,而缁衣之徒,始渐趋于慎重。
可见一技之微,其创始者,本为一时权宜相济之计,不料后世之逐末忘本,流弊乃至无穷。
此觉远上人所以津津垂戒者,其功德真无涯量也。
少林技术之传,以明室鼎革后,至前清顺康数十年中,为练习最精时代。
顾斯时有明代天潢贵胄之裔,与故老遗民,忠烈侠义之士,愤宗社之丘墟,痛种族之沦丧,恢复无计,偷生草莽,至无可如何之时,相与遁入空门,藉禅关清净之地,以匿迹韬光,隐待时机之至。
又恐此身委靡,习于疏懒,遂殚精奋力于技击之练习,欲以卧薪尝胆之志,而为灭胡兴汉之谋。
于是朝乾夕惕,惟日孜孜而不已。
且更互相研习,精益求精,而少林宗法技术,至是乃臻于绝顶之域,而为前此数百年所未有。
又以少林技术创始之宗旨,不过在体魄之强健,其关系仅属于一身,后此则须推一身以及于祖国。
淬励筋骨,勿使髀肉有复生之叹。
庶几枕戈待旦,而后禹域获重兴之望。
故少林之技术,至是乃一变其宗旨,非复此前之故态。
而从前之戒约,有意义狭小,不复足以范围之势,乃于是重行增订戒约数条,较之当日仅对于个人立言者,大有区别,此为少林宗法之第二时期。
今记载于此,勿忽视也。
(一)肄习少林技击术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意,朝夕勤修,无或稍懈。
(二)每日晨兴,必须至明祖前行礼叩祷,而后练习技术;至晚归寝时,亦如之,不得间断。
(三)少林技术之马步,如演习时,以退后三步,再前进三步,名为踏中宫,以示不忘中国之意。
(四)凡属少林宗派,宜至诚亲爱,如兄弟手足之互相救助,互相砥砺。
违此者即以反教论罚之。
(五)凡少林派之演习拳械时,宜先举手作礼。
惟与他家异者,他家则左掌右拳,拱手齐眉。
吾宗则两手作虎爪式,以手背相靠,平与胸齐,用示反背胡族,心在中国。
(六)如在游行时,遇有必相较量者,先举手作如上式之礼,倘是同派,必相与和好。
若系外家,既不知此,则相机而动,量其技术之深浅,以作身躯之防护,非到万不获已时,不可轻击其要害。
(七)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
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传。
惟自己平生之得力专门手法,非相习久而相知最深者,不可轻于相授。
至吾宗之主旨,更宜择人而语,切勿忽视。
(八)恢复河山之志,为吾宗之第一目的。
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如不知此者,谓之少林外家。
(九)济危扶倾,忍辱度世,吾宗既皈依佛门,自当仍以慈悲为主,不可有逞强凌弱之举。
(十)尊师重道,敬长友爱,除贪祛妄,戒淫忌狠,有于此而不谨为遵守者,当与众共罚之。
以上乃少林第二时代之戒约,实含有国家主义,及种族主义,较之曩昔,大有不同。
故二百年来,少林派之门徒,无不守之如玉律金科,至今则此志已达。
读此戒者,可以仰窥先正之宏愿也。
第十二章明季少林之变派满清康乾之间,少林技术漫衍于南北,为数百余年所未有。
不知者以为宗风所扇,流传斯盛。
然一考其致此之由,实含有无穷之悲观。
故宫禾黍,铜驼荆棘,鸡鸣戒旦,人怀敌忾同仇之心;击楫中流,士有披发为戎之惧。
当其时,明社已屋,河山改色,神州陆沉,英雄堕泪。
深山穷谷之中,不乏伤心故国之士,匿影禅关,时殷运甓。
假少林之技术,鼓逋臣之血气。
挥拳运掌,砺精砥神,变本加厉,绝技斯擅,溯寻派别,景仰无穷也。
少林之初创此法也,本无所谓技击术,不过与卫生之体育无异。
顾以达摩师当日立法之意旨,实因伽蓝清静之地,趺跏久坐,易成疲顿。
乃因时立制,以求裨补于一时。
孰意其始也简,其后遂日增月盛,竟非初念所能及也。
夫吾国技击之术,原不始于六朝时代。
周秦之间,即有以此著称者,不过其时仅以剑术为重,而于拳足技击等法,传习盖寡。
迨汉晋隋唐以来,此术乃日趋于盛,试读太史公《游侠》与《汉书—方伎》等传,其时豪壮之士,以剑术名者,亦间有著闻。
如巴郡任文公,命其家人日举百斤,环舍趋走,以练习手足之力。
至唐时大历中,有昆仑奴磨勒者,能携极重铁椎而跃逾崇垣十数重,后某巨僚以甲士五十余人,围击于一院落中,更能以短匕首左右策应,瞥若惊鸿,疾同鹰隼,虽攒矢如雨,均莫能中,顷刻间,竟飞出极高垣墙以去。
是唐时已有如斯身手之人,可见技击一术,至隋唐中盖臻极盛,而宋元以降,更代有传人。
而达摩师之寥寥数手,虽师承递嬗,日渐趋于精微,实不得谓为此术之开山祖也。
然不过在当时之技术显者,仅世间俗子庸夫,而方外之士,尙未闻以技击称也。
考斯术之源流派别,虽不能谓为达摩师之创立,然自达摩师后,沙门之以技击术显者,遂不绝于时。
如洪蕴禅师,觉远上人,一贯禅师,澄隐上人,独杖僧等,皆为此技之名家巨手。
故自明代以来,凡谈技击者,遂有内家外家之派别。
何以谓之内家?即尘世间普通之称,如佛门之所谓在家出家是也。
外家者,即沙门方外之谓,以示与内家有区别也。
内家之技术,极盛于隋唐,至宋元而稍衰,及明乃一大振。
试观历代史籍,其中方伎一门,多医卜星象测候推步遁甲风角谶纬孤虚等事,而技击一门,鲜见著录。
然足资人考证者,除二三私家文集外,仅稗官野史略有记载。
然亦不过存十一于千百。
求能穷源究委,深明派别者,真如麟角凤毛,不可多得。
如《明史—方伎传》,只言葛乾孙,体貌魁梧,精于击刺,且娴医药。
至吕元膺则记其知运气之法。
张全一,名君宝,号三丰者,明史仅记其貌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
所啖升斗辄尽。
能一日行千里,又日与其徒游武当山,创草庐而居之。
明太祖闻其名,于洪武十四年,遣使觅访而不得。
此等记载,阙略太甚。
盖以三丰,绰号张邋遢,为明时技击术之泰斗。
先居于宝鸡之金台观,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于少林师法,练习最精。
后遍游于川蜀荆襄沔汉间,其技更进。
能融贯少林宗法,而著力于气功神化之学。
晚年更发明七十二穴点按术,为北派中之神功巨子。
盖张本辽阳懿州人,至今燕赵齐鲁间,虽数百年来,犹有奉其法若神明者,而《明史》仅言其授徒居武当山,既不言其所操何业何术,则张以何授徒,又以何术而为太祖所知,与遣使寻觅之故,皆不载明。
洵《方伎传》中之一大缺点也。
并有李东山者,与张同时,亦以技术显,为南派中之巨子,且精风角奇门六壬推步之学,《明史》未有传。
可见当时士大夫于此多不甚重视。
此吾国技术之所以日就式微也。
自明室鼎革以后,逋臣遗老,既以伽蓝佛地为隐身之所,静极生动,自不能不于此精心研究,以为锻炼身心之计。
以是而外家之技术,乃放一光明。
此亦由于天时人事之相逼而来,非偶然也。
惟其中主旨,较当时实有天渊之殊。
即自强与搏人是也。
盖以少林初时,不过谨守师法,足供健身自卫之用。
至岁月既久,传布日广,贤者犹不失佛门慈悲本意;而桀骜不驯者,乃至恃术凌人,为世诟病。
及明室故老,薙度其间,遂极力挽救,倡衍宗风,又再重申戒约,谨择门徒。
使奇技勇杰之夫,而识道德品格之重。
于是少林之积习,郁然丕变,此不可不谓非日进于善者也。
惟自张氏全一,以俗子内家,忽而传外家之衣钵,而又创明点穴之法,于是缁衣之徒,亦相率宗之,其他更无论矣。
故少林家法,至张氏而一变。
但张氏穴道之术,先本得之于道家冯一元,实只三十六手。
其中有软麻穴九,昏眩穴九,轻穴与重穴各九,合之为三十六按点手。
然其点按而致死者,仅有九穴。
即脑后(名脑海穴)、气门、耳根穴、气俞穴(即脑后脊骨第三节)、当门穴(又名血穴,即当胸正心口也)、命门穴(即腰脊骨由下数上第七节也)、肺海穴(即头颈后脊骨第七节也,与上命门穴谓之“上七下七,一点命毕”是也)、气海穴(即小腹两旁是也)、脐门穴(即肚脐是也),共为九穴。
惟此中手法,有两指点,一指点,斫点,拍点,掌印点,膝盖撞点,手拐点等法,名有其用,非经亲授,不易于著力。
又有血度流行时刻表,乃点按术之极要者。
惟此须择人而授,否则恐不免有恃术误施之害耳。
然张氏之点按术,虽为少林别开生面,究非佛门立法之本旨。
可见天下事,凡创一术立一法,其终极每有始念所未及知者,此作俑者之宜慎也。
自张氏点按术盛行后,凡南北技击巨子,无不视此为枕中之秘宝。
未几,有王一瓢者,为淮北大侠,尤精此术。
于张三丰之三十六手中,更推阐而为一百零八手。
与人身之百零八穴相印合。
并于点按手外,创立擒拿术,其手法共二十五度。
总括其要,为五字诀:一曰印,二曰擒,三曰侧,四曰紧,五曰切。
印则以掌心力印之,擒则以五指擒之,侧则用掌缘侧而取之,紧则按准其要害,而加力以紧之,切则如医家之切脉式,按其部位而切取也。
此种手法,非纸上空谈所能领会。
故技术之贵亲炙演授耳。
王氏之徒,以浙东淮北为多。
明末清初间,风动一时,此少林技术,由外家而参合内家之征。
自道咸以来,内外两家,融会贯通,已无复内外之区分矣。
少林之拳式,以五拳为最著,一曰龙拳,二曰虎拳,三曰豹拳,四曰鹤拳,五曰蛇拳。
此五拳者,各有其妙用:龙拳练精,蛇拳练气,虎拳练力,豹拳练骨,鹤拳练神。
精而习之,不惟有龙行虎奔之效(此龙虎两字,即道家黄白烧丹术所谓龙者,即太液之津;虎者,即流行之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