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高兰平第一份精神早餐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资料显示,现在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疾病、工作焦虑、职业倦怠等指数都居各行业前列。
曾有人做过调查发现:54%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48%的教师有焦躁、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普遍的职业倦怠、普遍的亚健康状态,这是老师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倦怠。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很多,今天我们暂时先不去探讨,不过我真诚地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每一位老师都能消除身心的倦怠,都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新教育实验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教育实验,它源于美国的杜威教育思想和上世纪初陶行知等人的教育改革。
新教育实验就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点,以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的实验。
对于新教育实验,我是情有独钟。
因为学校取得的一些成绩都得益于新教育实验。
对于新教育,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到教育在线(/bbs_index.html)去了解。
目前,深处教育围城内的大多数老师都深深的体会到我们的教育生活,无论是我们这些为师者,还是我们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都是毫无幸福可言的,在很多时候甚至是极其痛苦的。
其实这已经远远违背了教育的本来面目。
其实教育应该是幸福的,《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孟子有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三乐也”。
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学生终生都拥有幸福的精神生活”。
他说过:“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那么,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教育就是生活。
这句话是针对过去比较传统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即教育是为了未来的。
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够的。
教育当然应该面向未来,但是教育同时更应该面对当下。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
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在作为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的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第二、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教育是一种生活,这是杜威早已经说过的话。
他同时还说学校就是社会。
在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划了等号。
这似乎也有问题。
我们说教育就是生活,但更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教育必须确保受教育的个体生命获得充分的成长,必须实现社会对于一个未来公民的希望。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又不是简单的生活,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生活。
这种教育生活,又不能等同于学校教育生活,如在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在职业生涯中每个人的学习,都可以视为教育的生活。
所以,我们理解的教育生活,应该是面向男女老幼、从坟墓到摇篮的全人与全程的。
第三、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
教育既然是努力的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
其实,孔老夫子早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教育不仅应该给人幸福,它本身就是充满了乐趣的。
只有在愉悦快乐的情景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所以,我们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仅仅有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当然更还有对当下某些教育的问题的担忧与不满。
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地方和有一些教育,孩子已经没有童年,他们的学习充满了失败。
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与冲动,失去了尝试成功的勇气与感恩的情怀。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我们的孩子和老师们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这样的教育还有必要吗?第四、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
我们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两个字,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仅仅强调幸福,很容易让大家过分重视情感的体验,甚至会误认为感官的享受。
尤其是在当下的教育中,我们的教育是单向度的,是畸形的,是片面的,是唯分数的教育,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德行的教育。
人应该是完整的,包括他(她)自己个性的完整性。
让人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当然,这也是我们新教育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过去人们都说,教师是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教师是春蚕,“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
其实这些比喻都是不贴切的。
我们教师应该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为学生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应该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其实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没有教师的幸福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教师都感觉不到教育的幸福,学生的幸福又从何谈起呢?一位网友读了另类校长郑杰的《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后写过这样一段读后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幸福的。
做教师是赚不了大钱的,很多教师为此感到不平与苦恼,聚在一起怨天尤人。
看那些有钱人,名车名牌,风光气派,而我们当教师的呢?挣的钱刚够养家糊口。
可是,事实上,一个人的幸福程度的高低与金钱的多少是不成比例的,并非钱越多越幸福。
教师这一职业很受人尊重,因为教师是从社会地位而非经济地位上来获得尊严的,教师的精神上的富有获得了社会的认同与尊重。
这就是一种幸福。
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但教师的幸福感也很强。
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试问: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是什么?莫过于孩子。
孩子们有最纯真的心灵,最诚实的态度,最善良的愿望,他们集真善美于一身。
而我们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有幸能天天和最美好的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生活。
这就是一种幸福。
在这个浮华喧嚣的城市里,我们缺少了一份内心的平静,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找回一份宁静。
幸运的是,教师这一份工作可以让我们天天与书为友,我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工作时间看书(当然是有益的书),在书海中翱游。
教师有更多“静”的时间、机会,而一旦平心静气了,生活与工作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致,人生也将更充实、更完美。
这就是一种幸福。
幸福是一种体验,让孩子们享受教育的幸福,让我们在幸福的教育中成就自我,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就让我们在今后的共同生活中追求这种境界吧!(后续在第二三四份早餐中,敬请大家继续阅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高兰平第二份精神早餐上次我们读到第一点:(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知大家是否喜欢?但是我相信你一定想要过幸福王政的教育生活!今天我们继续:二、在专业成长中享受教育幸福“学校发展短期看设备,中期看生源,长期看师资”。
目前我们县教育界出现了几位比较有影响力的名师,我们学校一些教师也开始崭露头角,也能在全县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我们仔细审视一下,我们这些名师的名气大多数还只限于我们临朐县,踏出我们县,不要说在全国,就是在山东,在潍坊,也都是默默无闻了。
原因何在呢?我个人认为我们的老师虽然敬业精神很高,教学水平很棒,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上的好手。
应该说,这是可喜可贺的。
但大多数老师还仅仅满足于把课上好的层面,缺乏专业成长的自我意识,离真正的名师还有一段距离。
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
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丧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点越来越多的被有志之士所接受,所以教师专业化成长日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没有教师的自我发展,就不会有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不会学校的发展。
有人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相辅相成的,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强的时候,就会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如果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又可以促进自身的职业幸福感。
于是不同类型的教育改革都把目光转向了教师专业发展,浙派名师杨一青校长曾经说过:“学校在教师发展中造就辉煌业绩,教师在学校发展中成就灿烂人生。
”只有教师发展才有学生发展,只有教师发展才有学校发展,只有教师发展,才会真正实现教育的幸福。
就我个人而言,这方面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自从2003年底接触新教育以来,我本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是从那时起我坚定的信奉一句话“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从此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满腹牢骚,开始于书本为伍,与网络为伴,和学生同行,渐渐的心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先看不惯的事情不再眼前出现了,原先看不顺眼的人开始变得不那么讨厌了,原先糟糕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得到彻底的扭转。
更重要的是从那以后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意想不到的收获接踵而至,真正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
对于这段经历我曾写过一篇题为《2004,好梦成真》的文章。
说这些的目的不是想炫耀我自己,主要是想告诉大家,我们任何人都可以享受成长,享受幸福。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途经很多,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校本培训,等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主要结合最近几年来的所见所闻来谈谈自己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体会:1、热爱读书:“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读书的女人最美,读书的男人最富有,读书的孩子最可爱……读书成为了一种时尚!这是一种觉醒。
”——网友“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
”“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
听课的教师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一位教师问他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
像这位历史教师这样的人,是终生都在备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中央教科所的朱小曼每天都保持着读书的习惯,早晨七点半到八点的半个小时以及晚上11点以后,也不过半个小时或许一个小时,每天如此,常年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