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神经调节。
特点:反应发生较快、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例子:当叩击股四头肌肌腱时,就刺激了股四头肌中的感受器——肌梭,使肌梭兴奋,通过传入神经纤维将信息传至脊髓,脊髓将对传入神经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然后通过传入神经纤维将兴奋传到效应器——股四头肌,引起股四头肌的收缩,完成膝反射。
体液调节。
特点:反应比较缓慢、作用持久而弥散。
例子: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促使它所支配的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经血液运输,调节有关器官的功能活动。
自身调节。
特点:幅度和范围都比较小,但在生理功能调节中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例子:心室肌的收缩力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收缩前心肌纤维的初长度成正比,即收缩前心肌纤维越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反之,收缩力量就越小。
第三章基因信息的传递原核生物合成过程:DNA双螺旋解旋;引发体的生成和DNA解成复制叉;复制的延长;复制的终止。
逆转录: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逆转录的过程:以单链RNA的基因组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一条单链DNA;产物与模板生成RNA/DNA杂化双链,杂化双链中的RNA被逆转录酶水解;以新合成的单链DNA为模板,逆转录酶催化合成第二链的DNA。
第四章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α波:频率为8~13次/s,成人处于安静状态的主要脑电波。
β波:频率为14~30次/s,安静闭目只在额叶出现,若被试者睁眼视物或接受其他刺激时,在皮层其他部分也出现β波θ波:频率为4~7次/s,承认困倦时可见到,是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
δ波:频率为0.1~3次/s,承认在清醒状态下不会出现,只有在睡眠时可见到。
或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时也可出现,婴儿可常见δ波。
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特点: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表现:各种感觉功能暂时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变慢、心率减慢、瞳孔缩小、尿量减少、体温下降、胃液分泌增多、发汗增强等自主神经功能改变作用:有利于促进生长、促进体力恢复快波睡眠:特点: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表现: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出现快速眼球运动、部分躯体抽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而不规则等;作用: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促进学习记忆语言功能:语言中枢包括运动性和感觉性,前者有说话语言中枢和书写语言中枢,后者有听觉语言中枢和视觉语言中枢。
第六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质转运物质的方式:被动转运:概念: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转运特点:①不耗能(转运动力依赖物质的电-化学梯度所贮存的势能)②顺电-化学梯度进行③依靠或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分类①单纯扩散②易化扩散(一)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特点:①扩散速率高②无饱和性③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④不需另外消耗能量⑤扩散的速率和扩散的物质多少,取决于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通透性例子:O2、CO2、N2和尿素(二)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低的物质及带电离子,需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点:转运方向始终是顺浓度梯度的;由于膜上载体结合位点有限,因此转运会出现饱和现象;载体结合位点与溶质的结合具有化学结构上的特异性;化学结构相似的溶质经同一载体转运时会出现竞争性抑制;例子: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氨基酸等亲水性物质经离子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点:离子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的、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孔道开闭速率极快,因此离子跨膜转运速率也极快,可达每秒108个离子;离子通道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离子选择性,可分为Na+通道、K+ 通道、Ca2+通道等;通道内有一个或两个“闸门”样结构,控制通道的开、闭,称为“门控”,可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等。
例子: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主动转运:概念: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特点:①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②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③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分类: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一)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逆浓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例子:钠离子和钾离子的主动转运(二)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 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
即物质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的转运时,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 TP的分解,是来自膜两侧[Na+]差,而[Na+]差是Na+-K+泵的活动建立的。
出胞和入胞: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出细胞,是通过细胞本身的吞吐活动进行的,属于主动转运过程。
例子:血浆中的脂蛋白颗粒、结合铁离子的运铁蛋白、结合维生素B12的特殊运输蛋白和低密度的脂蛋白。
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称为超极化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小称为去极化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称为复极化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远远高于其他离子。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 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超射值:膜电位由零值变正的数值锋电位:构成动作电位的主要脉冲样变化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①膜内外离子浓度差②膜受阈刺激后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形成的内向电流引起膜去极化;钾离子形成的外向电流使膜复极化或超级化第七章机体的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构成,对人体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骨的分类:按形态,骨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骨主要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
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束和黏多糖蛋白,构成骨的支架,赋予骨以弹性和韧性。
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使骨坚硬挺实。
骨连结间接连结:又称为关节或滑膜关节。
关节的基本构造: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盘、关节唇、滑膜襞和滑膜囊。
肩关节:肩关节的基本构造由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
辅助结构:关节盂的周围有关节唇,关节囊薄而松弛,囊的上壁有喙肱韧带,前壁和后壁也有数条肌腱的纤维加入,以增加关节的稳固性,下壁最为薄弱。
膝关节:膝关节的基本结构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辅助结构:髌韧带、腓侧副韧带、胫侧副韧带、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髌上囊、翼状襞、半月板。
肌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 称为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骨骼肌的收缩机制:肌丝滑行学说: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主动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各相邻的Z线都相互靠近,肌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
肌肉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只有明带缩短,同时可见H带相应变窄。
第八章血液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防御保护中起重要的作用。
血液的基本功能:物质运输;缓冲作用;保持体温稳定;参与止血;防御和保护作用血液的比重:全血:1.050~1.060,红细胞:1.090-1.092;血浆:1.025~1.030血液的粘度:全血:4~5,血浆:1.6~2.4血液的PH:弱碱性7.35~7.45血液中主要的缓冲物质是NaHCO3/H2CO3晶体渗透压的主要作用是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胶体渗透压的主要作用是限制血管内水分向血管外渗出,维持血量、调节血管内外水交换。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膜的通透性:气体和负离子较易通过,正离子很难通过;胞内高K+,胞外高Na+ 渗透脆性: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正常成人红细胞一般在0.42%的NaCl溶液中开始溶血,在0.35%的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可塑变形性:概念: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1)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越大,变形能力越大2)红细胞内粘度越大,变形能力越小3)细胞膜的弹性降低或粘度升高,变形能力降低悬浮稳定性:概念: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有变形、游走、趋化、吞噬等特性。
功能:中性粒细胞: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等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参与机体过敏反应;肝素具有抗凝作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具有强吞噬作用,进入组织中的单核细胞称为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T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血型: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为红细胞膜上的糖脂或糖蛋白红细胞凝集: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人的血液混合,红细胞会凝集成簇的现象。
输血,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供血者的红细胞和受血者的血清进行血清配合试验。
试验次侧: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
第九章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两部分。
心血管系统主要由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组成,淋巴管系统包括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分支→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心冠状窦→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肺→肺静脉→左心房心脏的腔室和心脏血液的流动:正常人的心脏由完全分割的左右两部分组成(不可分),左右两侧又分为心房和心室。
右心房:前方:固有心房;后方:腔静脉窦;入口:上、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出口:右房室口右心室:流入道(入口:右房室口);流出道(出口:肺动脉口)左心房:前部:左心耳;后部:左心房窦;入口:肺静脉口;出口:左房室口左心室:流入道(入口:左房室口);流出道(出口:主动脉口)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自动节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时期膜电位Na+通道状态产生新AP的能力绝对不应期0期去极化到3期完全失活无复极化至-55mV局部反应期3期复极化-55mV 刚开始复活无至-60mV相对不应期复极化-60mV至逐渐复活有(兴奋性低于正常)-80mV超常期复极化-80mV至基本恢复到有(兴奋性高于正常)-90mV 备用状态自动节律性:自律性: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自律性的高低可用自动兴奋的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自动发生兴奋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