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法理学讲义法的本质和内容讲诉
法理学讲义法的本质和内容讲诉
第二章 法的本质和特征
教学目的:了解“法”、“法律” 的词义及常见用法,深入理 解法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法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教学时数:4 学时。
一、法和法律的词义
(一)中国古代“法”字的原始意义 (二)中国古代“律”之语源 (三)西方语言中“法”与“法律”的二 元化 (四)当代中国“法”和“法律”的区别 本人主张,将“法”视为类(属)概念, 即用“法”这一概念来指称自然法、民 间法(包括习惯法、宗教法)、国家法 (包括成文法和判例法)、超国家法、 世界法等等的集合;而将“法律”视为 种概念,即用“法律”来特指国家法, 尤其是国家成文法。
2. 法作为价值准则的权威性
从字面上讲,权威是权力和威严与能力和威望的和谐 统一。在一般意义上,权威是指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 望;也指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权威不 等同于权力,它建立在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之上。权力 来自法则,权威出自民心。权力只有获得相关的认可、 遵从与拥护时才能真正成为权威。这就意味着权威的 合法性不能仅仅从规范意义上的法来理解。 法所确认和保障的价值准则一般都是权威性的,一旦 作出便不能轻易更改,法的接受者虽有异议和不满, 也无权作出变更和修正。这是因为法一方面是人类社 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规则化,体现了法的合规律 性以及社会一致性;另一方面,法又是社会内部分化 的产物,具有合意志性,以及基于社会对立基础上的 社会强制性。
(二)当代中国学者的看法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一直认为,法是由社会物质生 活条件决定的、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意志是决定达到某一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术研究与思考的深入,上述传 统法本质观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
于是,有的学者提出法律是理性与意志的复合体;有 的学者认为“法是‘理’与‘力’的结合”;有的则 认为“法是理性的对话”;也有的学者认为法律是一 个安排秩序的分类体系;还有的学者认为法律是一种 激励机制。
上述种种观点,都接触到了法律的某些面相,在一定 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或核心。
三、法的本质新解
法的本质在于法是基于社会力量对比状况和客观规 律的权威性价值准则。 (一)法是社会分化和社会力量对比与消长的产物 1. 解读社会力量 社会力量乃是人们基于不同的自然状况和社会利益 追求而凝聚成的不同的社会群体、集团、阶层与阶 级、种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集团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其一,国家权力是一种特殊的 社会力量;其二,国际社会是一种放大了的社会力 量;其三,利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吸铁石,又是引 发社会力量分化与冲突的金苹果。 2. 法首先是社会内部分化的产物 。 3. 法的创制和变革是各派社会力量对比与消长的结果。
《史记 • 平准书》载有“腹诽罪”的由来:“初, (颜)异为济南亭长,以廉直稍迁至九卿(大司 农)。上(汉武帝)与(御史大夫)张汤既造白鹿 皮币,问异。异曰:‘今王侯朝贺以苍璧,直数千, 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天子不悦。张 汤又与异有隙,及有人告异以它议,事下张汤治异。 异与客语,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异不应,微反唇。 汤奏当异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自 是之後,有腹诽之法,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
(二)法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规则化
“ 如果一种生产方式持续一个时期,那末,它就会 作为习惯和传统固定下来,最后 “ 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 要:把每天重复着的产品生产、分配和交换用一个 共同规则约束起来,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 共同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便成了 法律。随着法律的产生,就必然产生出以维护法律 为职责的机关——公共权力,即国家。” ——恩格 斯:《论住宅问题》 法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规则化。这不 仅体现在民事和商事等领域,而且也体现在政治生 活、文化生活及其他领域。 “法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规则化”这 一命题,揭示了法的合规律性及社会一致性(社会 共识)。
灋 廌
法的外延示意图
法
自然法
民间法
国家法
超国家法
世界法
习惯法
宗教法
成文法
判例法
习惯法
二、关于“法的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一)历史上对“法的本质”的解答 意志说。包括神的意志说、君主意志说、人民意志说、 统治阶级意志说、主权者意志说。 理性说。包括神的理性说、人的理性说。如古罗马思 想家西塞罗认为法律乃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 伦理价值说。即把法视为伦理价值的载体或化身,如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就是正义;而美国总 统林肯认为“法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 源远流长的自然法学派更是认为,法律是伦理的一部 分,自然法乃是笼罩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一系列平 等、正义原则。 命令说。法国的博丹、英国的霍布斯和奥斯丁等人认 为法是君主或主权者的命令。 工具说。如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把法视为“定分止争” 的工具,管仲和葛洪等人则把法视为驱人向善的工具。
四、法的基本特征
(一)法是调整社会行为的规范
其一,法直接调整人的行为,而不过 问行为主体的身份或地位。 其二,法(特别是现代法律)只调整 人的行为,而不直接调整人的内 在思想。 其三,法只调整人的社会行为,而不 过问纯粹个人的行为。
其四,法是对社会行为的一般性调整。
其五,法在实施中的一般性适用。
“腹诽罪”的由来
(三)法是一种权威性价值准则 1. 作为一种价值准则的法 法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以社会组织或国家的名 义,认同和推行一定的价值,使其作为一定社会 或一定时期的主流价值或权威价值。 任何一个社会个体,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任何一 个社会阶层,在具体问题上的看法可以有异,但 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上必须有明确的底线和准则;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 方式,但大是大非方面必须有正确的态度或形成 相对一致的共识。这就是作为价值准则的法的基 本前提和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