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葡萄保鲜实验(全)

葡萄保鲜实验(全)

今年暑假,我去新疆游玩,而到了新疆,水果是不尝不行的,葡萄、香梨、西瓜、哈密瓜、枣……多得数不过来!又便宜又好吃!所以,这次返回家乡,我们便带了几串葡萄,2串红的,2串黑的。

我将它们挂在了挂钩上,便不再留心,过了一天,我忽然闻到了一股特别的味儿,似乎什么东西烂了,仔细一看,哎哟!只见葡萄袋中弥漫了一股“酒香”味,葡萄有的挤扁了,流出黑黑的汁,有的腐烂了,长出了白色的“毛”,这种东西,纷纷扬扬地长
在了葡萄枝,葡萄上,我不禁打了一个问号:怎么才
过一天,就腐烂了呢?不管怎样,我还是先把它清洗
一下吧!为了保险起见,我把它们红、黑分别装在了
两个袋子中,以备观查。

第二天早上,我再次观察,发现葡萄又长上了霉菌,而我也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霉菌菌丝都长在破损葡萄的裂缝处,且脱落的葡萄也容易生霉,而品种方面,普通黑葡萄腐烂较快,而类似于提子的青葡萄则较慢。

此时,临铺的叔叔说:“新疆葡萄不沾水没事,一沾水,烂得快!”
哦?葡萄的腐烂程度与这些有关吗?不如我们做个探究吧!
葡萄,葡萄属落叶藤本植物,掌叶状,3-5缺裂,复总状花序,通常呈圆锥形,浆果多为圆形或椭圆,色泽随品种而异。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栽培这种果树,几乎占全世界水果产量
的四分之一;其营养价值很高,可制成葡萄汁、葡萄干和葡萄
酒。

粒大、皮厚、汁少、优质、皮肉难分离、耐贮运的欧亚种
葡萄又称为提子。

一、猜想:葡萄保鲜期可能与葡萄破损程度有关。

准备材料:40个大小相同的成熟的巨峰葡萄,四个烧杯,干净水果刀。

二、实验步骤:
1、将40个葡萄分成四组,洗净后擦干,将第一组保留葡萄的果蒂,置于烧杯内;第
二组把蒂拔除,置于二号烧杯内;第三组用水果刀在果实上割三刀,放入三号杯
内;第四组把外果皮去除,放入四号杯内。

2、将其放入常温湿润环境中放置一周,每天定时记录。

3、记录,得出结果,整理后得出结论。

三、预计:腐烂顺序可能依次为四、三、二、一。

四、结果:四组于第二天开始腐烂,并变成棕色糊状物体;三组第二天破口变色,第三天有
棕毛长出;第二组第五天在蒂拔除的口上有棕色物体流出,略有腐烂;一组在蒂周围略有腐烂。

五、结论:葡萄的保鲜期长短与葡萄的破损程度有关,葡萄的外果皮、蒂保存越完整(破损
程度越小)保鲜期越长,反之,则越短。

六、反思:此结论在生活中也有用到:水果店都将完整葡萄来卖,将破损的挑掉,以防“害
群之马”;人们洗葡萄时,将葡萄连蒂一起剪下,也是运用此结论。

对实验中的第一组有的情况,可能是因为蒂已损坏,但未脱落的情况。

实验2
一、猜想:葡萄的保鲜可能与是否揉捏有关。

二、准备:20颗洗净的大小类似成熟的巨峰葡萄,2个烧杯。

三、实验计划
1、将20颗葡萄分为2组,为使实验时间缩短,将其去蒂,一组直接放入一号烧杯,2
组用手揉捏至软化,有汁水流出放入2号烧杯,两组放置在通风常温环境下,放置一周,每天定时观察。

2、记录,整理得出结果,写出结论。

四、预计:一组保鲜时间比二组长。

五、结果:一组、二组蒂拔除的口子上同时腐烂,但二组在四天以后内部腐烂,内部变成稀
状,呈现腐烂迹象。

六、结论:葡萄的保鲜程度也是否揉捏有关,揉捏越厉害,保鲜期越短,反之则越长。

七、反思:在实际中,我们也可应用,尽量少揉葡萄或让其掉到地上或碰撞,“内伤”也有
可能导致其保鲜时间不长。

一、背景:有一次,在吃葡萄的过程中中,我发现一种特殊的情况,有些葡萄会“风干”。

这些葡萄表面上并没有腐烂的迹象,但表皮皱皱的,与“葡萄干”相似,而这种葡萄也不易腐烂……
二、猜想:葡萄的保鲜期可能与水分含量有关。


三、实验材料:10颗大小相似的新鲜葡萄,20粒大小相似的葡萄干,三个烧杯。

四、实验设计:
1、将10颗新鲜葡萄干置于一号烧杯中;10粒葡萄干浸于水中,一天后放入二号烧杯,另
外十粒葡萄干放入三号烧杯。

2、将三个烧杯置于通风环境中,每天定时观察、记录。

3、得到结果,整理数据并得出结论。

五、预计:一号杯最先腐烂,二号杯较长时间后腐烂,三号几乎不腐烂。

六、结果:一号在五天后腐烂,二号在十五天后才有一些长毛,三号则几乎不腐烂。

七、结论:葡萄的保鲜期与本身水分含量有关,自身水分含量越少,保鲜期越长,反之则越
短。

八、反思:这便是保鲜的一个重要方法,做成葡萄干,其他水果也可用类似方法。

实验4
一、猜想:葡萄保鲜期可能与温度有关。

二、材料:30粒大小相似的葡萄,三个烧杯。

三、实验过程:
1、将10粒葡萄置于约30摄氏度的室温下的一号烧杯内;将10粒葡萄置于约4摄氏度的
冰箱冷藏室的二号烧杯内;将10粒葡萄置于约-5摄氏度的冰箱冷冻室内。

2、定时观察,记录;
3、整理数据,得出结果,得到结论。

四、预计:一号烧杯保鲜时间最短,二号第二,三号保鲜时间最长。

五、结果:1号组4天后开始腐烂,2号组第五天时有汁水流出,在10天后腐烂,3号组几
乎不腐烂。

六、结论:葡萄的保鲜时间与温度有关,温度越低,时间越长,反之则越短。

七、反思:冷藏是一般家庭使用的方法,但冰箱也是许多细菌的滋生地,也并不是很“保险”,
还是少放为妙。

猜想:葡萄的保鲜期长短可能与葡萄的存放环境有关。

准备材料:40个大小相同的成熟的未破损的葡萄、500ml清水、500ml饱和盐水、500ml酒精、4相同的容量为1dm³的容器。

实验步骤:1、将40个葡萄平均分为3组,分别平整地浸没在在盛入酒精、清水、盐水,和空气的器皿内,并把三个器皿放在室温为23℃的空调房内。

2、将这4组放置一周,并且每天定时查看情况。

3、记录,写出结果,得出结论并整理。

结果:未放液体的器皿内的葡萄在第2天开始腐烂,盛入酒精器皿内的葡萄在第4天开始腐烂,盛入清水器皿内的葡萄第5天开始腐烂,盛入饱和盐水器皿内的葡萄未腐烂。

结论:葡萄的保鲜期长短与葡萄的存放环境有关。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葡萄存放的环境密度越大,葡萄的保鲜期就越长。

建议:如果在其他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将葡萄浸没在密度较大的液体内(如盐水),这样可以保证,葡萄在一定时间内做到很好的保鲜,不过葡萄保鲜的方法不止这一种,也可以尝试降温、除湿等方法,保鲜效果都是很好的哦!
感想:科学,它的确给了我们许多的知识,让我们对自身,对身边的事物,对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面对生活更加地理性。

在这个实验中,我体会到了,科学其实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身边的物品都与科学息息相关,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与科学环环相扣,科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是科学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生活,如果失去了科学,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人类又重回到了那野蛮人的时代,所以说,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的重担,即将背负在我们的身上,让我们背负这使命,起航吧!
实验6
猜想:温度可能会影响葡萄的保质期。

材料:30个成熟、完好、大小相等的葡萄;3个相同的,透气但不透光的纸箱。

实验步骤:1、把30个葡萄分为3组放在3个纸盒内,并分别放入冰箱(5℃)、空调房内(20℃)、室外(35℃)
2 把这3组葡萄放置10天。

3 观察这两组葡萄是否变质或腐烂。

4 记录,推出结论并整理。

结果:放在室外的葡萄第2天就已经开始腐烂;放在空调房内的葡萄第6天开始腐烂;放在冰箱里葡萄未腐烂。

推论:说明了葡萄的保鲜期与温度有关,在一定的温度下,温度越高葡萄腐烂得越快,温度越低腐烂的越慢。

感想:科学是门神奇的科目,它与我们的生活紧紧联系,也许世皆是的环境中,从微电脑和袖珍计算器,到冰箱和洗衣机;一直到青霉素和肝炎疫苗。

在此实验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科学与我们息息相关,有了科学我们做些事就比较方便,为我们的生活添加色彩。

原来食物中也有大学问,只要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科学就在你的身边。

哦!只要你走入科学殿堂,并领阅到科学辉煌成果时,你就会感受到科学的美妙神奇;
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会得到一把开启科学之门的金钥匙。

科学的未来就在我们的肩上,让我们努力学习揭开更多的科学之谜,创造更灿烂的科技文明!为了能更准确地了解情况,到课外得到着一些信息:
温度差别:葡萄在贮藏期间水分损失主要为蒸发所引起的失水,蒸发失水约为呼吸失水的
10 倍。

失水3 %~6 %即可明显降低果蔬品质,使其表面皱缩、光泽消退、细
胞空隙增多、组织变成海绵状,使正常的呼吸作用受到影响,促进酶的活性,加
快了组织衰老,大大削弱了果蔬固有的耐藏性和抗病力。

品种差别:欧亚种较美洲种耐贮藏,欧亚种里的东方品种群较耐贮藏。

这些品种果皮厚韧,果面及果轴覆有一层蜡质果粉,含糖量较高,故较耐贮藏。

就成熟期来说,晚熟
品种最耐贮藏,中熟品种次之,早熟品种最不耐贮藏。

另外,有色品种比无色品
种耐贮藏。

有色品种果皮较厚,果粉和蜡质层致密均匀,能阻止水分的损失和病
害的侵染;中晚熟品种果皮薄,硬伤或擦去果粉后易变褐,耐贮性也不太好;含
糖量高、果梗穗轴易木质化及具较长果刷的品种耐贮藏。

同一品种不同结果次
数,耐贮性也有较大差异,一般2 、3 次果就比1 次果耐贮。

相关主题